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叶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它不仅是认知的需要,而且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团队精神、个性等有着更深刻的意义,深受教师的青睐。
一、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教学“面积单位”这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这是老师家的餐厅和厨房平面图,你认为哪个更大一些?请大家利用你们小组智慧锦囊(1号信封)里的几种不同的测量工具,帮你们验证一下到底是哪个更大一些?”话刚说完,学生小组合作就开始了,局面混乱不堪。有的在倒信封;有的已经把材料全摊在了桌子上;有的小组还将二号信封也拿了出来,一起倒在了桌面上……
面对学生这样的“合作”,教师应采取小组成员合理搭配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小组合作中,各小组之间应该是同质的,但小组内部各组员之间却是异质的。其中包括男女生性别搭配。对于学生的分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现有认知水平进行科学分组,要优、差搭配,动、静搭配,男、女搭配,让学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结合本校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经过全体师生一年多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小组合作初具模式,它在加强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会倾听做到“五心”——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
【案例描述】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要求学生合作探究。我话音刚落,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几分钟后,教师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汇报的学生开口就是:“我认为……”“我的算法是……”“我觉得……”没有发言的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什么,或者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说些与话题毫不相关的话,或是急不可待地没等他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了手……
【成因分析】
隐藏在热闹、自主背后,更多的是小组中某些成员的言语霸权,是无视其他成员意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我……”,是對其他小组意见(包括本组其他成员意见)的无视,是放任、随意和低效,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缺少“扬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向,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对策实施】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言简意赅,却精确严密,这要求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专心、细致,句句入心。数学学科和数学教学的特点,使“倾听”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等,无不依靠“倾听”来完成。
三、激励评价增强自信——培养学生展现自我的能力
【案例描述】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学生已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前也已学过异分母分数的通分。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掌握的知识,然后出示例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现“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算式很容易就能列出来。但这个加法算式中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怎么计算呢?于是,老师抛出问题:“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现在的新问题呢?”于是,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分组探索突破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加以引导。孩子们还真的有办法。有的通过折纸操作得到问题的答案,有的通过分分画画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干脆就是把它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直接相加……但在展示阶段,原本那些有着奇思妙想的同学却开始畏畏缩缩,一部分孩子是因为不知道答案不敢举手,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害怕出现错误,或者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所以才不敢举手。
【成因分析】
经过课后谈话,我发现部分学生不是不想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害怕举手回答问题出错,造成不良的心理压力;或者是不确定自己的答案,缺乏自信心。所以,要解决学生不爱举手(实际是不敢举手)的问题,要从教师身上找突破口。
【对策实施】
1.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举手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举手回答问题就像与朋友讨论问题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使相互交流的渠道畅通。
2.明确举手意义——让学生肯举手
教师要对敢于举手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向学生阐明坐在座位上想好答案,与站起来说出答案是不一样的。
【初步成效】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现在的课堂学生能主动发言,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是有话可说,学生之间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更具开放性,课内、课外学生更喜欢展现自己,人也变得自信了。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不仅能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还能增强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小组合作像催化剂,催生着高效课堂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