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狄亚》的“他者”地位探析

2017-07-05 12:48王彩云
电影评介 2017年9期
关键词:第二性美狄亚波伏娃

王彩云

《美狄亚》的“他者”地位探析

王彩云

一、电影《美狄亚》与“他者”理论

意大利著名导演帕索里尼把欧里庇得斯的名剧《美狄亚》在20世纪60年代搬上银幕,电影选取了剧本中部分情节。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女主角美狄亚为了帮助她爱的男人伊阿宋盗取金羊毛,把自己的亲兄弟杀害,逃离家乡,嫁给了伊阿宋。可伊阿宋另结新欢,美狄亚在受刺激与愤怒的状态下,把科林斯王国的国王和公主(伊阿宋的新欢)害死,最后她在爱恨交加的状态下,杀害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

从伊阿宋与美狄亚结识到结婚生子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在作品中所看到的是美狄亚一直在为伊阿宋付出,一直在恪守妻子的本分,直到最后的绝望反抗。美狄亚在传统的西方文学中通常是负面的,她常常被看成是“恶女人”,因为她的言行突破和改变了男性视野中天使型女性的传统接受视角和女性价值审判坐标。[1]“恶女人”形象也正是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描述的“他者”与恶的关系的体现。

“他者”英文对应词语是“the other”。这一术语由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2]她在《第二性》的序言中指出,人类社会从产生之初就对男女持不平等的观点。在造字的时候,“人(man)”这一词就仅指男性,而女人是不同于男性的一类人;也就是说,社会依据男人去定义女人,但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3]在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了男人和女人的差别以后,波伏娃给出了“他者”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和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体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4]传统社会是男权社会,父权制文化是主宰,正是这样的社会氛围里,男性或男性化代表着积极、标准和正向的能量,而女性或女性化总是与消极、次要、反常和不正当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被社会看作“他者”,从属于男性和男性社会。通过词源分析和社会观察,波伏娃对女性在社会历史中的真实处境进行了描述,揭示了女性处于“他者”地位的社会根源,即父权制。父权制的社会形态也是美狄亚“他者”地位的根源所在。

二、美狄亚“他者”地位分析

电影《美狄亚》中,伊阿宋和诸位英雄成功盗取了金羊毛,但是他们却兴奋不起来,不敢尽情享受这一成功的喜悦;因为他们的成功来源于美狄亚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意将美狄亚看成是他们团队的一员,这令这些所谓的英雄们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伊阿宋明确表示,美狄亚的出现使他们名声扫地,因为外人会认为,他们回去的命运取决于一个女人的恩德。[5]这是比失败让他们更难接受的事实。伊达斯与伊阿宋的观点完全一致,他强烈地反对并说道:“当着众神的面,难道我们到这里来只是想当女人的奴仆吗?”[6]在伊阿宋等男性眼里,他们觉得受到女性的恩惠是一种耻辱,女人就是比男人低下的人,属于“他者”。但他们还是利用了美狄亚并答应她成功盗取金羊毛就会迎娶她。这只能说明美狄亚只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愿意被利用,更说明她在男人眼里的低下地位。

保姆的话能看出美狄亚婚后是如何努力做好一个妻子的。保姆说:“可是她终于来到了这里,她倒也受人爱戴,事事都顺从她的丈夫……妻子不同丈夫吵架,家庭最是相安……但如今,一切都变成了仇恨,夫妻的爱情也破裂了,因为伊阿宋竟抛弃了他的儿子和我的主母,去和这里的国王科瑞昂的女儿成亲,睡到公主的床榻上”。[7]可见,美狄亚作为一个来自异邦的女子,为了爱情、为伊阿宋恪守着妻子的本分,履行着“他者”的“内在性”要求。“这一时期的美狄亚将爱情视为一切,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忽视了可能存在的危机,更是在爱情生活中忘记了反抗,把对伊阿宋的爱情视为生命,在平淡的家庭中慢慢的丧失了自我。”[8]因此伊阿宋的变心让美狄亚彻底疯狂,并通过杀子来摆脱自己的“他者”地位。

电影《美狄亚》剧照

伊阿宋的背叛促使绝望中的美狄亚发出了女性宣言的第一声呐喊:“在一切有理智、有灵性的生物当中,我们女人算是最不幸的”。[9]社会需要女性花重金并以青春为代价寻找一个丈夫,作他们的主人;并且终生不得反悔,否则一旦女人选择离婚,她们将名誉扫地;如果她们选择不结婚,那将是更可悲的事情,社会上异样的眼光甚至会杀死她们。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和习俗要求女人只能依附在一个男人身边生活,而男人不同,他们在家里住烦了,可以到外面去散散心,可以约约朋友,也可以找玩耍的。美狄亚在生活中悟出的这些道理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他者”地位和“第二性”的形象。恩格斯对这一社会现象曾经这样论述:“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工具,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0]随着社会的发展,男人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由于他们掌握经济大权,女性完全变成了男性的附庸,她们的“他者”地位显而易见。

同样,从科林斯妇女组成的歌队对美狄亚的劝解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她的附庸、低下的“他者”地位。她们说到:“即使你丈夫爱上了一个新人,这不过是件很平常的事,你也不必去招惹他。”[11]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女人们不仅缺乏经济地位,更缺乏社会地位;她们连做妻子的最低权利都被剥夺了;在大多数女性眼中,丈夫爱上新人是平常之事。社会已让女性异化,女性的卑微地位、“他者”的形象显露无疑。

伊阿宋用自己的虚伪话语一次次触动美狄亚的神经,他把自己对美狄亚的背叛说成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寻找更有保障的生活。在他的劝诫中,伊阿宋始终把自己摆放在高高在上的地位,似乎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主体的、正确的;而无辜的美狄亚却处于客体地位,似乎犯错误的是美狄亚,伊阿宋正在用自己的魅力将“误入歧途”的女人感化成为“贤妻良母”;在男权思想支配下,他用尽谎言规劝美狄亚符合“他者”的“内在性”特征。而一旦男性权威在对方身上并起作用,便认为自己的男权地位有所动摇,便用女性是“疯女人”“恶女人”等字眼强加在女性身上。伊阿宋的思想充满着对女性的蔑视,在他眼中,美狄亚只不过是生育的工具,如果人类存在其他办法繁衍后代,这世界就不需要女人;没有了女人,男人反而会更加快活。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还讨论了他者与恶的关系。她说:“相异性、他性与否定无异,因而是恶。要提出他者,就要确立善恶对立说”。[12]她引用毕达哥拉斯的善恶学说来作论证。毕达哥拉斯认为,男人是善良的化身,而女人是恶的本原;男人要征服恶的本源,就要占有女人,征服女人。[13]所以,伊阿宋为了捍卫自己的男权地位,在不能驾驭美狄亚的时候就给她贴上了“恶妇”“悍妇”等标签。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在所有的雌性哺乳动物当中,女人所受到的异化最深,同时她对这种异化的反抗也最为激烈……”[14]在男权世界的历史中,女性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女性的生活从属于男性,女性长期处于无声的状态。美狄亚的声音让我们听到了女性的呐喊,虽然她被贴上了异化了的“悍妇”的标签,并用极端的方式进行了反抗,但毕竟是呐喊。这使她在文学史上成为了亮丽角色,让人们意识到女性也有主宰自我的能力,她们并不甘心于担当社会的配角。她们不愿意长期处于“他者”地位。

三、美狄亚“他者”地位的形成原因

(一)历史原因

在古希腊,自从确立了父系社会形态,女性地位就一直处于弱势,在这种弱势地位下,女性的声音无疑是不被重视的。父系社会强加给女性的社会角色决定她们的命运,她的社会价值取决于她对社会角色的完成情况。对父权标准有所违背的女人就被冠以“剽悍的”“非女性气质的”标签;对父权标准严格遵守的被冠以“女性气质”,“天使”等标签。实际上,她们无论是“天使”,还是“悍妇”,都是出于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与设想,是男权意识的体现。

波伏娃指出:“男性之所以没有把她当成和他一样的人,是因为她没有去分享他的工作和思维方式。”[15]古希腊时期,英雄主义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这种价值观崇尚男性,排斥女性,男性可以随意压迫女性。美狄亚从一开始就是伊阿宋获取地位的工具。当美狄亚可以帮助伊阿宋获得功名时,伊阿宋娶了美狄亚为妻;当妻子美狄亚不能为他的功名助力时,伊阿宋便选择了弃妻。男女的不平等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伊阿宋才可能肆意地破坏誓言,抛弃美狄亚,另觅佳人,而他这种行为没有遭受社会约束和制裁,这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作家本身原因

剧本的创作者欧里庇德斯生活在男权的社会下,虽然他为女性发出了女性主义的呼唤,但他终究是个男性。影片的女主角美狄亚兼具智慧、力量与权势;她反抗男权能力的行动威胁到了剧本创造者欧里庇得斯内心深处的男性潜意识。在这一意识的驱使下,剧本创作者极力丑化美狄亚非理性的一面,将美狄亚塑造成为典型的“恶女人”形象;最终将美狄亚的性格夸大到极限,让女主角突破道德底线,杀害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孩子。由此可见,是欧里庇得斯的男性潜意识逼迫美狄亚变成了一个“恶女人”,使她犯下了杀子的恶行;导演帕索里尼也没有在电影中改变这种男性潜意识的对女性的歧视。最终她杀害两个儿子也正是波伏娃表达的他者与恶的关系的体现。

结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可否认,女性在政治和经济等领域的社会地位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男权主义的思想在社会上是根深蒂固的,它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不会在一朝一夕间抹除。事实上,当今社会中女性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是受父权制文化的限制,女性一直没有逃离“他者”的附属地位、没有摆脱“第二性”。女性想要摆脱“他者”地位,仍然要不断地像勇敢的美狄亚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并重建自己的话语权。希望男女达到真正平等,和谐相处,书写美丽的历史篇章。

[1]张岩.欧里庇得斯《美狄亚》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2):19.

[2][3][4][12][13][14][1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1,10-11,5,90,91,36,88.

[5][6]古斯塔夫.斯威布.希腊古典神话(下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6:150,150.

[7][9][11]埃斯库罗斯等.古希腊戏剧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99,105,106.

[8]刘莹.从电影《美狄亚》看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消沉[J].电影评介,2014(11):4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9.

王彩云,女,河北丰润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第二性美狄亚波伏娃
波伏娃的“恋爱脑”
传统道德的背离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古希腊悲剧形象美狄亚的分析
克丽丝塔·沃尔夫《美狄亚-声音》中美狄亚母题的演变
《第二性》:女性的历史与现实
雪夜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