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鲁迅作品戏剧形式的接受及传播

2017-07-05 09:11林敏洁
扬子江评论 2017年2期
关键词:铸剑公演外传

林敏洁

戏剧作为文学传播的载体具有广泛的受众面及灵活的传播途径。鲁迅作品的戏剧化、舞台化能够使鲁迅原本较艰深晦涩的文字作品通过视觉化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日本剧作家从剧本创作、情节构思、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等角度将之放入日本戏剧文化的大框架之下,使之更加本土化,通俗易懂、妇孺咸宜,极大限度消融了中日文化隔膜及知识屏障对于日本大众接受理解鲁迅作品的消极作用。戏剧对于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在日传播,有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而来自日本主流媒体等各方面的极高评价,亦能充分说明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的崇高地位。

关于鲁迅作品改编的戏剧在日本的接受与传播情况,拟以当代全球报纸媒体发行量第一的《读卖新闻》和第二的《朝日新闻》的报道为基本参考资料。通过整理归纳两组数据,并援用濑户宏所著《中国戏剧的二十世纪》收录的《翻译戏剧目录》、国会图书馆藏书目录、饭田吉郎编撰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文献目录增补版》、藤井省三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文献要览 近现代文学1978~2008》以及网络报道等资料内容,将在日本上演的鲁迅作品改编戏剧的相关报道等按时间顺序归纳成一览表,可梳理出鲁迅作品的演映信息以及戏剧评论,管窥出日本对鲁迅作品戏剧形式的接受、传播的历史。

根据整理出的附录一览表,日本的鲁迅戏剧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由中国人改编的鲁迅作品戏剧版日译本的出版及其公演;

2.由中国人创作的关于鲁迅生平戏剧作品日译本的出版及其公演;

3.由日本人创作的关于鲁迅生平的戏剧及其公演;

4.由日本人改编的鲁迅小说的戏剧及其公演。

中国的田汉戏剧版《阿Q正传》发表于1937年5月,山上正义版的日语译本于1938年1月刊登于《改造》,北川冬彦的剧本《阿Q正传》也于1938年6月发表。“由日本创作的关于鲁迅作品的戏剧及其上演”从早期尝试,逐渐发展至战后极为正式的戏剧形式,不断上演,与此同时报纸也频繁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笔者拟通过日本主流媒体的报道等从异文化接受之视角考察日本对鲁迅作品的接受及传播。因篇幅所限,关于中国人改编的鲁迅作品、中日两国创作的有关鲁迅生平的戏剧以及其公演情况将另外发表。本稿将主要围绕剧作家霜川远志(1916~1991)、宫本研(1926~1988)、中岛谅人(1966~)展开述评,拟管窥日本剧作家所做改编及作品上演对鲁迅在日本民间的传播所发挥的作用。

一、霜川远志改编的鲁迅作品

1954年1月在东京明治座a上演了由霜川远志改编的《阿Q正传》。《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两家大报社先后对这一鲁迅文学戏剧作品公演先后展开了报道b。《读卖新闻》在上演前的1953年12月21日晚报上刊登了一则相当于广告的报道:“灿烂的新春 东京都内各剧院 明治座亦于元月二日上演新国剧c,白天为鲁迅作品”。翌年1月7日又刊登了如下剧评:

在白天的剧目中,鲁迅原著的《阿Q正传》三幕最为有趣。不知道自己姓甚名谁的阿Q是中國社会底层的农民,最终却丝毫未提高“同类”的社会地位,反而被卷入只达成“革命”官僚利益的辛亥革命巨浪之中,被无辜处死。霜川远志的剧本目的不在于追求鲁迅对革命冷峻的批判意识,而是强调对阿Q所体现的卑躬屈膝的奴隶根性进行反省。此剧强有力表现出人类正义的一面,该剧作为新国剧的新剧目以其雄心勃勃之姿大获成功。导演村山知义思虑周全,整体设计技巧高明、但不显突兀,完成了一场久违的出色演出。岛田所饰演的阿Q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其他新国剧演员演技方面总体而言都十分精湛,至今为止此种情况实属少见。正是因为有如此配合,岛田才能完成这充满雄心壮志之作。不过,麦克风的音效令人大跌眼镜。虽然一新戏剧内容也很重要,但是改善这样差的音响效果更为重要。d

《朝日新闻》也于三天后的1月10日刊登了《新国剧评价 巧妙的〈阿Q正传〉》为题的剧评:

《阿Q正传》的三幕戏,值得提前入场观看。岛田所扮演的阿Q惟妙惟肖展现了被虐待的中国劳动者形象。作为原作改编戏剧作品也较好地概括了鲁迅小说内容(霜川远志改编,村山志义导演)。该剧讲述一个非常愚钝贫穷的男人即使被欺侮也仍旧凭借发挥自我优越感而混沌快活地生活,结果在万物为何物皆无法辨识的情况下,卷入革命骚乱中被当作反动人物惨遭枪杀的故事。但这种“凭借自我优越感(一种自暴自弃的精神胜利法)混沌而快活地生活”让作为观众的我深受触动。即使如此,这部戏也是《阿Q正传》的解说版。d

如上,《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均对该剧做了积极正面推荐的介绍,特别是两篇剧评“强调反省以阿Q为代表的低声下气的奴性,从而使人性正义的一面更加突出”(《读卖新闻》)和“凭借自我优越感(一种自暴自弃的精神胜利法)快活地生活让作为观众的我深受感动”(《朝日新闻》),在讲述对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反省和共鸣这一点耐人寻味。明治座是1945年3月10日美军空袭东京时被烧毁,1950年11月再建的剧院。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从被联合国军占领到恢复独立是1952年4月之事。

《读卖新闻》的第一次报道《上演新国剧,白天为鲁迅作品》,此时已将鲁迅作品作为新国剧,第二次的剧评则更加强调“该剧作为新国剧的新剧目以其雄心勃勃之姿获得成功”。这应该是经历了曾由服从军国主义政策、结果被联合国军占领的日本人的所具有的感想吧。报纸剧评中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应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历史的认知。

当时,新国剧的主流是名为剑剧的武侠动作剧,然而《阿Q正传》这部充满悲情、饱含尖锐国民性批判小说的戏剧化却旗开得胜。这同时亦意味着:来自异国的鲁迅原著在经过霜川编导后的《阿Q正传》已作为新国剧得到认可,而且在东京代表性的大剧场上演了1个月之久,证明其受众面之广,所获成就之大。这种盛况亦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乃至鲁迅作品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年后的1957年6月,霜川版的戏剧《阿Q正传》在NHKe广播的名作剧场播出f。此后,“世代”剧团从1974年至1977年,以高中校园为主要演出地,根据《〈阿Q正传〉全国巡演高校一览表》,3年间在日本的110所高中进行了巡回演出g。为纪念霜川所著《戏剧 鲁迅传》(而立书房,1977年6月)的出版发行,于1977年7月再次上演了该剧h。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有成千上万个日本青年人观赏了这部戏剧,其影响力之大少有外国名著改编成的戏剧可与其比肩。

为帮助遗留中国的日本孤儿,“世代”剧团也于1984年12月16日在全国公演了此剧i,并于5年后的1989年12月在东京中野文化中心再次上演了该剧j。如此,霜川版《阿Q正传》作为小说的解读普及版,连续上演了约四十年。

另一方面,霜川远志改编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作品,于1977年6月出版了鲁迅传记形式的戏剧集,《戏剧 鲁迅传》为五部曲:《藤野先生——仙台的鲁迅》《影的青春——东京的鲁迅》《忘却阿Q——绍兴的鲁迅》《无花的蔷薇——北京的鲁迅》《我要骗人——上海的鲁迅》。鲁迅研究专家董炳月先生曾就此书发表过专论《“日本鲁迅”的另一面相——霜川远志的〈戏剧·鲁迅传〉及其周边》k,细致地剖析了文本,详细对比分析了现实与此戏剧中的鲁迅、藤野先生等人物的异同点,阐述了“霜川鲁迅”与太宰治、竹内好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另一空间的“鲁迅”于日本民间之影响。

《戏剧 鲁迅传》收录的《藤野先生》剧本创作完成于1956年,在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开始在日上演,也曾历经艰辛、克服万难来中国进行公演。鲁青曾在观赏戏剧后撰文《为写鲁迅而豁出生命——介绍日本剧作家霜川远志先生》l,高度赞扬霜川远志先生为传播鲁迅而作出的重大贡献。因《藤野先生》中涉及鲁迅生平部分较多,故笔者将另撰文发表,不在此展开。

二、宫本研改编的《阿Q外传》

战后25年,即恢复独立20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大学、高中爆发了激进的质疑战后民主主义体制的学生运动,校园纷争蔓延,而此时的中国已于几年前进入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的阶段。1969年9月4日至20日,日本“新剧界中心之一”m的文学座在新宿·朝日生命礼堂里上映了宫本研所作的《阿Q外传》,引起热议。柾木恭介在著名文艺杂志《新日本文学》中发表了题为《别在此处落幕!》的剧评。他所写剧情概要如下:

《阿Q外传》对鲁迅作品《阿Q正传》的细节进行了相当程度的修改,以故事梗概为框架,自由穿插《孔乙己》《药》《藤野先生》《范爱农》等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进一步加入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秋瑾、范爱农等真实人物和事件,使舞台上的时间空间相互交错。如此,使得虚构和真实的人、事互相碰撞,凸显出这不是单纯拼凑事实的片段并再现的历史剧。同时,想要贴近现代实际问题是宫本研创作戏剧的主要理念之一,不论是《飞行人》还是《美丽传说》,可以说宫本研的创作意图一向如此。n

柾木还针对《阿Q外传》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更高的期望。《读卖新闻》最先刊登了《以中国为舞台 谈革命与民众的关系》为题的《阿Q外传》的预告报道。报道提到《阿Q外传》是由文学座所创作的继去年《美丽传说》之后的又一作品。以推倒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辛亥革命为背景,将鲁迅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世界与鲁迅等真实人物交织在一起,描写了革命与民众的关系。宫本的《明治之柩》《美丽传说》《阿Q外传》均取材于明治中期到大正时期,但如宫本所述:“我总是感觉这段时期里有和现代相对应的大事。在我们生活当下,日本近代化处于不断完善的上升期中,竟有人觉得必须要打破这一进程,我对拥有这种思想的人之存在颇觉新鲜,饶有兴趣。”报道还提到宫本认为对近代抱有怀疑态度之人,是和民众密切接触之人,正如与农民相结合的《明治之柩》中的田中正造,与观众有接触点的《美丽传说》中的岛村抱月。因而在《阿Q外传》中,宫本关注了:在与农民生活的密切接触中创造出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鲁迅。

报道还特别称赞了导演木村光一的苦心钻研。“阿Q是极为矛盾的人物,展现的侧重点不同,戏剧也随之改变。在此意义上,这部剧亦是文学座遵从作者原意的一部佳作。”同时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剧组演员,“除扮演阿Q的北村和夫外,加藤嘉、加藤武、北城真纪子、田代信子等均是舞台上的老将,杉村春子也参演一位年轻革命家的母亲,和年轻一辈的金内喜久夫、菅野忠彦、太地喜和子等一起参与排练。由在电影《殉情天网岛》以及天井栈敷的舞台剧《犬神》中崭露头角的印刷美术设计师粟津洁担任舞台装置等美术总监o。据此可见演出的阵容之大以及对此戏剧的投入之多。

《读卖新闻》在《阿Q外传》公演后刊登剧评:《阿Q外传》是宮本研的戏剧新作。宫本在近期作品中探索了民众亦或是大众与先驱者、革命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及脱离方式。《阿Q外传》是根据鲁迅《阿Q正传》创作而成的。其中也融合短篇小说《药》,加入了身着和服的秋瑾形象,打开了通往另一世界之门。该剧在双层舞台(粟津洁装置)上演出,鲁迅在外侧舞台上登场。这部剧力求的是激起观众们的透视力。主题起始便已表明:是鲁迅在仙台留学期间,在教室里观看了中国同胞被当作间谍枪杀的场面,而中国民众却满怀期待地围观,这是观看幻灯片后所进行的内心独白。鲁迅(菅野忠彦饰)以不掺杂绝望与幻想的目光站立在舞台中央。阿Q(北村和夫)的贫穷和思维方式遵从原著,但如果没有阅读过武田泰淳的小说,则难以理解秋瑾女士的登场。虽然用馒头沾上秋瑾尸体之血后带回家的场景这一灵感来源于短篇小说《药》,但我们亦能感受到鲁迅凄惨决然的眼神。导演(木村光一)的处理也终于(渐渐)变得踏实有力。只是阿Q从自己悲惨境遇当中产生了利己主义的想法,由于后半部主题转变为革命,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没有出现。这一点与戏曲有关,不得不说这只停留于解说层面上p。

随后《朝日新闻》也发表剧评:秋天的剧场,在新剧界也出现了许多热门话题作品,东京新宿朝日生命剧场上演的文学座剧团的《阿Q外传》为其中之一。顾名思义,这是根据鲁迅《阿Q正传》改编的新剧。虽然对这部剧存有些许疑问,但是因为在阿Q被处决一幕中,那个矗立一旁的背影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因而仍想力荐该剧。阿Q是清末中国绍兴的一个没出息的男人,但他却妄自尊大,被别人打了就想着“儿子打老子”,反倒生出满满的优越感。遇到不合情理之事时,不实际对外解决,只是以自己忍气吞声内部消化的卑微做法,被鲁迅視为民族衰弱的决定性缺陷。以阿Q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如此低三下四,鲁迅对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宮本研编剧、木村光一导演这一组合,在展现阿Q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安排在日留学的周树人——鲁迅(菅野忠彦饰)、革命家秋瑾(本山可久子饰)等时而担任旁白,时而登台演出,如此交错可以调节整场剧目的节奏。或许是因为饰演阿Q的北村和夫与出演以前大热剧目一般伶牙俐齿地呈现出江户风格,所以整部剧给人以极强的讽刺喜剧观感。但是在最后一幕中原作作者的悲伤及愤怒喷薄而出,使得那种浮于表面之印象也随风而散。作为伪革命军的阿Q被判处死刑时,他惊慌地大喊大叫,只要冷眼旁观的民众中若是有一人站出来为他辩护,他就可能获救。但就连对阿Q抱有好感的年轻寡妇吴妈(太地喜和子饰)也只是倒地大哭,最终也没救下阿Q。人群中颤抖的身影正是二百数十年来异族统治下不断被背叛的民众所允许的唯一抵抗的身影。而在越南、在捷克必定也有同样的身影。这个场景亦揭示了所谓革命也并未挽救这一凄凉身影。秋瑾母亲的扮演者杉村春子对角色的诠释细致独到,在最后一幕中留下了久久不散的余韵,令人赞叹。只是搬运秋瑾尸体部分与前后略显脱节,这一点仍待斟酌q。

这篇剧评中“在越南、在捷克必定也有同样的身影”这句话意指,在越南战争中遭受美军侵略、在《布拉格的春天》(1968)中遭到苏军进攻而失去丈夫和恋人的两国女性。剧作家宮本研,让出现在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藤野先生、秋瑾、范爱农等在《阿Q外传》登台。此外,在小说中拒绝阿Q的求爱、甚至也无视阿Q游街的吴妈,转身一变对阿Q抱有好感,关于这一点的改编也颇有特色。让不属于小说《阿Q正传》而是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登场这一手法,可追溯至田汉编剧《阿Q正伝》的山上正义译本(1938年《改造》1月号),后在北川冬彦的《〈阿Q正伝〉剧本》中得到继承发展的渊源。

《读卖新闻》在刊登剧评3天之后,又刊登一篇报道,欲唤起批评家们对宫本版《阿Q外传》中“思想性”的关注:秋天的新剧季, 由首演宫本研新作《阿Q外传》(《文艺》刊登)的文学座剧团拉开序幕。该作虽可谓是进入了当年年度前5名的杰作,但是在文艺评论栏里却好似被完全忽视。报道提出,在唯小说论的狭隘文艺评论家眼中,或许戏曲本身就不值得重视。与此相比,问题在于我们诸位剧评家的态度。《阿Q外传》追求的是“民众和革命”的关系,换言之作者将自己逼至作茧自缚之境况。在严格追求戏剧思想性的当下,剧作家在打破原有戏剧创作框架同时,在艺术层面自不用说,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都逼迫着其进行自我告白,是大势所趋。对观众而言不仅是观赏戏剧,更是通过戏剧进行自我审视。在此情况下,发表评论的评论家亦与剧作家同样受到审视。然而诸位剧评家,一如既往以客观技术批评为重,充当公正的第三者。报道最后还向剧评家提出,能否出现“打破原有框架、挑战艰难”的勇者呢?r

此篇报道意义深刻,“剧作家在打破原有戏剧创作框架的同时,在艺术层面自不用说,在政治和思想方面都逼迫着其进行自我告白”这一观点反映出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学园纷争的时代状况。不过,在前文引用的的剧评《别在此处落幕!》中,柾木恭介已批评道:“导演木村光一没有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的过程和最后关头的打击表现出来。他只是把阿Q演绎成‘仅仅是一个愚蠢的人,并且愚蠢的人也有民众的力量,呈现出一个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舞台”。他还指出:身着中国服装的男子(范爱农)、身着和服的女子(秋瑾)还有孔乙己和身着和服的男子(鲁迅)被演绎成似乎形影不离却又存在强烈对立的状态。尽管如此,在舞台上,与其说他们是对立的不如说是行走在各自的平行线上,又因各自的“死”而消失。然而这一切是不能由于“死”而消失的s。

剧作家宫本研将小说《阿Q正传》改编成以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左翼运动蓬勃期为背景的戏剧《阿Q外传》,并由导演木村光一执导。《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两家报社有关《阿Q外传》的剧评,或许是由于篇幅原因,以小说戏剧化为中心进行了评论,柾木的剧评占文艺杂志5页篇幅,对《阿Q外传》的剧本乃至戏剧《阿Q外传》的改编也进行了评论。柾木虽对从剧本到戏剧这一改编进行了严厉批判,但他的热情却也强有力表明了小说《阿Q正传》通过日本人所改编的剧本以及戏剧已经深入日本社会,广泛被日本民众接受这一事实。

宫本为评论家尾崎秀树所著评论集《和鲁迅的对话补充版》(东京,劲草书坊,1969年)著有书评《从独自的角度靠近鲁迅》(《文艺》第8卷11号、1969年9月号)。《宫本研戏剧集4》除《阿Q外传》(《文艺》1969年9月号),还收录了记录自己在北京亲身体验的随笔《恰尔德哈罗德之旅》(《新剧》1974年4月号)。在这部作品中回忆了自1938年夏天,其跟随任职于领事馆的父亲,在日本占领下的北京从小学6年级起度过的6年时光。宫本对鲁迅的关心与其在战时北京的经历密切相关。另外,《和鲁迅的对话》的作者是与鲁迅交往甚密的朝日新闻记者尾崎秀实(1901~1944)之弟。秀实在1941年的左尔格事件中受累被捕,后被处刑。

宫本研的《阿Q外传》于25年后,即1994年6月12日至21日在纪伊国屋剧场由地人会上演,再次获得新闻剧评的高度评价。首先是《读卖新闻》1994年5月31日新闻《松山政路/对有力度的戏剧〈阿Q外传〉初次挑戰》,对饰演阿Q这一角色的演员采访报道:初次挑战阿Q一角的演员松山于3月拜访中国浙江当地。考察的成果是“将中国广阔土地和历史潮流概括在戏曲中,对宫本这一才能感到钦佩”。松山认真说道:“这是一部对社会矛盾从心底感到愤怒且张弛有度的戏剧。如果不将阿Q塑造为既无知又做坏事却又深受观众喜爱的形象是不可行的。实在是非常复杂的角色。”报道还介绍到宫本研的戏剧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基础,刻画了被清末革命压垮了的愚蠢人物。与昭和44年(1969)的首演相同,由木村光一执导t。

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极少被读者单纯地“喜爱”。根据主演的介绍,由此次《阿Q外传》上演景况,可以想见25年前相同的演出情景。所谓“25年前的演出”指的是在1969年被柾木恭介批判为“虽只是将阿Q当成一个愚蠢的人但是却具有民众基础”的演出。笔者也观赏了1994年的公演,对塑造单纯地“被喜爱”的阿Q这种改编确实稍有违和感。但总体而言,是一部值得观看的戏剧。与《读卖新闻》相同,《朝日新闻》也在开演前刊登了积极意义的介绍:

今年是剧作家宫本研去世七周年,其作品《阿Q外传》,由初演导演木村光一执导,于时隔25年后再现。与宫本研多次共事的木村回顾道:“宫本是一位总是站在民众视点和有明确主题性特点的作家,亦是一位同时从事多种工作,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温和看待社会、不断探寻身处时代应有思考、应有行动的一位。”《阿Q外传》是被称为“革命传说四部曲”作品群中的一部。在鲁迅的《阿Q正传》的基础上将其他短篇小说主人公编入,活灵活现地描写了被卷入革命漩涡里的普通民众形象。并在大学纷争加剧的1976年由文学座首次演出。木村说:“虽然阿Q对于革命这一词的认识只是一知半解,但他是一位愚蠢地对一个更好世界的到来怀揣憧憬之人。另一方面,现如今的日本,无论世界何地发生了如何悲惨之事,只要自己身处和平就佯作不知的人正在增加。正是因为身处如此时代,所以欲思考阿Q所怀揣梦想和我们生活态度之间的差别。”u

文稿另配有照片说明《阿Q外传》的排练情景。遗憾的是,此后20余年没有在这两大主流媒体上找到宫本研的《阿Q外传》公演的相关报道,但值得欣慰的是,在剧团NAT的网站上发现了2013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宫本研的《阿Q外传》上演的消息。

另外,1995年10月19日的《朝日新闻》晨刊福冈版对由前卫剧团改编上演的《阿Q正传》有一则报道:“21日和22日两日,北九州市餐饮店为承办方,在位于小仓北区寿山町的宗玄寺停车场上搭起帐篷,以昔日作为煤炭装运港而繁华的若松和东京为舞台,上演了戏剧,剧目为由东京‘野战之月剧团演出的《阿Q之阵》。该剧以两个城市为舞台——把曾是煤炭港口城市的若松作为经济增长的前线基地,把东京作为资本大本营。主要内容是以鲁迅的《阿Q正传》为题材,将火野苇平的小说《粪尿谭》、从军慰安妇、劳动运动等综合在一起。报道还介绍了编剧且担任导演的樱井大造先生走访了若松区火野苇平资料室等地,以期巩固丰富作品中人物形象,拟在战后50年之际,叙述日本一路走到今日过程中的‘负遗产。”v

“剧团‘野战之月现称作‘野战之月海笔子,剧团主页上写有‘野战之月海笔子是自1994年创办以来持续进行帐篷剧演出的团体。以东京为基地,每年到全国各地、台湾或北京、韩国举办帐篷公演来进行自我宣传。”w“海笔子”是指一种名叫海鳃的腔肠动物。该剧团还改编了《阿Q正传》,叙述了东亚现代史中最底层的状况。通过以上报道及网页,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民间亦有其他编剧通过不同的舞台对鲁迅作品的广泛传播。

三、中岛谅人所改编的《铸剑》

第三位改编鲁迅作品的是日本戏剧家中岛谅人(1966~)。《朝日新闻》2007年12月的报道中最早涉及到中岛改编的《铸剑》。报道对即将上演的中韩两部作品进行了预告。其中一部为日本导演编导的(鲁迅原著、中岛谅人编导)x。

同日,《朝日新闻》鸟取全县版也作如下报道:“《铸剑》28、29两日晚7点半将在鸟取市鹿野町‘鸟之剧场上演,中岛谅人编导了以登场人物怪诞著称的中国文豪鲁迅的短篇小说,使之舞台化。”y

根据“鸟之剧场”主页信息,该剧团艺术监督中岛谅人出生于鸟取县鸟取市,在就读东京大学法学部既已开始戏剧活动,毕业后以东京为据点负责剧团,2006年开始将剧团转移至鸟取,从而开始了“鸟之剧场”的演出z。

2008年5月,“鸟之剧场”在鸟取市再次上演《铸剑》之时,《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两大报纸鸟取版都予以报道@7,特别是《朝日新闻》5月6日晨刊进行了详细报道,具体如下:

剧团“鸟之剧场”将在鸟取市鹿野町的鸟之剧场本年度首次公演《铸剑》。剧团负责人中岛谅人(42岁)将鲁迅原作搬上舞台。去年12月,在鸟取和东京上演后大获好评。该剧讲述了一个怪诞的故事,持剑(此剑为被暴君杀害的父亲的遗物)讨伐敌人的少年与神秘男子相遇,包含王在内的三个头颅在王宫的鼎内沸水里持续交战。逼真的演技和巧妙的场面转换及颇有趣味的舞台装置吸引了观众。中岛先生说:“这原本是民间传说。人们之所以被这个故事吸引是因为它表现出民众对权力的爱憎。后半部分,家臣们在三个头盖骨前无法区分王的头骨,最终只能将三个头颅都收入棺内,则表现出王权的滑稽。但是,即便是暴君,民众仍然可以感受到葬礼列队的庄严。鲁迅也许想表达权力与民众间不可思议之关系。”今年秋季将在中国公演。/6号下午2点开演。(照片说明:所附照片为《铸剑》第一幕,手持青剑(由主人公父亲锻造)的暴君形象)@8

8天后,《朝日新闻》鸟取全县版中刊登了《铸剑》的演员访谈录。特别采访了黄金周公演的《铸剑》中帮助主人公复仇的神秘男子的扮演者斋藤赖阳(34岁)。斋藤称是中岛谅人15年来的好友。“这次认真阅读了原著作者鲁迅的相关研究书籍,在舞台上,时而会对内容恍然大悟。这就是表演的乐趣所在。”他大学毕业后一边从事着自由工程师的工作一边继续着戏剧演出事业。他与中岛彼此的相似点在于不以赚钱为目的@9。由此采访,我们可以看到日本戏剧人的敬业精神以及做专职戏剧人的不易。

该年7月,网络上出现一篇署名为森川泰彦的剧评#0。森川指出:“此次演出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话剧形式,将小说中的所有语言都呈现在舞台上……在此作品中,登場人物的行为带有重重深意,可谓是寓言中的寓言,展现了一个怪异的谢肉祭世界。如果抛掉相互呼应的细节部分旁白,若以现代剧风格来演,这部作品的魅力也几乎消失殆尽。为使它作为一部剧而成立”,导演运用了“多种表演技巧”,首先将演技简略化,并非单纯再现原文,进而“在旁白和视觉形象之间,不断出现各种各样偏差。这在赋予两者存在意义的同时,两者间的错位本身也是舞台上剧情表现的一部分”。再者“旁白解说在转移到表演者说话过程中,两者同时发声,或在不同时段发声(表演者重复着旁白的解说),或者一方以对口形的形式。独具匠心的布莱希特式手法也得以准确运用。夸张的说话口吻和以不停敲打大鼓为中心营造的舞台气氛,确实产生了戏剧效果音。这在剧中随处可感,从而避免了旁白的冗长和单调之感”。森川还论述道:“此次舞台上,在母亲讲诉眉间尺的父亲时,将其形象更为视觉化,采用了一人扮演父亲与黑色男子两角色的方式,可解释为黑色男子实际上就是眉间尺的父亲”,“眉间尺的人头以薄薄的青色覆盖的模型头颅来表现,以眉间尺的头颅寓以青剑,即‘铸剑,体现出这是关于他成长的寓言”。“王的鼻子以红色出现,是为体现出打扰眉间尺父子安眠的老鼠其实就是让臣民苦不堪言的暴君。”

以上森川对于中岛版的分析,也是对鲁迅“铸剑”的有力解释。“通过黑色男子的魔法,头颅乱舞撕咬,其结果是暴君的‘恐怖统治崩溃。这一故事的世界正如一场谢肉祭。”这一分析也极具说服力。森川在对原文外部的形象化分析中指出,“故事最后人们观看队伍的场面,扮演民众的演员们一改原本扮演他人的神情,而是以一种锐利冷淡的眼神一直凝视观众席。在那一瞬间,被围观者(客体)成为围观者(主体)。这可解释为是在宣告有史以来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民成为政治主体的时代开始。”围绕人民的政治主体化,“在解说即将开始之际,添加了民众的孩子多次询问这个故事且母亲也喜悦地回应他们的场景。这少数的创作部分,使解说部分的导入正当化同时,也表露了人民的革命愿望,与暗示革命到来的故事的最后场景遥相呼应。”这也被评价为:“运用布莱希特式手法,把文本外的‘历史成功巧妙投射到舞台内。”

结尾的一句话也值得深思。“另一方面,谢肉祭有消除民众不满,使得社会秩序安定,亦有着‘排泄不满的作用。因此导演既不讴歌革命的到来,也不美化人民。最后加上一個凝缩着悠久历史的、日常生活的画面,此剧在此落下帷幕。”森川高度评价道:“与文本内容相吻合,是一场颇具均衡感的演出”,亦可称是与鲁迅小说原作主题相呼应的一部好作品。森川在文末记述了于“2008年6月14日观剧”。

同年,“鸟之剧场”除在高知县高知市的县立美术馆上演了《铸剑》#1,亦在中国公演过。对此,《读卖新闻》进行了报道:以鸟取市鹿野町为据点活动的剧团“鸟之剧场”于3日在中国江苏省公演,本次演出为中日韩剧团竞演的“第15届Be Se To戏剧节”。在剧团的中国首演中,表演的剧目是中岛谅人根据中国代表作家鲁迅作品改编而成的同名剧作《铸剑》。中岛代表说:“在中国耳熟能详的故事,日本人将如何演绎?当地人应该对此也很关注,我们很想抓住观众的心。”该戏剧节始于为促进中日韩相互理解,三个国家的演员从1994年开始的轮回演出。此次在中国举办,日本只有“鸟之剧场”参加,以中岛代表为首的团队,共计12人来到当地。对《铸剑》的内容进行了介绍,中岛代表表示:“即使在现代,人们继续受政治的摆弄并饱尝环境破坏的苦果,想把抵抗强权之身姿,作为普通的故事来演。”去年12月于东京召开的第14届戏剧节首演,今年也在鸟取上演过。通过约10种打击乐器的现场演奏,创作了效果音缭绕的个性演出,中国戏剧演员等尤其对此反响热烈。中岛还干劲十足说道“这是迄今为止,在活字世界中震撼国人心灵的故事。将其诉之于视觉和听觉,我很期望知道大家有何反响”#2。

中岛谅人所述表明,日本主创人员亦是迫切地想知晓中国观众对由日本人改编的“将其诉之于视觉和听觉”的日语戏剧《铸剑》的反应。这种国际交流亦是非常有其意义的。此外2003年东京·两国的剧院举办“布莱希特式的布莱希特戏剧节”之际,11月中国著名导演林兆华(1963~)担任编导的《故事新编》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公演#3。林兆华改编的戏剧《故事新编》包含“铸剑”要素。林兆华版《故事新编》和中岛版《铸剑》的比较和影响关系研究亦值得深入考察。

之后关于中岛版《铸剑》,有2009年7月3日、4日在宫崎市宫崎县公演以及同年7月11日至20日在鸟取市第三次公演的相关报道#4。2009年7月4日《朝日新闻》晨刊宫崎县版刊登了扮演“眉间尺”的当地女演员中川玲奈(33岁)的采访:中川扮演的眉间尺是一位16岁少年。为向杀死父亲的皇帝复仇,身背父亲留下的一把剑踏上征程。“虽然男女存在差别,但是小时候对父母的印象是相同的。一边表演,脑海中一边浮现出了儿时之事”,“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和演员一起感受,如此便会从中看出一些内容”,中川说道:“人类的大脑可以无穷无尽地创造。虽然不知道其为何物,就像一瞬间就看得见头脑在搏斗一样,如此理解亦可。”中川与戏剧的邂逅是在即将升入大四的春假去东京游玩时,偶然拿的杂志上刊登着中岛先生戏剧表演的消息。因在大学曾经编排过舞蹈,“觉得很有趣”。前往观看时,在观众席成“コ”形的狭窄舞台上,戏剧和舞蹈缓缓呈现。虽然对舞台空间和人员安排感兴趣,但是“以前没有戏剧表演经验也没有看过戏剧”,于是被深深吸引,立即休学前往东京。此后,她加入“鸟之剧场”前身——中岛先生的剧团,开始了演员生涯。

平日较少接触戏剧的大学生观看了一次戏剧之后就被吸引,这亦足以证明中岛谅人戏剧的十足魅力。2009年7月24日《读卖新闻》西部晚报上刊登有关宫崎市公演话剧的剧评如下:“可以说1小时40分钟几乎是一眨眼功夫。舞台上充满紧张感,一颗心始终扑通扑通地狂跳。在舞台中央演出主要故事情节,太鼓和铃铛则在舞台边缘伴奏。多数情况下演员不说台词,而是由其他演员朗读小说原文,这便是讲谈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演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时强时弱的鼓声和舞台灯光投射出的阴影,种种效果组合而成的演出张弛有度,值得一看。明明整个身体都在表演,但是在头颅决斗这一场景中却被充满力量的眼睛和嘴巴所展现出来的表情所深深吸引。正因有不可思议的男演员斋藤赖阳、少年演员中川玲奈等演员阵容才会如此吧。不由令人联想到歌舞伎。中国民间故事混合着日本元素,营造出不属于任何一国的独特气氛。导演中岛谅人增加了原著中没有的百姓把帝王的不幸当做日常生活中的谈资并一笑置之继续生活的情节。由此可见:民众具有顽强旺盛精力的根源在于,权力普遍存在于与自己不同立场、毫不相干的另一世界。”

这则报道和前文提到的森川泰彦的剧评相同,不断称赞中岛的导演功力,“可以说1小时40分钟几乎是一眨眼功夫”。充分体现戏剧《铸剑》高度的趣味性。查看“鸟之剧场”网页,有该剧团在2011年9月16日~10月2日举办的“鸟之戏剧节”中公演话剧《铸剑》的记录#5。

除了以上几位主要剧作家以外,另外,还有战后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花田清辉尤为喜爱《故事新编》,他与作家长谷川四郎等共同在文艺杂志《文艺》1964年5月号上发表《非攻》《理水》《出关》《铸剑》等作的剧本化作品,1975年出版了书籍《剧本·故事新编》#6。关于花田版《铸剑》的剧本《即使被砍掉了头——眉间尺》,《朝日新闻》在2003年9月2日晚报中刊登了如下报道:“‘如果今天布莱希特仍旧在世的话,会对这样的现实发出怎样的挑战呢。以此提问为出发点,与布莱希特一样用尖锐的批判精神检视社会的花田清辉作品《即使被砍掉了头——眉间尺》(白石征导演,3~5日)上演。”#7

由此可见,鲁迅之作于日本,从文字走向了戏剧,从戏剧根植于民间,又从民间影响到社会,深思可见其深邃之洞见非但未止步,还依然促使现代人不断深思、反省。

以上主要通过日本主流媒体的报道等,梳理了日本主要的剧作家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及其传播情况。谈及鲁迅对日本的影响,鲁迅文学的日语译著可谓功不可没。日本著名作家对鲁迅的接受和推崇固然提升了鲁迅的知名度,然而在考察鲁迅在日本的国民性接受之际,日本剧作家将鲁迅作品改编成戏剧并将其搬上舞台所发挥的作用亦是不可忽视的。

附录: 鲁迅生平戏剧及其作品改编戏剧相关资料一览表

1936年7月20日 鹿地亘译《影的告别/左翼剧团〈实验小剧场〉鲁迅》,《上海》第959号,上海杂志社

1936年10月20日 《鲁迅先生/逝去之日 由银幕传达到全民众 “明星”欧阳予倩指挥/全部录入胶片》,《上海日报》,上海日报社

1937年6月7日 一户务《阿Q正传的改编》,《帝国大学新闻》第677号,帝国大学新闻社1938年1月 山上正义《阿Q正传》,《改造》第20卷第1号,改造社

1938年6月 北川冬彦《剧本〈阿Q正传〉》,《剧本研究》第5号,剧本研究十人会

1938年6月 北川冬彦 《〈阿Q正传〉的剧本化》,《剧本研究》第5号,剧本研究十人会

1938年7月 北川冬彦《剧本文学论》,作品社。(收录《阿Q正传的剧本化》)

1938年9月 泷口修造《阿Q正传与北川冬彦氏》,《剧本研究》第6号,剧本研究十人会

1938年9月 泽村勉《阿Q正传》,《剧本研究》第6号,剧本研究十人会

1939年8月5日 《读卖新闻》晚刊,《筑地小剧场/今秋,新装筑地小剧场四剧团登台,新协剧团上演〈阿Q正传〉》

1941年6月鲁迅原著·田汉编剧·宫越健太郎译注《阿Q正传》,《现代实用支那语讲座》第10卷《戏剧篇》,文求堂

1953年12月21日 《读卖新闻》晚刊,《灿烂的新春东京都内各剧院/明治座亦于元月二日上演新国剧 白天为鲁迅作品》

1954年1月7日《读卖新闻》晚刊,《生动有趣的〈阿Q正传〉/岛田全力演出/新国剧明治座》

1954年1月10日 《朝日新闻》,《新国剧评/巧妙的〈阿Q正传〉》

1956年7月23日 《读卖新闻》晚刊,《中共制作“鲁迅的一生”/北京放映》

1957年5月25日 《朝日新闻》晨刊,《局里通讯/六月的NHK名作剧场十七日〈阿Q正传〉竹内好译,霜川远志改编》

1969年8月12日 《朝日新闻》晚刊,《〈第一星〉太地喜和子/积极的"乐天主义"现代姑娘》

1969年8月21日 《读卖新闻》晚刊,《文学座 演员座 共同上演创作剧/宫本研作<阿Q外传>/以中国为舞台/革命与民众的关系》

1969年9月10日 《读卖新闻》晚刊,《〈舞台〉〈阿Q外传〉/民众与革命家的羁绊》

1969年9月11日 《朝日新闻》晚刊,《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后一幕/文学座〈阿Q外传〉》

1969年9月13日 《读卖新闻》晚刊,《〈作茧自缚的批评家/文学座的〈阿Q正传〉入选今年前五名》

1969年10月中岛健藏《鉴赏席阿Q外传》,《朝日杂志》第11卷40号,朝日新闻社

1969年11月丸山昇《阿Q外传(文学座)》,《文化评论》第98号,新日本出版社

1969年11月 尾崎秀树《剧评 心中的“阿Q”——文学座=阿Q外伝》,《剧院》第318号,カモミール社

1969年11月 《剧院·俱乐部〈阿Q外伝〉〈文学座〉》,《剧院》第318号,カモミール社

1969年11月 柾木恭介《别在此处落幕!——文学座公演,围绕宫本研作品〈阿Q外传〉(时评)=69@戏剧)》《新日本文学》第24卷11号,新日本文学会

1969年11月 宫本研《以独特角度接近鲁迅——尾崎秀树〈与鲁迅的对话〉》《文艺》第8卷11号

1977年6月 霜川远志 《戏曲·鲁迅传》,而立书房

1977年7月6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可获剧本集的戏剧/《鲁迅传》出版纪念〈阿Q正传〉上演》

1978年12月26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鲁迅系列第二部〈目中之人〉公演/世代剧团 正月东京》

1982年8月27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衣裳·演出亦为日中合作/阿Q正传/关西新剧者联合上演》

1983年10月4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描绘鲁迅的日本留学时代/〈藤野先生再见〉 切望10年/明年中国公演》

1984年1月27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中国归国者的自立/支援的〈阿Q正传〉/剧团“世代”》

1984年11月25日 《朝日新闻》晨刊,《在中国上演〈藤野先生再见〉/剧团世代 突如期来的邀请/作者的苦心之果》

1984年12月22日 《朝日新闻》东京版晚刊,《〈藤野先生再见〉在中国大受欢迎/剧团世代的公演》

1987年8月18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脸〉芭蕾的中日交流来日/蒋祖慧》

1989年7月6日 《朝日新闻》晚刊,《波澜起伏的生涯,日苏合作创作剧/俄罗斯盲诗人爱罗先珂》

1989年12月14日 《朝日新闻》晚刊,《剧场世代公演〈阿Q正传〉(节目)》

1991年2月25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晨刊,《井上厦/鲁迅“再生”作為日本人》

1991年3月1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井上厦的〈上海月亮〉/高桥长英热演鲁迅/克制笑意 由动到静》

1991年3月4日 《朝日新闻》晚刊,《井上厦的新作、今日起东京公演/小松座的上海月亮》

1991年3月9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戏剧〈上海月亮〉(小松座)》

1991年3月16日 《朝日新闻》晚刊,《完造先生(来自窗·论说委员室)》

1991年9月26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采访”井上厦先生/〈上海月亮〉获谷崎润一郎奖》

1991年10月18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推动历史的“无言”者们/中央公论5奖颁奖典礼的共通主题成为话题》

1991年11月1日 《朝日新闻》晨刊,《〈迟笔堂〉唯井上独有的……/〈一个八重子物语〉延期上演》

1992年6月30日 《朝日新闻》晨刊兵库版,《舞台/通讯·30日兵库/剧团四纪会公演〈上海月亮〉》

1993年10月8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版,《与仙台有缘的鲁迅之剧/小松座上演“讨厌医生”主题》

1993年10月22日 《朝日新闻》晚刊,《初演获好评在2个舞台再演/〈上海月亮〉“哄笑”》

1994年5月31日 《读卖新闻》 东京版晚刊,《〈戏剧人间〉松山政路/初次挑战 〈阿Q外传〉》

1994年6月10日 《朝日新闻》晚刊,《〈时代〉之问、时隔25年再次上演/宫本研的〈阿Q外传〉》

1994年12月6日 《朝日新闻》晚刊,《〈话剧人社〉获仓石奖/对踏实活动的由衷祝福》

1995年10月19日 《朝日新闻》晨刊福冈版,《小仓的帐篷戏/餐饮店主们实施/21、22日》

1999年9月18日 《朝日新闻》晨刊富山版,《戏剧峰会、汇聚世界各地代表/在利贺村开幕》

1999年9月24日 《朝日新闻》晨刊富山版,《最多56团体1300人参加/县民艺术文化节开幕》

2001年7月24日 《朝日新聞》晨刊,《今日解读契诃夫/新视角看戏剧节等相继(中略)/〈他是社会的医生〉/井上厦氏、在有缘之地发言》

2003年9月2日 《朝日新闻》晚刊,《再验证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精神/东京·两国的戏剧公演等》

2004年9月15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版,《鲁迅与恩师的交流、热演/东北大学留学生表演〈藤野先生〉》

2004年10月23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悠久的"阿Q"/鲁迅留学百年纪念典礼/在仙台召开》

2004年10月24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晨刊,《鲁迅仙台留学百年纪念/在阶梯教室邀请其孙参加仪式》

2005年7月20日 《朝日新闻》晚刊,《〈漱石夫妇〉幽默地/SIS公司〈新编·我是猫〉》

2005年7月27日 东京版晚刊 《〈新编·我是猫〉 = SIS公司/漱石夫妇与小说世界的交织》

2005年9月10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信息目录/鲁迅仙台留学百年纪念座谈会》

2006年2月1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再承鲁迅之光/仙台学医、国际研讨会与展示/亦将开展日中观光交流年事业》

2006年3月12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鲁迅与藤野先生、东北大学上演戏剧/今日亦上演》

2006年3月13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晨刊,《与鲁迅惜别、剧中再现/东北大的阶梯教室、在校生们热演》

2006年9月13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信息目录/宫城县电影·戏剧 剧团仙台小剧场公演〈远火-仙台的鲁迅〉》

2006年9月16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描绘鲁迅与藤野教授交流的剧目上演/今日·明日在仙台》

2006年9月20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鲁迅的心境、详细表现/仙台的剧团、新解释〈藤野先生〉公演》

2006年10月3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晨刊,《仙台业余剧团、至中国公演/创作戏剧再现鲁迅留学时代》

2006年12月15日 《读卖新闻》大阪版晨刊,《鲁迅题材的戏剧明日公开/芦原的儿童出演 = 福井》

2007年12月14日 《朝日新闻》晚刊,《日中韩演员所描绘的近未来东亚/舞台〈垃圾场贫民窟的异人先生〉》

2007年12月14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全县版,《事件信息/鸟取县论铸剑/28、29日的晚上7点半、鸟取市鹿野町的〈鸟之剧场〉》

2008年4月11日 《读卖新闻》鸟取版,《〈鸟之剧场〉努力扩大粉丝/中断大笔捐款运营严峻/倍增体验教室 = 鸟取》

2008年4月25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县全县版,《戏剧〈铸剑〉/5月1、2日19时半与3~6日14时、鸟取县鹿野町鹿野的〈鸟之剧场〉》

2008年5月6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全县版,《鲁迅之作<铸剑>的舞台化/今日止、鸟之剧场》

2008年5月14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全县版,《(人 昨天今天)齐藤赖阳先生/对古典情有独钟 对演员精益求精》

2008年5月16日 《朝日新闻》晨刊高知全县版,《高知县举办/鸟之剧场公演/〈铸剑〉/18日下午3点、高知县高须的县立美术馆》

2008年11月1日 《读卖新闻》大阪版晨刊,《鸟之剧场、初次中国公演演/3日戏剧节/鲁迅的〈铸剑〉剧本 =鸟取》

2009年4月28日 《读卖新闻》大阪版晨刊,《鸟之剧场、今年度/国内外的剧团招待/自主公演〈葵上/熊野〉等4场 = 鸟取》

2009年6月19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全县版,《〈舞台〉鸟之剧场〈铸剑〉/7月11-20日的周六休日14点、平日19点半、鸟取市鹿野町的〈鸟之剧场〉》

2009年7月4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崎全县版,《与观众一起看出什么/采访宫崎市出生·〈鸟的剧场〉主演中川先生》

2009年7月11日 《朝日新闻》晨刊鸟取全县版,《〈铸剑〉从今日上演/〈鸟之剧场〉第3场/鹿野町》

2009年7月24日 《读卖新闻》西部版晚刊,《〈评〉铸剑/无国籍风的空气、紧张感》

2009年12月18日 《朝日新闻》晚刊,《名古屋电影【名古屋】复苏的血/女子的爱引导的再生之旅/丰田利晃导演》

2010年1月29日《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演出〈上海月亮〉/村井国夫先生》

2010年2月25日 《朝日新闻》晚刊,《演员·村井国夫、首次小松座演出/井上厦作品〈上海月亮〉》

2010年3月11日 《读卖新闻》大阪版晚刊,《[最佳推荐]鲁迅的苦恼/轻松巧妙地/井上厦作品〈上海月亮〉》

2010年4月17日 《朝日新闻》晨刊山形全县版,《陆奥周末/山形县 井上厦作、描绘鲁迅/仙台上演〈上海月亮〉》

2010年4月17日 《朝日新闻》晨刊福岛全县版,《陆奥周末/福岛县 井上厦作、描绘鲁迅/仙台上演〈上海月亮〉》

2010年4月17日 《朝日新闻》晨刊岩手全县版,《陆奥周末/岩手县 井上厦作、描绘鲁迅/仙台上演〈上海月亮〉》

2010年4月17日 《朝日新闻》晨刊青森全县版,《陆奥周末/青森县 井上厦作、描绘鲁迅/仙台上演〈上海月亮〉》

2010年4月17日 《朝日新闻》晨刊宫城全县版,《陆奥周末/宫城县 井上厦作、描绘鲁迅/仙台上演〈上海月亮〉》

2010年4月30日 《读卖新闻》东京版晚刊,《井上厦的舞台〈上海月亮〉5月9日、卫星剧场》

2011年2月2日 《朝日新闻》晨刊,《亚洲4人编导鲁迅的舞台 在江东从8日始上演/东京都》

2011年11月26日 《朝日新闻》晚刊,《(惜别)剧作家·齐藤怜先生/凝视世界与历史、描绘人间戏剧》

2016年9月17日 《朝日新闻》晨报宫城全县版,《“年轻鲁迅”在中国上演 仙台的业余剧团 本月4次》

2016年9月15日《读卖新闻》晨刊东京版,《鲁迅的留学再次在中国上演仙台的剧团 10年之久在故乡·绍兴首次上演》

【注释】

a明治座:东京日本桥浜町的一家剧院。1873年(明治6年)以喜升座为名开业,1993年更名为现名称。参照新村出编《广辞苑》第6版,东京·岩波书店2008年版。

b根据濑户宏编(2006年1月23日作成,2012年11月18日修正)《中国戏剧日本翻译上演目录·1945以后(初稿)》。1953年9月鲁迅·田汉编剧《阿Q正传》大阪新剧联合公演。

c新国剧:泽田正二郎以开创歌舞伎和话剧之间的新国民戏剧为目的,1917年(大正6年)组成了剧团,设计出了“月形半平太”新的刀剑剧,赢得了大众的支持。正二郎去世后,辰巳柳太郎、岛田正吾成为剧团的中心人物。1987年解散。参照新村出编《广辞苑》第6版,东京·岩波书店2008年版。

d 《生动有趣的〈阿Q正传〉/岛田全力演出/新国剧明治座》,《读卖新闻》1954年1月7日晚刊。

e日本放送协会被称为日本唯一国立放送,无任何广告时间,预算主要来自国民每月的缴费。

f《局里通讯/六月的NHK名作剧场十七日〈阿Q正传〉竹内好译,霜川远志改编》,《朝日新闻》,1957年5月25日晨刊。

g 《鲁迅系列第二部〈目中之人〉公演/世代剧团 正月东京》,《朝日新闻》1978年12月26日东京版晚刊。

h《可获剧本集的戏剧/《鲁迅传》出版纪念〈阿Q正传〉上演》,《朝日新闻》1977年7月6日东京版晚刊。

i《中国归国者的自立/支援的〈阿Q正传〉/剧团“世代”》,《朝日新闻》1984年1月27日东京版晚刊。

j 《剧场世代公演〈阿Q正传〉(节目)》,《朝日新聞》1989年12月14日晚刊。k董炳月:《鲁迅形影》,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173-206页。

l鲁青:《为写鲁迅而豁出生命——介绍日本剧作家霜川远志先生》,《鲁迅研究动态》,1985年第5期。

m 《广辞苑》第六版中关于“文学座”如下解释:剧团名。1937年,以岩田丰雄、久保田万太郎、岸田国士为顾问,以上演排除政治性的现代剧为目标,由杉村春子、中村伸郎、三津田健成立。上演了森本薰的《女人的一生》、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等。作为新剧界的中心之一展开活动。

n柾木恭介:《别在此处落幕!——文学座公演,围绕宫本研作品〈阿Q外传〉(时评)=69·戏剧)》 ,《新日本文学》第24卷11号1969年11月,东京新日本文学会,第144页。

o《文学座演员座共同上演创作剧/宫本研作〈阿Q外传〉/以中国为舞台/革命与民众的关系》,《读卖新闻》1969年8月21日晚刊。

p《〈舞台〉〈阿Q外传〉/民众与革命家的羁绊》,《读卖新闻》1969年9月10日晚刊。

q《令人印象深刻的最后一幕/文学座〈阿Q外传〉》,《朝日新闻》1969年9月11日晚刊。

r《〈作茧自缚的批评家/文学座的〈阿Q正传〉入选今年前五名》,《读卖新闻》1969年9月13日晚刊。

s同n,第148页。

t 《〈戏剧人间〉松山政路/初次挑战〈阿Q外传〉》,《读卖新闻》1994年5月31日东京版晚刊。

u 《〈时代〉之问、时隔25年再次上演/宫本研的〈阿Q外传〉》,《朝日新闻》1994年6月10日晚刊。

v《小仓的帐篷戏/餐饮店主们实施/21、22日》,《朝日新闻》1995年10月19日晨刊福冈版。

whttp://yasennotsuki.wix.com/yasennotsuki(2016年2月25日检索)。

x《日中韩演员所描绘的近未来东亚/舞台〈垃圾场贫民窟的异人先生〉》,《朝日新闻》2007年12月14日晚刊。

y《事件信息/鸟取县论铸剑/28、29日的晚上7点半、鸟取市鹿野町的〈鸟之剧场〉》,《朝日新闻》2007年12月14日晨刊鸟取全县版。

zhttp://www.birdtheatre.org/profile_nakashima.html(2016年2月22日检索)。

@7《戏剧〈铸剑〉/5月1、2日19时半与3~6日14时、鸟取县鹿野町鹿野的〈鸟之剧场〉》,《朝日新闻》2008年4月25日晨刊鸟取县全县版;《〈鸟之剧场〉努力扩大粉丝/大额捐款中断运营严峻/体验教室倍增= 鸟取》,《读卖新闻》2008年4月11日鸟取版。

@8 《鲁迅之作〈铸剑〉的舞台化/今日止、鸟之剧场》,《朝日新闻》2008年5月6日晨刊鸟取全县版。

@9 《(人 昨天 今天)齐藤赖阳先生/对古典情有独钟 对演员精益求精》,《朝日新闻》2008年5月14日晨刊鸟取全县版。

#0《〈铸剑〉(中岛谅人编导、鲁迅作品) 对祝祭型寓言进行革新的编导——中岛谅人导演 鲁迅〈铸剑〉剧评》,2008年7月28,http://spac.or.jp/ critique/ p=9(2016年2月20日检索)。

#1《高知县举办/鸟之剧场公演/铸剑/18日下午3点、高知县高须的县立美术馆》,《朝日新闻》2008年5月16日晨刊高知全县版。

#2 《鸟之剧场、初次中国公演演/3日戏剧节/鲁迅的〈铸剑〉剧本》,《读卖新闻》2008年11月1日大阪版晨刊鸟取版。

#3《再验证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精神/东京·两国的戏剧公演等》,《朝日新闻》2003年9月2日晚刊。

#4 《鸟之剧场、今年度/国内外的剧团招待/自主公演〈葵上/熊野〉等4场》,《读卖新闻》2009年4月28日大阪版晨刊鸟取版;《〈舞台〉鸟之剧场〈铸剑〉/7月11~20日的周六休日14点、平日19点半、鸟取市鹿野町的〈鸟之剧场〉》,《朝日新闻》2009年6月19日晨刊鸟取全县版;《与观众一起看出什么/采访宫崎市出生·〈鸟之剧场〉主演中川先生》,《朝日新闻》2009年7月4日晨刊宫崎全县版;《〈铸剑〉从今日上演/〈鸟之剧场〉第3场/鹿野町》,《朝日新闻》2009年7月11日晨刊鸟取全县版;《〈铸剑〉评/無国籍风的空气、紧张感》,《读卖新闻》2009年7月24日西部版晚刊。

#5http://www.birdtheatre.org/engekisai2011/program/index.html(2016年2月22日检索)。

#6花田清辉、小泽信男、佐佐木基一、长谷川四郎共著:《剧本·故事新编》,河出书房新社1975年版。

#7 《再验证剧作家·布莱希特的精神/东京·两国的戏剧公演等》,《朝日新闻》2003年9月2日晚刊。

猜你喜欢
铸剑公演外传
隋唐外传
隋唐外传(第一集)
隋唐外传(第三集)
隋唐外传(第二集)
内蒙古旅游演艺产品发展探析
老铸剑师的秘诀
浅析<铸剑>眉间尺的人物形象
鲁迅《铸剑》中被解构的复仇者形象
小说《铸剑》中意象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