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洁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口570228)
海南黎锦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
杨 洁
(海南大学 艺术学院,海口570228)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 “活化石”的海南传统黎锦织锦艺术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虽然现已采取多项措施对黎锦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但由于诸多问题的存在,千年辉煌的黎锦仍面临着失传的命运。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对黎锦进行有效的保护,同时建立并完善黎锦艺术数字化推广机制,尤为重要。
海南;黎锦;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市场开发
海南黎锦,作为黎族传统文化的奇葩、黎族的民族史书、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中国纺织史上“活化石”。勤劳智慧的黎族人民创造了集传统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体的黎族传统文化——黎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黎锦作为海南最具品牌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现已成为提升海南“软实力”的一张新名片。
(一)黎锦产业规模初显
目前,海南省黎锦产业已初具规模。五指山、琼中等地相继建立了保护、开发黎锦文化的基地,以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琼中锦绣吉贝实业有限公司、五指山黎锦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主营黎锦民族工艺产品公司脱颖而出(详见表1),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上缴税收近200万,对提升黎锦产业规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1 海南主要黎锦工艺产品公司名录
近几年,海南黎锦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通过创新研发、品牌宣传、市场开发推广,不断推进黎锦的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进程,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路径,逐渐把黎锦打造为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以五指山市为例,该市在整合已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海南锦绣织贝实业有限公司和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成立了黎锦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和市场推广,逐步形成自由品牌,成为龙头企业。
(二)黎锦文化保护力度渐增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央采取一系列举措对海南黎锦传统民族文化及黎锦技术进行保护(详见表2)。黎锦技艺先后被列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一批国家级试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先后投入资金2250万元用于黎锦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海南省政府通过培养黎锦技艺传承人,建立纺、染等原料生产基地,完善地方性法规体系,创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设立黎锦技艺保护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等措施,使黎锦制作技艺逐渐步入了科学发展和有序传承的轨道。
表2 海南黎锦艺术保护项目及措施
(三)黎锦产业创新趋势明显
海南省在注重对黎锦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还不断加强黎锦产业的创新与数字化推广,“成功研发了黎族织锦手工提花织机”[1]。在黎锦的产业组织形式方面,采取“项目+传承人+基地”“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合作形式,鼓励黎锦生产者积极走向国内外市场,对黎锦的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背景下,海南黎锦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旅游产业发展不谋而合:一方面,只有充分挖掘和展示以海南黎锦为代表的海南特有的本土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品位;另一方面,注入文化元素的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将助推黎锦产业不断的转型升级。因此,在夯实自身产业基础的同时,海南省还特别注重加强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创新产业发展路径。
黎锦作为中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但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速,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黎锦艺术渐渐失去原有的土壤和社会环境,致使黎锦文化的传承人在不断地减少,部分黎锦艺术在不断的消亡,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急需重点保护对象。
(一)技艺传承人少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有资料显示,21世纪初“全省掌握黎锦艺术的人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的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2],黎锦艺术遭遇年老失传的处境。
(二)内涵认知度低
黎锦图案恰似一本记录黎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百科全书,源于自然而又抽象变形,蕴含着黎族世俗、礼仪、宗教等丰富多彩的人文底蕴和文化“基因”。也正因为此,大众对黎锦的文化内涵认知度偏低,进而导致黎锦图案的丢失和传统技艺的流失,威胁着黎锦的发展。
(三)产品创新不足
传统黎锦以表现黎族生产生活的场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目前黎锦制作仍然以这些图案花纹为主,进行刻板的模仿,图案设计上缺乏创新,产品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产品开发过于简单。虽然通过企业合并,成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提升了黎锦的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水平,但和“云锦”等国内开发比较成熟的同类项目相比,黎锦的开发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层面上,产品开发的过于简单。
(四)生产工艺烦琐
由于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能靠“样布”和坊间口口相传传承黎族织锦工艺。而黎锦的传统制作工艺较为烦琐,制作从压棉、纺线、染线到织锦,所有的工序都要手工操作,劳动强度高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织锦技术的提高和传播。
(五)工业替代品冲击大
黎锦技艺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逐渐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黎锦制作产业化,催生了现代科技工具代替原始人工程序。从材料到设计现代科技工具虽然欠缺文化内涵,但因其产品耗时短、成本低、色彩亮丽,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对传统黎锦制作带来巨大冲击。
(六)税负过重
黎锦等手工艺品来源于农民,无法提供增值税税票抵扣,但税收政策短时间内难以调整,黎锦产业增值税税负过重。从事黎锦经营的企业和单位难以发展壮大,无法进行品牌运作和资本运作,直接影响了本行业的发展壮大。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在全世界范围的推广,为永久性地保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障。在我国,数字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海南黎锦艺术的采集、保存、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数字化技术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也对传统黎锦工艺的保护产生了不稳定性。
(一)黎锦艺术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的优越性
1.黎锦技艺数字化
黎族棉纺织技艺主要工艺包括纺、染、织、绣四大类。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些制作过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利用动态捕捉器,“将传承人具体的操作步骤进行详细准确地记录,并用摄像机将其复制,制作为动画方便保存。数字化技术解决了无形文化遗产瞬间性、活态性的特点所制造的保护难题,使黎锦技艺得到展示、传播和传承”[3]。
2.保护载体数字化
通过扫描、摄影、运动捕捉、数据库、网络连接等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把相关的档案资料,转化为数字化格式保存,同时通过有序地管理也便于检索,从而提升黎锦艺术的保护水平。
3.传承载体数字化
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黎锦艺术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传统的黎锦艺术资源进行数字化后,制作成可视化虚拟产品,将黎锦艺术“在计算机虚拟世界中进行展示,以平面显示、全景显示或立体空间成像的方式把声、光、电产生的效果以一种直观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向大众展示”[4],供人们在黎锦艺术知识方面进行学习、交流与创新。
4.“互联网+”数字化
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从黎锦的生产、销售、服务等方面影响产业链供应,进而改变现有供需结构,同时通过黎锦物联网、互联网云服务、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解决黎锦文化保护与传承、黎锦规模化生产以及提升产品品质等问题。
(二)黎锦艺术数字化保护与推广的局限性
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具有不稳定性。虽然我国数字化技术取得了迅猛发展,但随之产生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一是,数字化系统易受病毒感染和非法入侵;二是,由于互联网具有共享性,数字化的内容很容易被复制和传播,由此带来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保护与数字化产品的统一规范存在矛盾。数字化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交流与共享,其前提是要对非遗内容进行参数化和标准化,建立通用的数字模型和规范的语言表达。而黎族传统工艺丰富多彩,且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创新,数字化技术有可能在技术层面削弱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虽然黎锦艺术数字化推广存在固有的局限性,但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改变海南黎锦保护和传承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和固有模式。黎锦艺术的数字化推广需从产品创新驱动、人才保护与培养、市场化推广、产学研一体化、区域性协同发展、文化传承和保护等方面建章立制。
(一)产品创新驱动机制
驱动服装设计的核心是文化元素,追求服装差异化、特色化也成为当代人们选购服装的主流思维,而服装设计元素的灵感主要来自于大型的服装样式数据库。因此,谁能掌握数据库信息的核心,谁就能掌握服装设计的潮流。黎锦图案有形纹、动物纹等百余种,丰富的图案设计为建立服装设计数据库提供了必要条件。通过将古老元素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打造一个具有黎族特色和现代时尚遥相呼应的服装设计数据库,可以有效提升黎锦的产业创新。
(二)人才保护与培养机制
人才是基础,引进和培养黎锦传承和数字化创新型人才是实现黎锦艺术数字化推广的重要保障。黎锦技艺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保护和培养黎锦技艺传承人是传承黎锦文化的关键环节。在寻找黎锦技艺传承人的同时,通过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力度,加强传承人的教育和培训,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同时,政府或民间机构要更要对传承人标准、传承方式、传承机制进行规范和完善。
(三)市场化推广机制
海南黎锦民族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优势明显。市场化推广过程中不能失去黎锦原有的民族文化内涵,使其传统优势,契合消费者的现代审美趋向,研发具有黎锦文化精神的衍生产品,形成一条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特色产业链,提升黎锦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同时,牢牢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下旅游产业发展契机,广泛开展黎锦艺术同旅游产品相结合的设计研发,将现代设计语言、理念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黎锦艺术进入现代生活空间,实现对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四)产学研一体化机制
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海南黎锦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人才短缺、产品单一等问题。第一,鼓励黎锦设计生产企业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的最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就图案创意制作技术开发与应用和文化延伸等方面进行合作;第二,通过与海南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办学,成立海南黎锦产业研究院,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开设相关课程,为黎锦产业创新培养后备力量,同时可长期聘请科研院所的教师为远程教育平台和相关企业进行定期培训。
(五)区域性协同推广机制
协调省内不同区域黎锦生产的企业、合作社和研究机构,针对相关黎锦技改、品牌推广、贷款贴息、自主研发、民间艺人补贴等项目设立专项资金,以补贴、奖励等方式进行扶持。根据不同地区黎锦生产、保护和传承情况,给予不同的扶持力度,做到区域性协同推进。
“黎族文化是海南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聚集于不同形式之中……服装款式更是黎族传统文化主要的传承形式之一。”[5]作为黎族服饰的主要材料——黎锦,有着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使用的染料多为植物类染料”[6],生产过程绿色环保。黎锦从文化保护到市场开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建章立制保障黎锦技艺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出台相应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制定符合地方黎锦保护区的保护办法和实施细则。通过成立黎锦文化传承与保护领导机构、黎锦文化传承和保护专家委员会等方式,建立完善黎锦文化保护的官方机构;支持民进组织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开展行业管现和行业服务,推动黎锦技艺的发展。同时,政府要加大推广力度,建立黎锦的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报纸、杂志、电视、电台和网络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对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1] 秦飞.海南黎族织锦的数字化“革命”[N].西部时报,2008-08-29(10).
[2] 王晓樱,魏月蘅.海南黎锦应在保护中走向产业化[N].光明日报,2009-07-20(05).
[3] 韩馨娴.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3.
[4]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9-55.[5] 司亚慧,陈建伟.黎族杞方言女装款式解析[J].琼州学院学报,2016(3):32-37.
[6] 王哲波,占达东.试析天然染料在现代黎族织锦中的地位[J].琼州学院学报,2013(4):59-63.
(编校:王旭东)
Digital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Hainan Li Minority Brocade Art
YANG Jie
(School of Art,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Hainan Li minority brocade which is seen as a kind of living fossil of textile is ruined.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have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tect, inherit, and develop it, but due to various reasons, it is still facing the fate of disappearance. The author proposes that it is necessary and vital to inherit and develop it by means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inan; Li minority brocade art;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motion; market development
格式:杨洁.海南黎锦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3):32-36.
2017-05-02
杨洁(1974-),女,四川达州人,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服饰。
G127;J523
A
2096-3122(2017)03-0032-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