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之路,且学且行进

2017-07-05 11:46壮亚芬
江苏教育 2017年41期
关键词:武进区校长儿童

壮亚芬

成长之路,且学且行进

壮亚芬

个人档案

壮亚芬,高级教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副校长。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常州市名师工作室优秀成员、武进区三好教师、武进区德育先进工作者、武进区新教师培训导师。多次在全国、省、市、区级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二等奖。三十多篇文章在《江苏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一个人的学习史,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史。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行走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积淀着、磨砺着、实践着。

在自学自悟中积淀

1.失败,唤醒学习的热情。

1996年,很是幸运,我作为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了当地的名校——湖塘桥中心小学。9月1日上午的第二节数学课是我正式执教的第一节课。一早,小黑板、小卡片、作业单都已准备就绪。上课前两分钟,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叶亚平副校长走进了教室。早就听说叶校长是数学教学的行家,要求特别严格,我心中不禁敲起了小鼓,开始不安起来。但转念一想,叶校长一开学就来听我的课,说明学校对我很重视,再说,这节课只是带着孩子复习一下上学期的内容而已……我放下包袱,和孩子们进入了复习之旅。教学中我自我感觉良好,期待着叶校长对我的赞许。课后,叶校长却一脸严肃,带我来到小会议室。他首先指出了课堂中的三大不规范:板书中写错了随意用手一抹;等于号不用直尺打;教学语言随意、缺乏逻辑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课堂上学生模仿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怎可不规范?”接着叶校长又告诉我平行班的窦韶英老师是湖塘镇十佳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学校只安排我教一个班的数学就是希望我好好跟窦老师学习……我越听越感到惭愧与不安,原来我是一名离合格还有距离的新老师,唯有努力学、拼命学才能不辜负叶校长的一片苦心。

从此,我开始向窦老师学习:她的备课本就像是印刷机印出来的一样,每个字每个符号都那么工整美观;她批改每一本作业都是那么专注,批改中不断分析、记录学生的错误原因;她的教学语言亲切幽默,例题分析清晰严谨。我每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复制教学流程,分析差距原因。我相信勤能补拙,相信付出总有收获。一个月后,我班作业的正确率与平行班越来越接近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逐渐浓厚,叶校长听课时的眉头也逐渐舒展。

2.转行,开启新的学习。

9月29日,叶校长通知我,学校人事调整,我将在10月份开始担任一(4)班语文老师。从此,我走上了语文教学之路。尽管学科变了,学生变了,但周围老师的热情没变,我的学习状态没变。宋琴华老师是我的小学老师,是湖塘镇远近闻名的低年级教学专家;吴静老师的课清新灵动,最受低年级学生欢迎。与她们一起教平行班,何其幸运、幸福!白天我穿梭于各间教室,听课、上课、研讨;夜晚开始翻阅《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教育艺术》等教育教学刊物,我欣喜地发现原来课还可以这样设计,课堂语言还可以这样活泼幽默。于是我将贾志敏、于永正、李吉林、孙双金、薛法根等名师的经典课例搬到我的课堂,虽然没有预设中的那样精彩,但从孩子们发亮的眼睛中我感觉到他们喜欢不同风格的课堂。

3.收获,感知学习的乐趣。

1999年4月,我参加湖塘镇小语评优课,执教内容经抽签决定,我抽到的是人教版四下课文《她是我的朋友》,备课时间半天。当时我还没有四年级的教学经验,教案该如何设计,心中实在没底,好在备课组的吴群英、吴菊凤、赵晓玲老师又能干又热心,在她们的指导下我很快理清了思路。印象深刻的是文中“哭”的教学设计:“啜泣”“抽泣”“呜咽”这三个词在文中都表示“哭”,意思差不多,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决定运用多媒体课件来突破该难点,我找到学生录制这三种状态的“哭”。在赛课中我凭借富有情感的语言渲染,层层递进的教学思路,生动直观的媒体展示,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

1999年秋季学期,我产假结束回到工作岗位,也许是当了母亲的缘故,再面对熟悉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了新的思考,有了用文字表达的冲动。明知公开发表很困难,但还是抱着先写出来再说的态度,跃跃欲试地写起了教学随笔、教学论文。

在跟学比赛中磨砺

1.跟学,开启研究之旅。

2004年9月,以奚亚英校长为首的湖塘桥中心小学构建了“以学代管”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专家引领机制,搭建了团队互助平台,成立了为期三年的“第一届学术研究委员会”,我有幸加入其中,这意味着踏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学术委员会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和江苏省内的知名教师来担任我们的导师,他们的专业指导让我收获颇丰。期间,董蓓菲教授带着我和她的研究生一起学习、实践、研究,从课程学习到课题研究,从课题研究到课堂实践,探究语文课程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创造性,一起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一起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

三年中,奚亚英校长想尽一切办法,为我们请来了贾志敏、窦桂梅、孙双金、薛法根、王崧舟等小语界的大咖,这些大咖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名师语言的魅力和教学设计的智慧,让我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人成功的背后都有辛勤的付出,更激发了我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动力。我开始思考不一样的工作方式,即使是面对最常规的工作,我也希望能有一些突破和超越。面对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我愿意长时间地酝酿和思考:一个课例的设计,我一次次斟酌、审视、校正甚至推翻,在不断否定的过程中,进步、发展、超越。

2.提升,投入论文撰写。

2009年初,我加入了常州市项阳名师工作室。项阳,人如其名,真像一轮太阳,待人温暖,成果耀眼。三年中她带着我们10位成员以课题“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行为研究”为引领,开始了艰辛的研究与成长之路。一路上,我们带着录音笔,扛着摄像机,不放过一次理答;我们走进不同区域、不同层次教师的课堂,只为采集最真实的数据;我们一次次分析自己在课堂上的理答数据,一轮轮探讨数据背后的教育情怀、教学智慧。项阳是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以下简称“教海探航”)的获奖专业户,和她在一起,我们总问她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这么会写文章?写论文有什么技巧?”她总对我们说:“写论文没有速成法,也没有捷径,一篇出色的论文必然具有深邃的教学思想,新颖的角度以及流畅的文笔和翔实的案例支撑。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平日的观察、积累和实践的功夫,仅仅靠想当然的闭门造车,这样的论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文章是做出来的,写出来的,同时也是改出来的。”在项阳的引领下,我开始研究名师的智慧理答,关注自己教学中的理答行为,并养成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的习惯。

3.参赛,收获多维成长。

“教海探航”引领我沉浸于课堂教学研究,引领我专注于教育著作的研读。在与“教海探航”相伴的日子里,因为仰望所以勤勉,因为挚爱所以追求。因为“探航”,所以有了从零散思考到系统研究的蜕变,有了对教材二度开发的思辨到进行主题单元整合的思维。渐渐地,我开始关注文体特征,立足儿童视角,探索童性,追寻儿童诗意教学;关注习作教学、习作评价,探寻小学习作评语的原点;关注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眼界,省思儿童课外阅读热;关注理答,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精彩灵动的教学。

2011年3月,我参加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当时课题组正热火朝天地研究儿童诗教学,我大胆向苏教版二下的儿童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发出挑战。儿童作家樊发稼说:“诗歌天然地和儿童有着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亦是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儿童学习诗歌的方式来设计教学,让儿童借助想象进入诗化的意境,获得诗意的享受,唤醒沉睡的诗情。整堂课放手让学生去读、悟、思、演,充分展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一等奖的获得,使我更加坚信:所有的教学当以学生为起点,更要以学生为终点。

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群体引领式的研究,让我的行动更有力度,思考更有深度。作为常州市教科研重点课题“从儿童生命的视角构建多元化素质评价机制的研究”课题组的副组长,我非常珍惜与组长——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庄惠芬共同研究的机会,在她的引领与带动下,课题组成员人人进行实践与研究,科研成果丰硕,我与她合作撰写了《走向儿童生命成长的多元化素质评价》一书,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我作为201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个性化发展目标创新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的核心成员,正在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努力。

在研学引领中实践

1.拜师,让学习更加执着。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一直是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心中的偶像,从我踏上工作岗位起,拜读他的文章,分析他的教学实录,聆听他的课,就成了我的必修课。《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走进李白》《林冲棒打洪教头》《黄河的主人》《只拣儿童多处行》等经典课例,我模仿了一次又一次。2013年,孙校长成为清英外国语学校的发展顾问,我有幸成为他的徒弟!他经常教育我们:“搞教科研要有一股韧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好。”对于我的课堂教学,从结构、语言、问题到课的内在张力,他细致分析,耐心指导;对于我的论文写作,从文章大标题到小标题的行文逻辑,从案例选择到语言运用,他反复推敲,字字研磨。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我愈发深刻地明晓了他的教学秘密,那就是对教育教学的执着。

2.寻觅,让研究更加深入。

记得有一次,我和孙校长谈到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上语文,学好语文”这个话题,孙校长就这个话题与我交流了“情智语文”背后的许多故事,他认为我应该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和学校的语文教师团队将“易语文”作为我校的语文教学主张。“易语文”可概括为“易简、变易、不易”,即简单、变化和不变。从这三个核心要义出发,“易语文”追求“清简平易”(易简)的教学风格,“变化生长”(变易)的接受方式,“基于儿童”(不易)的规律探索,着力探索发展儿童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模式。在孙校长的引导下,我校的“易语文”研究小有成效,使我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教学追求。

3.引领,让实践更有引力。

作为副校长,每年暑期,我都会积极投入到学校新进教师的培训工作中,每个培训项目计划的制订,每位培训教师的选择,每项活动的考核,我都会反复思考;每学年我都要求带两位新教师,手把手教他们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全力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每周至少听三节随堂课,在一次次相互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我们享受彼此成长的快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参加中国民主同盟组织的“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去武进区九里小学送教,与九里小学的语文教师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考,并邀请他们参加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教研活动。赴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就语文学科开展了送课、听课、评课、讲座等活动,还与20多位天祝老师进行交流,建立了QQ研讨群,以便长期沟通和交流。

作为武进区现代教学技术中心组成员,我定期与中心组成员前往区里的各个学校指导教学工作;作为常州市项阳名师工作室成员、武进区朱燕芬名师工作室成员,每次活动后我都会将收获与身边的老师共享;作为武进区送培上门指导教师,无论上示范课还是听课、评课,我总把自己当作学员的朋友,有求必应;作为武进区小学语文新教师培训指导教师,每月组织的培训活动中,我都手把手指导新教师上课、听课、批改作业,缩短他们的适应期;作为江苏省校长培训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我经常在江苏、上海著名小学特色发展与有效教学现场会、未来教育家培养班、特级教师代表团培训等活动中执教示范课,二十多次被邀请到常州地区的小学执教示范课或做专题讲座,分享自己的教学感想。一次次的经历和体验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教育,更加深刻地感知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诚然,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学习,二十载的前行之路,就是二十载的学习之路,沿途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波澜壮阔”,唯有对自己不断进步的欣慰,唯有见证孩子成长的愉悦。也许,成长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更多是在平凡且平常的事务中点滴进步。相信未来,我的教师生涯,我的成长之路,也一定会在学习中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武进区校长儿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A Wishing Tree
常州武进区为孩子们定制安全读本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留守儿童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六一儿童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