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年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1—0106—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既要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以及有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者,应当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及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结合问题法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很多教学活动事倍功半。其实,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很好途径。该法的有效利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很快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课堂提问。如,“在生活中有哪些全等三角形的例子?”学生们回答:“等边的小尺、等边的碎玻璃......”。由此导入新课,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结合教材知识点抛出问题:“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你们知道如何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使用到的元素又有多少对呢?”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一对到两对对应相等进行证明,而得出来的结果仍然不成立,继而促使学生更认真地思考及探索,最后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得出结论。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巧用任务型教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既不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不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方式,从而为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创造有利的条件。而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主要通过指定任务来组织教学,即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学生能力的任务,让学生在参与、表达等过程中完成任务,最终目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确保全体学生均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
例如,在“分式方程”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制订学习目标。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将目标设定为全面掌握分式方程的含义,并设计解答难度偏低的题目,让该类学生进行练习;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其既要掌握分式方程的含义,还让其在此基础上深层次分析分式方程的解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答能力,可通过合作完成解题任务。如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题目,要求学生通过互相沟通、交流,了解分式方程的步骤。通过任务型教学,学生能够清楚掌握及了解教学目标,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不仅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合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整合学习资源,还能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为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合作教学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先将学生进行分组(4人一组),每组中至少有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以便互相帮助,以及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其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作主题,即利用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拆线统计图等常见的统计图表统计全校学生的身高。然后,每个小组自由划分任务,包括数据调查、信息记录、数据读取、制图等各项内容。一周后,在课堂上要求每个小组详细说明合作情况,并将遇到的问题向教师表述。另外,总结完毕后,教师应当及时进行反馈及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可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表现一般的小组则应予以适当的鼓励。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讓学生全面掌握几种统计图表的正确使用,同时还能丰富教学形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