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晶
摘要:“对分课堂”主要是针对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学生被动学习、教学质量不够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等主要问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与讨论的优点而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对分课堂”在全国推广后颇受欢迎,很多基础教育教师开始正确运用“对分课堂”的模式为学生授课。“对分课堂”与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分课堂;群文阅读;整合;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3-0052-02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这样,在讲授和内化吸收之外,突出了课堂讨论过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把讲授和交互式学习在时间上分隔开来(相隔一周),让学生在这两个过程之间有充分的时间按自己的节奏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这样,对分课堂把教学刻画为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l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群文阅读教学,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指导学生围绕议题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一改“演员”角色,回归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帮助者”这样的正确定位,更好地顺应了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在讨论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火花,形成平等、和谐、开放的共享智慧的阅读氛围。下面笔者就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去年的树》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对分课堂与群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应用。
一、课堂讲授
群文阅读教学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方式较之传统的单篇文章的阅读教学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阅读课的教学效果也明显好转,但群文阅读的教学使得课堂容量加大,优等生自然是没有问题,可是对那些识字量少、阅读能力比较低、接受理解能力较慢的同学来讲,效果却适得其反。“对分课堂”当堂只讲授提纲、重点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恰巧弥补了这一缺陷。老师不再大包大揽,学生也不必受制于课堂。《去年的树》一课的群文阅读教学笔者还选了《大鹅过生日》《猴子和武士》两篇课外阅读。
二、内化吸收
“对分课堂”隔堂讨论的优势使得每位同学都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这三篇文章,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隔堂讨论给学生留足了查阅资料和思考的余地。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只是简要介绍《去年的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个日本的童话作家,基于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欢和对新美南吉这个作家的好奇,利用课堂对分内化吸收,在课堂上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当堂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可以本课后去查阅资料。第一节课当中提出的这三篇文章有什么共性的地方?每篇文章作者的写作风格是否相同?各自的写作风格是什么?你读过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由于是隔堂讨论,课堂也不再是教师一人的演出,那些理解能力、反应能力中等及偏下的同学得到发言的机会,较好地保证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
三、讨论
“对分课堂”的讨论环节也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内讨论两部分,首先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进行讨论,解决一部分问题,如有个别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留在班内讨论时解决。基于第一课时和课下的内化吸收,基本上每个学生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所以较好地避免了传统课堂当中的探究性学习中部分学生只听不想,部分学生被心直口快的学生剥夺思考权力的现象。
在《去年的樹》一课的教学中,第一课时跟第二课时的教学相差一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新美南吉有了充分的了解,可以做到知人论文,加之笔者所选的他的另外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与所学课文的写作风格大相径庭,学生便能轻松汇报学习成果。至于三篇文章的共性之处,学生也能汇报的八九不离十。最后老师再进行一个归纳总结。
阅读教学的改革直接推动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顺应了《新课程标准》“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创造力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较好的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这样的对分阅读教学为孩子们“走进书”打开了一扇窗,融传统的讨论式课堂和讲授式的优点于一体,是阅读教学的春天。不足之处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从而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低耗高效。
[责任编辑李幸阳]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