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名,李荣锐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二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外固定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①
王浩名,李荣锐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二科,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3)
目的:研究外固定技术作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病例选择为2014-11~2016-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8例,采用外固定技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及分析。结果:依据Matta评定标准(疼痛、步态、骨盆分离移位、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所需时间和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行有效外固定作用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控制出血、积极复苏治疗,有效缓解疼痛,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临床效果满意,可将外固定技术作为终极治疗手段。
骨盆骨折;外固定技术;不稳定型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发生率也有所升高,其常常伴有合并伤及其他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伤残率[1]。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最主要的致死因素是失血性休克,近年来外固定技术在骨盆骨折的稳定性和改善血流动力学方面的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位及外固定治疗是控制出血、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并且对合并伤的处理争取了宝贵的时间。2014-11~2016-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8例,采用外固定技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对照组),对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为2014-11~2016-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0~62岁,平均37岁;其中车祸致伤的患者14例,高处坠落致伤的患者3例,塌方致伤的患者1例;根据Tile分型[2]对患者进行分类,TileB型骨折14例,TileC型骨折4例,患者均无合并髋臼骨折,开放性骨折5例,合并肋骨骨折4例,血气胸3例,腹部闭合性损伤5例,泌尿系损伤6例,直肠破裂5例。采用外固定技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观察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作为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的患者9例(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
患者入院后对合并休克患者首先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密切观察患者生命指征,待其平稳后进行影像学检查。术前对患者进行消毒、麻醉等相应操作,各步骤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1.2.1 观察组: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于髂前上棘后方1.0~1.5cm切一长约1.0cm切口,用电钻钻孔,钻头向尾侧倾斜10°~20°,钻开骨皮质。另一孔位于髂前上棘与髂前下棘间,距髂前下棘2.0cm处。钻孔后将固定螺钉旋入5cm。相同操作方法置入对侧螺钉。两侧骨盆都打入固定螺钉后,对骨盆骨折部位进行挤压牵引复位并进行外固定架的安装。通过透视再次对骨盆位置进行矫正,复位满意后拧紧外固定架。术后卧床6~8周,此期间复查骨盆CT查看复位情况,如复位良好,在术后12周时取出4枚螺纹钉。合并伤进行相应处理:泌尿系损伤者在外固定治疗后进行尿道修复治疗,腹部闭合性损伤进行剖腹探查,直肠破裂者进行直肠修复及造瘘术,肋骨骨折和血气胸进行相应处理。
1.2.2 对照组: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于耻骨联合上方约2cm处做一弧形切口,切开皮下组织,游离神经及组织,充分暴露耻骨联合,用复位钳使耻骨联合复位后,在耻骨联合上方防止重建钢板并固定。若患者合并骶髂关节脱位的情况,还应对骶髂关节安置重建钢板对其进行复位。最后冲洗伤口并进行逐层缝合,并放置引流管。合并伤进行相应处理。
1.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依据Matta评定标准[3](患者疼痛分级、行走步态、髋关节活动度及骨折分离移位)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优:患者术后无疼痛,步态正常,髋关节活动正常,骨折分离移位<4mm;良: 患者术后轻度疼痛,步态正常,髋关节活动正常,骨折分离移位4~10mm;可: 术后中度疼痛,轻度跛行,髋关节活动轻度受限,骨折分离移位10~20mm;差: 术后明显
疼痛,跛行,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骨折分离移位>20mm,最后以优和良的例数来计算优良率。观察并记下患者手术时间及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6~10个月,平均8个月,18例患者都得到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19.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定
依据Matta评定标准评定观察组患者优良率为88.9%,对照组患者优良率为77.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评定(n=9,%)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36,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为(43.7±10.8)min,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所需时间为(125.2±12.6)min,观察组患者所需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所需时间
注:与对照组比较,t=8.42,P<0.05。
2.3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71.0±15.0)mL,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453.0±27.0)mL,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中出血量
注:与对照组比较,t=16.25,P<0.05。
3.1 外固定技术的临床意义和优点
外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在早期抗休克治疗中有明显的优势,不稳定骨盆骨折常为高能量致伤或重物挤压造成,失血性休克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4~6],外固定技术相对操作简单,在紧急情况下对硬件的要求不是特别高,可以相对快速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减少骨折面活动,有效控制骨折端出血,减少患者疼痛,迅速恢复血液动力学及患者生命指征的稳定,为抢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有效地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外固定技术创伤小的优点,相对于内固定比能把手术的并发症尽量降到最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外固定技术操作灵活可塑性强,术后仍然可以利用外固定架根据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调节,达到更好的效果。
3.2 外固定技术的主要适应症及分析
外固定技术主要适用于:TileB型骨折,术后通过对患者临床疗效评定进行分析,TileB型骨折应用外固定术后的效果较好,患者的优良率较高,并发症较少;具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不稳定趋势的骨盆骨折及开放型骨盆骨折:外固定术对此类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减少患者疼痛起到了有效地控制,为患者生命指征的平稳和后续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TileC型骨折:观察组患者中唯一1例TileC型骨折患者经过外固定治疗后复位不是很满意,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其进行择期内固定治疗[7]。多数的TileC型患者需采用外固定结合内固定对患者进行治疗,我们可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以达到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3.3 外固定术的缺点及注意事项
钉道感染,观察组患者中没有因为严重的感染而被迫提前去除固定架的患者,仅有2例患者表现为针道处发红伴有少量渗出物,按时取出螺钉后均治愈[8]。我们要注意手术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后护理,这样尽可能减少真道感染的发生;螺钉松动、局部水肿,外固定术对患者局部组织的损伤较小,在对进针部位反复进针或进针深度的偏差会造成螺钉松动或局部水肿的发生。我们要注意在手术过程中尽量找准进针部位,且把握好进针的方向、角度和深度,减少反复进针就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1]杜文延,张凯军 . 2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体会[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50
[2]TileM.Pelvicringfractures.Shouldtheybefixed[J].JBoneJointSurg(Br), 1988,70(1):1-12
[3]MattaJM.Internalfixationofunstablepelvicringinjuries[J].ClinOrthopRelat, 1996, 329:120-140
[4]GnsslenA,GiannoudisP.Hemorrhageinpelvicfracture[J].WhoneedsangiographyTrauma, 2003,9(6) :515-523
[5]PohlemannT,KrettekC.Biomechanicalcomparisonofvariousemergencystabilizationmeasuresofthepelvicfracture[J].Unfallchirurg, 1994,97:503-510
[6]TuckerMC,SimonianPT.Simpleanteriorpelvicexternalfixation[J].JTrauma, 2000,49: 989-994
[7]郑炜,吴雪华. 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中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2015,20(2):342-343
[8]杨广禄,关景涛.92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2):91
佳木斯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编号:YM2016_041。
王浩名(1989~)男,黑龙江双鸭山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李荣锐(1974~)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Lirrdoctor@163.com。
R
B
1008-0104(2017)03-0070-02
2016-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