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 要:一直以来,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灌输”与“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的,必须要承认,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大量的数学知识,也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是十分不利的。为了改变这个弊端,新课改提出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小学生探究活动,使其获得知识,并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深认知。下面便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探究情境;问题点拨;小组讨论
《义务教育數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传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从创设探究情境、重视问题点拨、加强小组讨论三个方面,讨论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教学策略。
一、创设探究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与人生活的环境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良好的环境能够带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反而,压抑的、紧张的教学环境也会让学生感到压抑。因此,在展开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为小学生创设探究情境,使其在情境的引导下自觉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并且主动学习数学。“位置与方向”一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东偏北、东偏南、西偏北、西偏南等方向的含义,于是,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们玩了“瞎子摸象”的游戏,并且在教室中绘制了一份“地图”。学生两两一组,有的学生扮演“瞎子”,站在地图的一侧,另外一个学生扮演“象”,站在另一侧,“象”要使用方位词为“瞎子”指路,让“瞎子”按照地图找到“象”。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充分投入游戏的时候,我让学生探究位置方位,并且让他们探究如何使用东偏北等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重视问题点拨
问题能够为小学生的探究活动指明方向,也能够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思考。但是,虽然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们所使用的问题要么有着固定的答案,要么是学生直接在课本中能够找到的问题,很难激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小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开发他们的智力。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也能够感到自己的思维成果被尊重,从而产生更浓厚的探究欲望,在学习数学时变得更加热情与积极,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在“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结合律、交换律等多种运算法则,我为学生提供了多个生活中的案例,如“在六一儿童节中,我校参加文艺表演的男生一共有42人,女生有38人。其中,男生负责表演的节目一共有9个,女生需要表演的节目有12个,请问,你能够说出一共有多少学生参加表演吗?又设计了多少节目呢?”学生看到这个案例之后,需要将自己的思考方式进行阐述。学生在计算共有多少人参与文艺表演的时候,有的学生用42+38,也有学生用38+42,他们发现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于是,学生便可以得出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三、加强小组交流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差异,他们的生活经历也各有不同,这不仅导致现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不同,也让他们的思考角度不够全面。因此,在展开自主探究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点。不仅如此,加强沟通与交流不仅能够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还能使其学会欣赏他人,从而在全班范围内形成向他人学习、虚心求教等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不断产生好好学习、努力上进的信念。几乎在每次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独立思考完毕之后,我都会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并且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小组内部要就本小组成员所探索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讨论,进行合理的舍弃,最终以小组的形式展示探究成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探究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性十分浓厚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重视用问题点拨学生,使小学生边学边思,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彼此帮助,相互促进,激发小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吴玉瑾.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J].中外企业家,2013(22).
[2]卢向阳.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