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娅
【摘要】技校德育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紧紧把握继承与创新結合、理论与实践统一、贴进学生实际的原则,通过课堂理论、道德实践、改革评价体系、网络教育等多种有效途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技工学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66-01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如何发挥技校德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每一位德育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在技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角度认识在技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确定,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这一政策形势下,社会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技工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只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质和奉献社会的精神,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其次,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认识在技校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因此,培育技工学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技校德育课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知识传授,还要靠学生自己的成长和实践经历来验证、巩固和确立。技工学校的德育课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明辨是非,知晓荣辱,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与技校学生实际相结合。技工学校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生,以笔者所在的煤炭类技工学校为例,学生一边进行理论学习、一边在厂矿企业进行实操练习,学生面对的是一些条件艰苦、环境比较危险的岗位,对可能出现的心态消极、工作热情度下降等思想问题,教师要紧紧把握学生当前所处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结合起来,与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实操训练、顶岗实习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真正使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现实说服力。
三、技校德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1.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技校德育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这一理论、观点的理解。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技校德育理论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课堂提问、课堂辩论、演讲比赛、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努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道德实践活动。技校德育课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并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认识和利用现代媒体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主题网站、校园论坛、微博、微信、博客、个人空间等网络平台,掌握学生真实思想动态,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总之,技校德育课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只有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贴进学生实际的原则,努力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邱秋云.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性[J].职业教育研究,2012,(6).
[2]法红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陈志华,王鹏.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