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宇韬 图:本刊资料库
孤独而灿烂的瘦金体
文:曹宇韬 图:本刊资料库
“瘦金体”本应称为“瘦筋体”,然而因之为御书,则以“金”易“筋”,以示尊重。宋徽宗赵佶自小喜好笔墨丹青,并且有着过人的书法绘画天赋,这也为他后来创造 “瘦金体”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瘦金体笔划瘦硬有力,行笔不容犹豫,一气呵成,是中国书法史上集瘦硬之美于大成的一座巅峰,“鼠尾钉头方转角,兰撇竹捺小蛮腰,死往生返游丝引,拉弓放箭回马挑。”这些 “鼠头钉尾”、“鹤膝”在书法中本是禁忌之笔,而宋徽宗却把它发挥到了极致,在我国高潮迭起,奇峰突现的书法发展史中,形成了自己孤独而绚烂的艺术特色。
宋徽宗初习正草时,其瘦劲的弊端是转折之处运笔太重,有若树干霜皮,一曲之处,突搏而过硬,未免捉襟见肘;后来的瘦金体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字体间架开阔,清逸润朗,在转折之处明朗而不突兀,用笔精细而不失力度,可见徽宗对笔墨的天赋以及造诣之深。
《楷书千字文》是徽宗瘦金体初成型期代表作。一千余字下来,首尾呼应,法度严谨,几乎找不到败笔,用笔及结构非常精妙,足可以媲美唐楷而毫不逊色。在临习此部千字文时,既可以学习到严谨的晋唐法度,又可以领会到宋代以来的优雅书风,从中亦可学习到瘦金体所有的笔法特点和结构特点,比如“柳叶撇”“凤头兰尾撇”等;在结构方面也能看出“上紧下松”“中宫收紧”;瘦金体与生俱来的气质与书中有画的兰竹之韵均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瘦金体已初步具有某些行草的笔法,而又不拘泥于唐楷的四平八稳,显得更加灵动洒脱,风神飘逸。
到了大观年间一个中秋之夜所作的《闰中秋月》,便是宋徽宗瘦金体成熟期的经典之作。“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 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咏篇。”品赏其作品,不难感受到其人其境。此帖对比《千字文》,多了几分温润和行书意味;与《祥龙石》相比,又多了些筋骨和功力,兼有正楷和行楷之间的韵味,令人把玩许久、意兴长留。因其主要面貌偏灵动和圆润,还是应该归进正楷一类,比较适合初学笔法。
取其字形,由于徽宗在写作的时候偶有笔画省减和行书笔意,如 “万”字最后一笔和“鲜、婵”的悬针,以及章法的先宽后紧,自然错落等。那是因当时即兴下笔或是酒性甚高所致,仔细品察其实并不偏离法度而恰恰相反,字字都在情理之中,法度之内,与祥龙、瑞鹤等纯行楷不同,并不需要特别追求那种无意于好而去好的效果。徽宗的字体时常会有溢于法度之外的内容,然而我们学习的是它为我们所用的法度,所以当他稍微偏离的时候,便不宜多去模仿了。
夏日诗帖
《夏日》《怪石》《棣棠花》《笋石》这几幅作品是徽宗瘦金体的顶峰之作。其结体灵秀飘逸,铁画银钩,犹如身材曼妙、婀娜多姿的女子;比画细瘦如“筋”,笔尖略过之处,有如游丝行空,舒展飘逸,气韵生动且不失玉润,有着浓厚的书卷气息。
而《秾芳诗》则为宋徽宗瘦金大楷的巅峰之作。其结体以及笔势均习自黄庭坚,挺劲且舒展。练习过瘦金体的人,都深知瘦金大楷的难度。亘古至今,瘦金大楷中,除了宋徽宗《秾芳诗》一帖,再也找不到能使众人信服的作品了。
清代陈邦彦在宋徽宗的《秾芳诗》卷的题跋中写道“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既是对“秾芳”最好的评赞,也是对瘦金体艺术效果最佳的概括。
瘦金体的大楷在书写时,笔与纸之间的接触要有力而迅速,在柔韧的同时保持弹性,相辅相成。由于瘦金体飘逸瘦丽,那种铁画银钩,兰撇竹捺,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的用法,对字的结构要求非常严格。在结构上疏密得宜,奇正相生,若差之毫厘,即谬以千里,会影响字体本身结构的稳定性和美观程度。因为这种字体的机制,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合,从唐楷,欧阳询、褚遂良开始慢慢研究,进而在此基础上开始学习瘦金体,才是相对合理的学习路线。
如果说中国水墨画往往是以书入画,追求笔墨韵味,那么,宋徽宗却反其道而行之,以画入书,把竹叶、竹节、兰叶、花瓣、鹤腿等形象独创性地融入了书法之中,形成了瘦金体书法特有的竹叶撇、兰叶捺、鹤腿竖、回马挑、花瓣点等独具魅力的艺术特点,并形成了系统严谨的书法法度,开创了与唐楷并立的瘦金体书写规范。
自徽宗创瘦金体至今九百年,却不像二王、颜体如此盛行,大概因以下几点:
首先,瘦金体是一代君皇的御体。且不说当时徽宗练字,写完的草稿都是要被烧毁不留痕迹的,一般人又岂敢随便效仿。至宋亡元承之时,汉人社会地位低下,连名臣文天祥的墨迹都没人公开来收藏,何况徽宗的御笔。到了明代,受一些政治家言论导向,徽宗的书画也不被追捧,据说一个明朝的皇帝在早朝时当着众臣称赞了几句宋徽宗的画作水平甚高,下朝之后便马上有人纳谏。可见元明之际,人们对瘦金体的看法都是停留在因人废字,成王败寇的阶段。到了清代,上至朝廷下至文人大概也躲不开这一套政治范畴。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人开始重视欣赏和练习瘦金体,但也是浅尝辄止,并未有深入的探究,更勿论普及了。
其次,对瘦金体至今能钻研深入的人少之又少,对于其用笔、用纸、笔法等论述更是一片空白,这使得很多现在的瘦金爱好者即使有心练习,也不得其门以入,更别说有老师指导了。在学习的道路上屡遭挫折不见成果也就放弃了,退而求其次,从练习者变成了一个旁观欣赏者,既无人能入古,那么论述方法的人就没有了。时至今日,由于对瘦金体的偏见和冷落,连宣传、出版的字帖、碑刻甚至文章都寥若星辰,这也严重制约着瘦金体的传承和发展。
最后,世上流传的工笔画瘦金体,水平参差不齐,经过匠人的扫描编字和更改,在流传开来之后,对瘦金体的影响有害而无益,人们认为这样的字体有别于从古至今的审美,很容易被这样的低水平美术字瘦金体所影响。不过在当今信息时代,瘦金体开始慢慢进入大家的视野之中,相信很快会汇入繁花似锦的书法艺术长卷,为大家正确地赏析。
(编辑/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