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文本再构”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7-03 14:37朱巧琼
新课程·小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本再构

朱巧琼

摘 要:新课标强调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通过阐述“文本再构”的涵义、原则,结合实例分析如何“依托文本再构,提高语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课堂容量;思维发散;课程内涵

上海市教研员朱浦老师提出:“独立语段教学必将成为改变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独立语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对于独立语段教学中的目标再构、文本再构及过程再构。”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丰富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材是传递和表达课程理念、目标的载体,但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只有合适的教材,即进行适度、适当的“文本再构”,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内涵意义

“文本再构”是指基于教材原有内容及重难点进行重组和构建,使其形成一个具备完整性、情境性、真实性的可观、可读、可感的独立的本文语段。我国学者刘绍忠认为:“语用能力”是指听话人对语境的认识能力和在对语境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别人的意思和意图,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意图的能力。

二、再构原则

(一)基于“TCCLU”原则

朱浦老师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提出了五点建议,即TCLLU。

1.T——topic 2.C——contents 3.L——level 4.L——length 5.U——unit

即须体现教材原有的主题、内容、学生语言水平、篇幅和单元教学整体。

(二)基于教材

原文本是骨,再构文本是血肉。“文本再构”不是全盘否定原教材,更不是脱离课本和课标,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语境的创设和语言的调整,以体现文本的适度。

(三)基于学情

合理的“文本再构”必定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其年龄、学习背景、语言兴趣、认知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实效

“文本再构”是整合知识、拓展思维、融入体验,实现语量输出、培养语用能力、提升文化内涵的过程。笔者将以下文案例为例,从语量信息、過程教学、情感目标分析文本再构。将左图再构为右图。

此再构既源于原教材的两个基本点:用所学句式介绍人物信息和初步感知写信格式,又做了适当改编:增加第三人称介绍,将学生“旁观者”身份改为“当局者”。在真实的语境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真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再构语量信息,优化课堂容量

基于该校学生起点高,基础好,思维活,已扎实掌握描述人物信息语句的特点,该教师未直接呈现Jack的来信,而先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介绍自己,然后引出神秘笔友,通过看图,讨论,听音,问答等步骤以第三人称口吻介绍Jack。学生沉浸在“悬疑”气氛中,不断搜集语料信息,将“线索”内化为“证据”,整理出“神秘Jack”的个人档案,提高了语用能力。将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是扩大课堂容量的直接体现。学生不断感知人称代词的使用和第三人称单数的变化,也掌握了如何描述和提取他人信息。

(二)再构过程教学,发散学生思维

此课的板书是一个思维导图,从Jack发散出年龄、学校、喜欢的一天、课程、老师及食物等信息,清晰、分明地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一个“化零为整”的支架。输出环节时,教师如魔术师般从每个词卡后面抽出另一张词卡,把图由具象变为抽象。如Jack——Name,10——Age,Monday——Day等,再把它们组合成一封完整的书信。

(三)再构情感目标,丰富课程内涵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幽默的自我介绍,和学生成了好友;在新知呈现和操练环节,又为学生和Jack成为好友搭建了桥梁;在拓展环节,教师给学生带来另一所学校的孩子们。他将笑脸制作成大头贴,随着音乐一一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教师趁热打铁,带来他们的个人档案“About Me”,让学生根据笔友个人档案将其介绍给同学。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教师抓住契机与大家分享了小诗,利用情感目标再构,将整堂课自然而然地由与他人交流信息的目标升华到要通过互相了解而广结朋友的目标。

总之,依托合适的“文本再构”,能有效提高语用能力。不同角度和层次的“文本再构”也在优化课堂容量,发散学生思维,丰富课程内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源于教材,又高于、优于教材的“文本再构”,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朱浦.小学英语独立语段教学的实践和思考[R].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

猜你喜欢
文本再构
初探小学英语教学“文本再构”
“文本再构”在英语课堂中的关注点
浅析“文本再构”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