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淦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运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不仅符合新课标要求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也避免了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等现象的发生。这也可以让学生在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前提下实现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整齐划一的教学经常使得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学习水平较弱的学生“吃不完”。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这很容易使学习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学习较好的学生产生自我膨胀和畏惧失败的心理。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效避免上述问题,从而在量体裁衣的学习中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发展。
一、对学生进行分层
实现分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数学发展可能、学习能力和态度为主要考量因素,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为辅助考量因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层次。一般而言,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综合能力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层次。成绩和基础好,兴趣高,主动性强的学生位于A层;成绩和基础中等,兴趣和主动性一般的学生位于B层;其余学生位于C层。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进行隐形分层,即不得公布或告知任何学生所在的层次,这样就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防止位于A层的学生产生优越感,C层的学生因为身处“不利”而自卑。另外,学生的分层也绝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适时或定期根据学生的总体和个别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二、对目标进行分层
实现了学生的分层之后,教师就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情况和教学内容难度,对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对于C层学生,教师只要让其实现最基本的要求即可,B层学生则需要通过能力优化对知识进行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而A层学生则必须实现知识的强化和拓展,同时实现学习的个性化发展。
举例而言,在“圆柱”的教学上,C层学生只需要能够辨认圆柱并记住体积、表面积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B层学生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准确掌握体积、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A层学生则应当能够据此推导圆锥的知识,同时建立相应的空间观念,实现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对教学进行分层
事实上,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妨“放弃”一视同仁的教学观念,将更多的关注给予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弱的学生。针对A层学生,教师可以让其以自主学习和个人探究为主,教师的辅导和讲解为辅,让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学习;对于C层学生则需要以讲解为主,让他们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掌握基础知识,学有所得。
比如,在进行“数的奇偶性”的教学中,A层学生必须通过自学和定义的自我归纳进行学习;B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奇偶性在自然數中的规律,从而进行知识掌握;C层学生则可以在教师的讲解中得知奇偶数的相关规律和特征,然后进行知识巩固。当然,B层和C层的学生如果学有余力,教师还可以鼓励他们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并向着更高层次迈进,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数学综合能力的真正提升。
四、对作业进行分层
课后作业和练习的分层也直接影响分层教学的效果。这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和方式的不同,知识掌握和思维水平自然因人而异,这必然要求教师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和练习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一般而言,教师可以把作业和练习分为必做题以及选做题,并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的分层作业不仅可以实现A层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也让C层学生得到知识的巩固,达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五、对评价进行分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纯运用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价,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违背了分层教学的要求。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运用分层评价方式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是C层学生,教师对于他们的错误和失败要进行正确的指导,并鼓励他们以此为起点,争取下次的成功;而他们的点滴进步和闪光点,教师则要进行第一时间的表扬,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除了学生的纵向评价外,教师还应当对其进行横向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在整体中的能力变化进行适当的层级调整,除偶尔发生的成绩突变外,让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可以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让能力发生下降的学生降低层次。
总而言之,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因材施教”的理念,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避免了学生学习的两极分化,也对学生得到不同的数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永军.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
[2]易航.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因材施教[J].读与写,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