透过课堂,看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变革

2017-07-06 18:38王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坚守变革语文教学

王晓玲

【摘要】语文教学要从“内容分析式”教学转向语言文字训练教学。语用教学的旗帜已经高高树立,但是,这场华丽的转身并不那么容易。全盘否认以往的教学,为了语用而语用,或者只是在以往的教学上多加一个尾巴,这样的语文教学并不少见。语用教学,怎样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扬弃、创新、发展,透过执教的《猴王出世》一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语文教学的坚守与变革。

【关键词】语文教学 坚守 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38-02

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转向语言文字训练为宗旨的语用教学,已有多年。语用教学,强调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

对比传统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大胆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创新语言文字训练的教学呢?语文教学坚守的底线何在?又该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变革、创新?以笔者执教的《猴王出世》为例,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坚守语文本真,凸显语文味道

1.坚守课文内容理解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基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诚然,教材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好的范本。但是,如果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摈弃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则是得不偿失的。学生只有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静下心来,深入分析语言文字的奥妙。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才有可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坚守语文课堂“朗读本位”的教学策略和形式。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以“教材为例”学习语言。读就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执教《猴王出世》时,笔者就采用了边猜边读、表演朗读、创设情境朗读、想象朗读、读悟结合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片段一:

师:(出示句子)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呢?

生:(学生自由练读,想象)

生1:读着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石猴一边走一边拉扯着路边的树叶。饿了,就去摘树上的野果子。渴了,就去溪边喝水。

生2:我仿佛看到了石猴走路时蹦蹦跳跳,还高兴得吱吱叫。

生3:我仿佛看到了石猴和狼群在一起玩耍,和老虎豹子赛跑,和猴子们成为亲戚。

生4:我仿佛看到石猴累了,就跑到石崖下去休息了。它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晒着太阳,舒服得很。

……

师:孩子们,想象着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

生:感受到石猴很快乐、逍遥、(自由自由、无忧无虑)……

评析:干巴巴的文字就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活了,石猴的形象也就不知不觉地深入孩子们的心中,这不就是朗读带来的体会吗?因此,朗读,任何时候都是语文课堂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

片段二:

师:(出示三组句子)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孩子们,自己读读三组句子,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奥秘?和小组伙伴讨论讨论。

生:(自由练读,小组讨论)

师:谁能来说说呢?

生1: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感觉很活泼。

生2:第三组句子对得很工整,看出石猴很自由。

……

师:是啊,这样的句子活泼,节奏感十足,咱们读着读着,感觉这些字都要跳起来似的,不就像这机灵无忧无虑的猴子吗。我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

评析:对于这段文字特点,学生要发现其中的奥秘还是挺难的。于是另辟蹊径,让学生不停地朗读,从反复的朗读中感受中文字的跳跃性,节奏感和工整精炼。不知不觉就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语的凝练高超。

以上片段不难看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字词的学习可以运用,课文的理解可以运用,语言文字训练同样可以运用,并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而在教学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变革教学方向,凸显语言训练

1.变革教学观念,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语文课堂必须转变教师观念,心甘情愿的“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学生学习,让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让学”,就必须对目标进行大胆取舍和聚焦。在聚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主问题,抛弃原有的追问,才能引爆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课堂的生长。

执教《猴王出世》一文时,笔者大胆摒弃了教材中众多的精彩的语言描写,以“石猴在山中的活动”这一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学习体会,感受朗读,明白古典语言精炼简洁的特点后,让学生在文中去发现,去感受这样类似的句子,想象体会句子语言表达背后传递的石猴形象。因为敢于取舍,舍去了旁枝末节,留出了学习时间,让学生能迁移运用,巩固体会。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课堂生成的原因,让学习的时间仍然不够充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片段三:

师:出示石猴在山中活動的句子和合作学习要求:小组读读,想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提示:关注三个分句的修辞手法,关注三个分句的字数特点,关注三个分句的内容……)对比现代文章,能说说古典小说在用词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学生按要求合作学习。学后展学。(小组学习用时六分钟)

评析:这组句子很有代表性,修辞手法和字数都很有特点,这样的句子和石猴的形象是一脉相承的。“发现句子的特点”这是中心问题,大胆的抛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体验上对比发现,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

片段四:

师:孩子们,像这样用词工整、语言简洁的描写在文中还有,你能找到吗?赶快默读,勾画,从这样的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学生边读边勾画,边体会)

(开始交流)

评析:这是对前一环节的巩固运用,在文中找出语言工整、简洁的句子,体会句子含义,进一步明确这样的句式特点,同时初步渗透语言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意识。

2.变革教学方法,以语用为重。

告别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转向语言文字训练为重点的语用教学,就必须要求教师有训练的意识,要捕捉训练点。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点凭借,精当的用词、多变的句式、丰富的修辞、生动的描写、严密的说理、巧妙的构思等等,都是训练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自觉地根据课标、文本体裁、学生实际等出发,捕捉和挖掘文章蕴含的语言文字训练点。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名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仍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正所谓“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这样,预设与生成并不总是那样相得益彰。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对理论的学习,涵养理论的素养,只有拥有完整的学科视野和相对完整的教学框架,才能有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双向滋养。让我们高扬理论的旗帜,技道双修,不断前行,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版

[2]崔峦.《向内容分析式阅读说再见》[R].大连:大连开发区七中

猜你喜欢
坚守变革语文教学
变革开始了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