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课堂并非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寻根溯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才。
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学习这组课文前,告诉同学这组课文让他们自己来上,同学们开心极了,纷纷和家长一起搜集素材、制作PPT,孩子们的情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得以积淀。
如《日月潭》一课,由寒假刚去台湾旅游的田泽野自告奋勇来给同学们上课,田泽野向同学们展示着日月潭的迷人风姿,同学们陶醉其间仿佛身临其境,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油然而生。班上石松明的家乡在新疆,由他来给同学们上《葡萄沟》一课再合适不过了,石松明课件中的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真是美丽极了,接着石松明同学出示了不少他自己回家乡,维吾尔族老乡热情招待他的照片,只见桌上摆满了大盘菜、新鲜的水果,讲解的同时,石松明同学适时加上入情入境的朗读。班上同学都对葡萄沟产生了向往、对维吾尔族人民产生了喜爱之情,石松明同学也为自己是一位新疆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教育家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课堂上,同学们不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熏陶,不断积累向善的情感,促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愿望与动力。
二、身临其境,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语文教材的编写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内容丰富多彩,有许多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一定要挖掘一些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容。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素材,这些素材都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这些优美和充满感召力的主题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材围绕“爱护周围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与以往专题不同的是,本组教学内容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布置同学通过调查、访问和查找资料了解家乡的环境,调查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行动起来。
汇报时,熊天亦告诉大家:“家乡南昌是一座美丽的英雄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是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的同时,自然、生活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些不好的习惯和行为,对南昌的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他用PPT为大家展示调查到的情况:焚烧垃圾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的废气、工业废水排入河流造成的污染,小区门口乱倒的垃圾。看着眼前的家乡南昌,同学们都非常心疼,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從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天更蓝,让水更清,让地更绿,让家乡越来越美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将多种感官参与到语文实践中来,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入脑、入心。
三、体验感情,感恩父母孝敬长辈
对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恩情究竟有多重,用道理是讲不通的。我们可以将道理藏于故事中,通过课堂上声情并茂地朗读故事和深化理解,让学生体验感情,感恩父母。
三年级下册的《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语言浅显,但蕴涵的意义深刻,如何让学生感悟到母爱的无私、无价,懂得亲人之间的爱是弥足珍贵而不求回报的。课堂上引领学生从妈妈写的账单中提取一些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从中同学们读到了微笑、读到了忙碌、读到了焦急,是什么支撑小彼得的妈妈一直这样付出?同学们很容易就能理解是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母爱。妈妈为小彼得付出了全身心的爱,从不计较报酬,理解母爱的无私、无价就水到渠成了。
语文教学的价值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语文,还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知道要感恩父母、孝敬长辈。这一环节不仅升华了母爱的伟大,还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用实际行动感恩母爱。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使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达到完美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成效。
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只要在教材解读中,找准契合点,用心发现、挖掘,就一定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使语文教学更充满灵性、富有内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