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勇
【理论探索】
让儿童带着饱满的“文心”上路
——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探索
吴 勇
指向“文心”的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有其特有的结构:“三维框架”,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目标;“四层表达”,是构成写作核心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其关键是让它在课程与教学中落地转化,写作知识、语用实践、学科融合、涵养意识就是“可教可学”的“四条通道”,也是为儿童构筑一颗饱满“文心”的教学路径。
写作核心素养;框架结构;教学通道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总和,可以用“文心”来表述,原因有二:一是写作成果是以文字和文章来呈现的,与“文”有关;二是学者认为,所有的核心素养在本质上都是个体内在的品质或特征,例如创新能力、文化意识、审美观念等等都具有潜在性,是无法直接观测的[1],这些与“心”有关。拥有一颗饱满的“文心”意味着这个人获得了基础的、关键的写作素养;一个儿童带着一颗饱满的“文心”走向未来之路,意味着他的写作意识强烈——能主动用写作来服务生活,改善社会;意味着他的写作水平过关——对语境内基本文体的写作具有较好的应对能力。如何为每个儿童培育“文心”,让写作核心素养在课程和教学的框架内真正落地转化,这是当下习作教学面临的重大考验。
写作素养相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是一个细小的单元,但对于写作课程与教学,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价值考量。写作素养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要素,如果不对其中的关键要素做出清晰精准的定位,那么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培塑和发展,将会成为一个笼统而模糊的空中楼阁。因此,要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先得探讨清它的框架结构,建构起校本的学术逻辑。
(一)三维框架
基于语文课程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儿童的写作素养结构如果放置在这个宏观立面上,就可以架构起三维空间(如图1):第一维是写作态度,包括写作动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习惯,这是儿童写作发生和维持的动力源泉;第二维是写作知识,作为写作者,必须懂得写成什么样式的语体性知识,同时将语篇写清楚、写具体、写生动的策略性知识,这是儿童写作的能力支撑;第三维是写作思维,贯穿于取材(观察)、立意、构思、表达、评改全过程,这是儿童写作的关键经历。
(图 1)
(二)四层表达
人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素养是“做事”的素养,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落到儿童的行为层面,才是写作教学最要发展和关注的。因此,从实践视角去表达和呈现写作核心素养,写作教学才会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向和目标。
1.写作意识的鲜明与饱满。
写作意识是一种唤醒写作行为,贯穿写作全过程,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意识。[2]“唤醒写作行为”指的是写作意识事关儿童写作的动机和兴趣激发,推动写作行为发生;“贯穿写作全过程”强调了写作意识还是儿童的一种写作意志,是维持儿童写作行为持续不断的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意识”则包含着发现生活的意识,观察生活的意识,交流生活的意识,改善生活的意识。可以看出,写作意识体现在儿童写作的智力和非智力要素之中,贯穿于儿童写作的所有环节之内,处于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最中心位置。
2.写作知识的建构与运用。
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3]写作知识属于言语知识。儿童写作知识的建构和积累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借助阅读来习得,这属于“暗中摸索”;二是通过语文课堂来学得,这是“明里探讨”。“习得”写作知识与儿童的言语天赋有关,可遇不可求;而“学得”写作知识与写作教学的品质和效率有关,必须坚决守住这块阵地。有学者认为:写作教材努力的方向应该是教材知识的教学化,以追求知识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相结合为目的。[4]只有将写作知识教得清清楚楚,儿童的言语训练才会扎扎实实,儿童写作素养才能发展得明明白白。可以这么说,写作知识教学,是写作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儿童写作能力、写作素养的形成需要写作知识的引领与转化。因此,写作教学在小学阶段除了帮助儿童“学得”写作知识,还有培养儿童建构习作知识(习得)、运用写作知识(语用)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得”和“学得”写作知识,是为了发展伴随儿童一生的“习得”和“用得”写作知识的素养。
3.写作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美国学者唐纳德·奎恩说:“在整个写作中,写作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5]显而易见,言语与思维同构共生,写作思维的品质决定着言语表现力大小,如果将言语表现力比作“标”,那么写作思维品质就是“本”。因此,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就需要标本同治,并且从最核心的“本”开始。针对写作思维上存在的“模块”现象,发展儿童写作思维应该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建模”——借助写作教学,为儿童建立各种思维“模本”,有宏观的“语体模本”(写人、叙事、写景、状物、实用等),有微观的“细节模本”(描写、说明、构段、过渡、照应、悬念等)。第二阶段“仿模”——在儿童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引导儿童将思维存储系统内与写作任务相似的记忆组块调动出来,对相应的言语材料进行结构性整合与重组,其实就是写作指导过程中的“范例引领”。第三阶段“反模”——一反常态,打破常规,追求新颖和独特,从“建模”走向“仿模”,从“仿模”走向“反模”,儿童的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在不断生成和发展。
4.写作语篇的鉴赏与评价。
写作语篇的评改,其实质就是审美的过程。儿童对自身或者同伴的习作语篇进行评改,就是发现美(寻找亮点)、欣赏美(体悟表达)、创造美(修改完善)的过程。进一步说,儿童对语篇的评价力与修改力就是其言语审美与鉴赏力的集中体现,说得再具体点,就是儿童对自己和伙伴的习作有着敏锐的判断、评价、修改能力。从教学实践来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层级:一是语篇表达的流畅度——遣词造句是否文通字顺,段落之间是否上下贯通、过渡自然,语篇表意是否清楚明白;二是语篇表达的切题度——言语表达是否围绕中心,选材是否集中典型,能够恰当有效地服务中心;三是语篇表达的陌生度——语篇内容是否新颖独特,语篇结构是否耳目一新,修辞运用是否与众不同;四是语篇表达的修正度——能对语篇结构中老套冗长的表意环节进行调整和删减,对段落字里行间不具体、不清楚、不生动的细节进行修改。这四个层级既是儿童对习作语篇鉴赏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儿童写作素养拾级而上的阶段。
涵养意识、建构知识、发展思维、懂得评价,这可能是一个“文心”饱满的儿童在小学阶段写作核心素养的具体表达和综合呈现。这样表达和呈现,让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走出玄奥空泛的素养观,走向务实可视的教学路。
素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教育得到发展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因此,核心素养主要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各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加以培养。[6]这意味着核心素养教师可“教”,学生可“学”。基于小学写作教学,应当通过怎样的教学通道,让儿童的写作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结合核心素养的属性和特质,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四个通道:
1.明里探讨写作知识。
在200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写作知识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到了2011年版的修订稿,关于“写作知识”教学的这句话,竟然被删掉了。有关课程专家是这么解读的:“只有学生主动、积极、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建构起语文知识结构。”[7]这就是所谓的“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暗中摸索。而课堂上的“明里探讨”,让写作知识作为教与学的主要内容,一扫以往的玄妙笼统,使之成为发展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源泉和土壤。
需要强调的是,写作知识的生产路径力求丰富多元、富于挑战,儿童想进来,乐参与;写作知识的呈现方式图文并茂、鲜活动感,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写作知识的评价语境真实,鼓励充分,让儿童受教益,有发展。唯有这样,写作知识才能与写作兴趣协调共进,成为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的根基。“舍知识而求素养,无异于舍本逐末,失去根基;只有打牢知识基础,素养的发展才能踏实、轻松、充满希望。”[8]其实,倡导写作核心素养,就是让写作知识从放逐走向回归。
2.真实情境语用训练。
“素养是一种复杂、高级、综合、人性化的能力。其形成与发展只能在智力、情感和道德基础上的真实的语境之中。倘若离开真实情境,可能有知识技能熟练,断无素养发展。”[9]这句话道出了从写作知识到核心素养之间的转化通道,即“写作知识+语境训练=写作素养。”那何为真实情境呢?就是有真实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材料,以及真实的读者。以《我想踢足球》为例——
真实的写作背景:学校球场为了养护草坪,经常封闭,每学期封闭时间比开放时间还要长。
真实的写作对象:渴望进学校球场踢足球的高年级学生。
真实的写作材料:每学期进入球场的次数,每学期球场开放的天数,学校热爱足球的学生人数等。
真实的写作目的:希望球场利用节假日养护,工作日正常开放。
真实的读者:学校校长、球场管理人员、体育老师、班主任等。
像这样有真实任务情境的写作,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写作动机,激发儿童的写作热情,让他们觉得写作有用,既可以达成自己的诉求,又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境下写作,儿童定会积极调动写作经验,运用适切的写作知识,来增强 “语力”,即便是评价环节,也会华丽转身——如果诉求达成,证明语篇很成功;如果诉求没有达成,没有打动和说服读者,说明语篇有问题,就需要调整和修正。
其实,教材上每一篇习作素材,平常每一次写作练笔,都可以设置真实情境。譬如“写身边一位小能人”,可以巧设“小能人网络投票”的语境;譬如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可以利用“制作旅游宣传册”的语境;譬如写一种美食,可以创设“寻找美食推广大使”的语境。总之,任何的写作教学都能引入“真实情境”,任何一次儿童写作都能走向“真实写作”。
将语用训练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之中,可以有效地避免训练的机械重复、枯燥无味,极大地激发儿童将生活欲求转化为写作欲望。只有此时的训练,才是货真价实的言语实践,才是写作知识沉淀和转化为写作素养的最佳契机。
3.学科融合推动认知。
“近年来,在美国还兴起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这种方案认为写作不仅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而且还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10]这样的理念与儿童素养发展的本义是一脉相承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相当于教育教学中的学科本位提出的,强调学生素养发展的跨学科性和整合性。”[11]将写作教学融合于小学阶段的其他学科,不仅可以加深该学科课程理解,也能提升儿童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使得儿童写作核心素养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写作课程、语文课程,还在边缘学科之间,甚至是跨学科之间。写作教学与小学各学科相融合,一方面为写作教学的发生提供契机,同时为儿童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另一方面,借助写作也打通了学科之间的隔阂,为儿童学习该学科提供了崭新而有效的认知路径。
(1)写作与劳技学科融合
王晴的“草裙姑娘”是这么做的:她先用圆形橘树叶做头部,紧挨着头部下面,贴上一片榆树叶,小姑娘身子便有模有样了。再将一片橄榄形的树叶裁剪成两半,分别粘贴在脑袋的两侧,栩栩如生的马尾辫就这样诞生啦。用细长的芦苇叶分别插在身体两侧,一个张开双臂欢迎远客的少女便出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将一片棕榈叶剪成扇形,一个转动草裙翩翩起舞的小仙女便呈现在我们眼前。(施佳)
(2)写作与美术学科融合
“美味圣代”有巧克力、草莓和柠檬这三种口味,香浓的酱汁遇上冰爽可口的冰淇淋,那种口感和味道会让你爱不“释口”。夏天,当圣代滑过你的喉咙、食道,到你的胃中时,全身上下一阵冰凉;如果冬天,那就更舒服了,本来就冷,舔上一口,仿佛置身在冰天雪地里,一呵气就会变成冰,这种前所未有的冰冻感,让你有一种南极探险之感。(罗晓佳)
4.持续不断涵养意识。
写作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这是一个儿童的“文心”之核,关乎其写作核心素养的健全与生长。而写作意识和写作态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涵养和孕育。
(1)蓄积兴趣。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兴趣重于黄金。在这个阶段,应当将儿童写作兴趣涵养放在首位。我们写作教学应当有“光”,让每个儿童都能从中找到“兴奋点”——所写的很熟悉,自己一直在关注;发现“趣味点”——所写的很好玩,老师教的知识很好懂,很易学,写起来很有成就感;保持“增长点”——期待下次还能有这样的写作训练,希望下次写作中能有更好的表现。儿童的写作兴趣就是这样点点滴滴蓄积起来的,儿童的写作兴趣就是在这点点滴滴中发展为写作情趣,最终成为一种持久而稳定的写作意识。
(2)给予信心。儿童对写作的态度,其实与写作难度相关:写作难度适中,可以承受,儿童就会以积极的态度进入写作状态;写作难度超出儿童承受预期,难以逾越和克服,儿童写作就会变得极为消极。因此,写作教学要培养儿童对写作的积极态度,就必须将教学指导过程瞄准儿童言语的困境。在一次写作教学发生之前,教师要充分研究学情,找准写作重点和难点,将所有的教学力量集中在此处,运用各种手段,和儿童一起开发出解决重点和难点的写作知识,直指儿童言语薄弱处,给他们完成写作任务、达成写作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磨炼意志。“选择写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写作所能带给人的是一种终极的幸福,而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艰辛与痛苦多于舒畅与欢乐,这也许就是许多人对写作望而却步的原因。”[12]“选择写作”尚且如此,而将写作作为一项学习任务强加给儿童,其“艰辛与痛苦”程度可想而知。所以,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我们不能因为儿童兴趣,过于“美化”和“软化”写作的面孔,甚至大张旗鼓地宣称:“写作很好玩”“写作很简单”,这对儿童写作动力的可持续性蓄积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我们不应该回避写作的艰辛和曲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为儿童难以跨越的困境搭建自助的阶梯,为儿童每一次写作攀登提供强有力的工具;面对儿童的言语问题,不能涂脂抹粉,跳跃绕过,应当引导作者发现问题,不厌其烦地借助评价,引导他们进行二度写作。这些过程必须经历,要让每个儿童充分体验到:写文章是一种挑战,写文章是一种征服,写好文章需要不断折腾。强大的写作内心需要经历不断地挫折和磨砺,每个儿童写作素养有大小,能力有高低,但是写作毅力一定要强大。不一定要求每个儿童拥有一份“写作人生”,但是,他们必须保持一颗坚持写作的心灵。
(4)培塑习惯。写作习惯,指的是个体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尽管习惯有时是无意之间的重复形成的,但是写作习惯则是有意识地训练形成的,其本质上也是一种自动化写作行为技能。譬如说“仔细地观察习惯”,就需要通过“动作分解”训练来逐渐形成:“吃螃蟹”这个过程可以用多少个动作演示出来?比一比,谁用的动词多。动作用得越多,描写就越具体;动词用得越多就需要观察越细致。经常对儿童进行类似的“动作分解”训练,就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自觉关注和迅速捕捉生活中每一个细节。譬如“修改习惯”,每次习作完成后,教师必须引导儿童进行修改训练,从文通字顺到遣词造句,从篇章结构到选材构思,需要写作教学进行多个反复,才能在儿童的大脑中形成“动力定型”。“熟练的技能往往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条件和基础。”[13]而“熟练的技能”是在写作知识的运用中训练出来的。所以,写作习惯从来就不是独立的,它是与写作态度、写作知识、写作能力同构于写作核心素养的。
写作知识,是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生长的源流;语境训练、学科融合,是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生成的支柱;写作态度,则是儿童核心素养形成的标志。这四者并没有鲜明的结构层次,也没有清晰的时空逻辑,而是彼此交错、相辅相成,用教学为儿童构筑一颗饱满而坚实的“文心”。
[1]杨向东.核心素养测评的十大要点[J].人民教育,2017(21):41-46.
[2]付胜云.论写作意识与写作教学实践[J].写作:上旬刊,2014(8):15-19.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249.
[4]叶黎明.论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的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0(2):51-56.
[5]吴其馥,谯伟,外国语文教育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79.
[6]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7]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1.
[8]周序.核心素养:从知识放逐到知识回归[J].课程·教材·教法,2017(2):61-66.
[9]张华.论核心素养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10]魏占峰.真实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Z2):39-41.
[11]陈兵.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中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落小——访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5(1):23-26.
[12]潘新和.语文:人的确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5.
[13]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4.
G623.24
A
1005-6009(2017)41-0007-05
吴勇,南京市上元小学(南京,211100)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