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玲
前不久参加教研会,教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好课?作为一个工作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本人也谈一点浅陋的看法。
好课首先是真实的课、朴实的课。钱梦龙说:“语文课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却是让多彩的声光电唱充当主角,认为课堂炫丽动感才是最佳教学境界。课堂上,教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关注的是秋日红叶的美景,而忽略了对诗歌意象、意境的体悟,忽略了对语言的涵泳;教学朱自清的《春》,关注的是春天花红叶绿的画面,而淡化了文中灵动的语言、作者精妙的笔法;教学《雨巷》,课堂呈现的是各种姿态的丁香花,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和雨巷的画面,精彩的文字所创设的意境,却躲在图片的背后。日常备课时,不少教师面对教材,首先关注的不是文本,而是网上的课件,自以为多媒体手段运用得越多,越是好课。当然,语文课不是不可以借助工具,比如上《中国石拱桥》一课就可借助图片。但是,如果语文课都以让学生读图代替对文本的理解,必将使学科课程资源本身被遮蔽,这样的课看似多彩绚丽,实质上不能称之为好课。
好课应是规范有效的课。语文课有多种上法,可以追求课的精致、严整与“雕琢”,也可以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但在课堂上一定要拥有基本的教学规范。规范首先体现在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个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其次要有起承转合的基本架构,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好课的有效,一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有些课堂教学看似有相应的环节,实际是无效的。近日聽一位教师上《陈情表》,用了五分多钟播放一个女学生照顾生病母亲的视频,然后讨论观后感,进而导入“孝心”这一主题。这显然与《陈情表》必须“了解所陈之情的忠与孝,陈情艺术的情与理”的教学目标不吻合。二是学生参与的有效。备课时,教师应该尽可能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核,感悟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但是在课堂上,则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感悟课文内容。而这个“打通”的过程,也就是在遵循课堂规范的同时追求实效的过程。
好课还是让学生眼睛一亮的课,是有智慧、有功力的课。我们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作为指导者、引领者,地位同样不可忽略。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于无向处指向,于无阶处进阶,于无疑处设疑。有效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固然能体现教师的智慧,但对教学资源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准确把握,同样体现教师的功力、智慧和品位。余映潮老师在上《孔乙己》和《祝福》的时候,没有停留于常规的对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的分析把握,而是以文章为范例,指导学生学习归纳小说环境描写的点与面、人物塑造的正与侧、情节展开的松与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把握的不是这一课,而是这一类。所以,有智慧、有功力的教师上课往往会对文本有准确精到的解读,会带着学生“在文本里走几个来回”,而不是平面地展现文本中的事件,肤浅地肢解文本。
好课还是有个性的课。许多优秀教师能上出好课,只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大作家沈从文,当年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为学生上第一节课,带着一叠稿子,在讲台前呆呆地站了十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谁能说沈从文不是一位好教师?他引导学生写作,不仅自己的作品一篇篇发表,学生的作品也跟着一篇篇发表。有一位特级教师上《孔乙己》,让学生关注的是那个在一旁冷冷讲述故事的年仅12岁的小伙计,“他还只是个孩子,却与成人社会的视角没什么不同。失去了天生的悲悯,真是悲哀!”所以教师的个性特色,常常是好课的亮点,有个性的课常常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情怀,能引导学生学会自由、独立地思考。
可能在笔者这个阶段,对好课的认识只能这么多。但笔者相信,好课的特点还有许许多多,好课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和发展,这全靠教师的修为。因为好课是教师上出来的,一位教师,只要把教育教学作为生命的一种依托,他就会始终在追寻好课的道路上行走。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黄集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