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君
摘 要:科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认知差异对教育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因此,阐述了导致学生认知差异的因素以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认知差异相关的一些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认知差异;教学策略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认识过程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同,所以对学生实施不同学习需要的检查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只有充分了解了不同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才可能在科学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不同需要。
一、导致学生认知差异的因素
(一)所处环境的差异
学生虽然身处同一班级,但从小到大各自所处环境并不相同。由于学生来自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参差不齐的家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理解问题的态度,从而导致其认知上的差异。
(二)学习兴趣的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不同学生对同一件事物的兴趣不同,兴趣高者学习时乐在其中,反之,则味同嚼蜡,从而导致其认知的差异化。
(三)其他方面的差异
导致认知差异的其他方面,如对事物理解能力不同、学习某个知识速度不同、巩固程度不同等都会不同程度造成认知方面的差异。
二、科学课堂差异教学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与探究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认知差异,我们采取一些有效策略来解决。
(一)分层教学,激活学生认知
许多科学实验研究表明,儿童对学习新知识之前会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这就是所谓的“前概念”,而“前概念”会因为不同的经历存在一定偏差。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要面对全体学生又要尊重其个性的发展,就要将教学设计成不同层次的类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
五年级下册《研究物体的沉浮》一课,部分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对身边的沉浮现象比较了解;部分学生经验匮乏,对沉浮现象知之甚少。不同学生对物体性质探究的起点不同,能达到的研究目标也就不一样,制订分层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于是我根据学生情况把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目标:对于生活常识比较少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的带些物品逐一实验,从而积累一定常识。
提高目标:对于对生活中的物品沉浮情况有点常识的学生来说,可以做一个表格来推测要实验物品的沉浮情况,从而验证假设。
创新目标:对于生活常识丰富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几个问题研究,并做合理的总结,推论出哪些材料的物体容易沉或浮。
不同学生不同目标,不做统一要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不同兴趣、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目标要求。层次化的目标,为差异化教学创造条件。
(二)以简驭繁,开拓学生认知
小学生处在认知发育阶段,对比较抽象的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把复杂变简单,不仅能迎合小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乐于参与。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时,让学生画一画蚕茧。学生兴趣浓厚,当他们拿着各自画的“千奇百怪”的蚕茧时,纷纷乐开了花,这样不仅对比出了谁画得更专业,同时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在教学《蚂蚁》一课时,让学生画一画蚂蚁,这样学生就知道蚂蚁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都长着什么,印象就比较深刻,对蚂蚁的了解也更透彻。在教学《植物的叶》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树叶并且画一画,让学生比较一下不同树叶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总体来说,小学阶段的科学还是要符合小学生好动、单纯、抽象逻辑思维总是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发展之上等年龄与心理特点,让科学活动富有童真童趣。
(三)课前准备,提升学生认知
根据科学课的性质和有些课的特征、需求,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收集材料、阅读资料和体验观察记录等任务,通过观察和交流等途径,初步认识生物体的生命过程以及生物的繁殖特性,让学生经历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活动,提高他们的认知,对课堂学习可起到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单元中,学习了《蚕的生长变化》一课。在课前很多天,我就要求学生养一只蚕,并随时记录蚕在生长变化中身长、体重、食量等的变化,学生兴致很高,每天都会互相交流着蚕的信息:你是怎么给桑的?你是如何除沙的?我的蚕今天蜕皮了等类似的问题。而随着学生对蚕进一步地了解,对蚕的认知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等我再上到这一课的时候,学生驾轻就熟,学得轻松而且快乐。
充分的课前准备,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题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并调动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才能走向成功教学的彼岸,才能让科学的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