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建模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62—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学理论、方法的不断扩充,数学已经成为当代高科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已经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技术。因此,用建模思想指导小学数学教学显得愈发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目标定位缺失、实践避重就轻、评价习惯于走“老路”,使得建模思想的渗透效果不是很理想。下面,笔者谈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数学建模的意义认识不够。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将重点仅落在“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上,只是为教知识而进行教学,学生缺乏探究发现数学规律、寻求数学方法的体验。尽管也有一些“过程”的设计,但这一“过程”更多的是学科内部纯粹知识之间的演绎过程,缺少对学生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
2.用模意识差。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方面,更多的是为联系而联系,缺少对多样化的共性分析、提炼及优化,不能形成具有稳定性的一般模型。探究、合作拘泥于形式,缺少必要的引领和指导,很少将这些学习方式与建模联系起来,没有“建模”和“用模”的痕迹。
3.评价方式单一。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评价多以解题为主,优劣取决于得分,对于学生建模意识、建模能力的检测显得苍白无力。显然,这样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行为存在严重的错误导向,导致教师忽略对学生进行建模能力的培养。
二、渗透建模思想的策略
1.精选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建模的兴趣。数学模型都是具有现实的生活背景的,这是构建模型的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如,构建“平均数”模型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4名男生一组,5名女生一组,进行套圈游戏比赛,哪个组的套圈水平高一些?学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如比較每组的总分、比较每组中的最好成绩等,但都遭到否决。这时“平均数”的策略应需而生,于是构建“平均数”的模型成为了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揭示了模型存在的背景、适用环境、条件等。
2. 关注模型本质。建模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游离于数学学习之外的独立活动,而是与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因此,教学中既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更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模型的本质,把生活数学提升到学科数学的层面,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设计都是由“半块蛋糕如何表示”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鼓励学生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事物的“一半”。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水到渠成,其实是混淆了概念。生活中,学生往往对“一半”和“半个”两个词含混不清,教学中也将“一块的一半”和“半块”这两个概念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是导致分数建模不清的症结所在。显然,“一块的 ”和“ 块”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中的“块”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一个数,而后者中的“块”则是一个量,表示某一物体的大小。只有当单位“1”是一个物体时,二者恰好表示同样大小的部分,而当单位“1”是一个整体时,二者就相差甚远了。如何有效解决数和量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是学生建构分数模型的本质所在。因为它既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数,也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分数。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促使学生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建立起准确的分数概念,为学习其他分数奠定坚实的基础。
3.提升应用价值。渗透建模思想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不仅在学习新知时需要建模,在整理复习和实际运用中,也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回顾建模的过程与方法,反思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进行概括与提炼,形成内在的数学学习方法,并拓展运用于不同学科的学习中,提升建模思想的应用价值。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