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友
在教授《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课时,学生对“庄暴见孟子”的故事中的“乐乐”特别感兴趣,都在争论这两“乐乐”当如何读,有的说是yuèlè,有的说是lèlè;办公室的同事也是各持己见。看来有必要对这“乐”之音义加以考释,以供方家指正。
“庄暴见孟子”文段选自《孟子·梁惠王下》,为了便于说明,在此将选文中含“乐”的语句摘录如下: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此文段共有二十个“乐”字,除了四个“乐乐”之外,其他“乐”字的读音和词义是非常明确的:“乐乐”之前的九个“乐”以及最后一个“乐”皆是指“音乐”,读音是yuè;“孰乐”之“乐”读音是lè,意思是“快乐”。对于“乐乐”,教材没有单独解释,但是翻译了其所在的句子——“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其译文是“独自娱乐的快乐,和人一起娱乐的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这就是说,教材把“乐乐”解释为“娱乐的快乐”。对此释义,笔者不敢苟同。
从语法上来说,如果“独乐”“与人乐”作定语修饰其后的“乐”的话,其句式习惯上当是“独乐之乐,与人乐之乐”,而不是“独乐乐,与人乐乐”。从选文内容来说,此段文字都是在谈论音乐,虽说“娱乐”可以与“音乐”相关,但是“好(hào)乐(yuè)”绝可能等同于“娱乐”。《孟子正义》对此句的翻译是“独自作乐乐邪,与人共听乐乐也”,此“作乐”并非今之“行乐”,而是“奏乐”之意,可与下句“听乐”对举见义,例如郭沫若《高渐离·附录〈关于筑〉》“因为这乐师还在准备作乐的阶段”句。从语词词义上讲,“乐乐”中的第一个“乐”字,其读音当是yuè,词性是名词,词义是“音乐”,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可释为“欣赏音乐”;课后“相关链接”分析选文内容时说“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这前后矛盾的释义亦可为证;查阅《汉语大词典》《辞海》《康熙字典》等工具书,未发现有收录“乐”之“娱乐”之意的。
如果知道“音乐”在古代“教化”百姓、安定社会中的作用,大家也就不会惊诧于齐宣王面对孟子“好乐”的质问就“变乎色”,更不至于把“乐乐”理解成“娱乐的快乐”了。孟子借与齐宣王谈音乐来推行自己的“王道”思想——施行仁政,与民同乐。可是“音乐”与“王道”有何关系呢?孔子曾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班固亦言:“乐者,圣人之所以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者也。”这就是说,“音乐”可以教化百姓,改变社会风气。其实,“礼”“乐”自古就是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法宝”。他们不仅发现了音乐与人之间的联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夫乐本情性”,而且还发现了人的情绪会随音乐的变化而改变。《汉书·礼乐志》:“纤微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阐谐嫚易之音作,而民康乐;粗厉猛奋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真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和顺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邪散之音作,而民淫乱。”为了防止百姓“淫乱”,先王于是“制雅颂之声,本之性情,稽之度数,制之礼仪”,以教化百姓。与之相反,殷纣因为“断弃先祖之乐”而“作淫声”,导致灭亡,《书》序:“殷纣断弃先祖之乐,乃作淫声,用变乱正声,以说妇人。”正因为“音乐”对教化百姓、安定社会有如此之功效,历朝统治者都特别重视制作“礼乐”。《易·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礼记·明堂位》:“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皇朝以治定制礼,功成作乐。”《隋书·音乐志上》:“是以五帝作乐,三王制礼,标举人伦,削平淫放。”《宋史·律历志一》:“古之圣人推律以制器,因器以宣声,和声以成音,比音而为乐。然则律吕之用,其乐之本欤!”对于音乐治民的特殊功用,《汉书·礼乐志》有更多的解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又“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則王道备矣。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可见,“音乐”可以感化民心,协调社群关系,从而达到“与民同乐”的境界。
这样说来,“乐乐”中的第一个“乐”字,理当释为“欣赏音乐”,读作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