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会萍
摘 要:探讨数学阅读的方法,及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力、表达力和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阅读;意义;方法;特殊性;教育功能
在社会日新月异、数字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什么是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是指学习个体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悟性及思维方式,通过阅读数学教材上提供的文字、圖片、音像资料及课外数学读物等一些相关材料,用数学的方法和逻辑思维方式展开对数学的认识、理解,并从内心真正感受、体会数学文化的一种学习活动。数学语言更多的是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字、公式、图形、表格等,它不像语文阅读中包含许多生动、感性、形象明朗的人和物等。数学阅读需要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不断地进行假设、预测、检验、推理,不断地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只有通过认真阅读,才能有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数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训练,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
二、数学阅读的意义
教学实践表明,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理解能力相对也较差,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常容易出现偏差,并感觉理解困难。因此,我们要重视数学阅读,提高学生数学阅读水平,为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数学奠定基础。
(一)有助于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媒介,数学语言更是承载着数学知识的传播、交流、学习。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然而,学生仅凭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是很难全面提升自己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就好比学生想要写好一篇作文,仅凭课堂或是课本上的词汇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自己广泛地阅读和积累,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建立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也是如此。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基础。
(二)有助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要使每个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通过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而自我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对课本的阅读、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也是学生个人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
(三)有助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到数学的影子,小到日常生活中米、面、菜的购买,大到一些房屋装修、地板砖的计算采购等,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运用所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数学阅读的方法
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读通,它是指能通览全文,大致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其次要理解,它是指理解概念、法则、定理,明确算理,掌握解答方法,以及整个内容的含义;再次要理清思路,它是指能够分清段落,找出重点和难点、基本知识和解题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要会表述,它是指掌握例题提供的解题思路和分析方法,运用学过的概念和知识进行思考辨析,并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能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一)略读
浏览全节的内容,了解本章节大意,重点在于了解本节内容的概貌,对于不了解的知识和重点、难点内容应采用标记号、放过去的对策。这样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的阅读学习、思考和精读,二是可以把思维引向深处,缩短看书的进程。
(二)解读
在本阶段要咬文嚼字,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点拨,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在数学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反复阅读。阅读一本小说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跃,但数学阅读由于数学本身的逻辑严密性,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相近概念的定义要仔细比较,辨别异同;对于公式、法则要理顺思路,分清步骤。重点的内容教师应注意边读边讲边练。一般来说,在阅读数学概念定义后,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叙述;阅读公式、法则后,要求学生除能用文字语言叙述外,还要能用符号语言表示。
(三)复读加精读
任何书籍都有许多值得推敲、思索的地方,值得我们反复地读、细细地思考。比如书中的基本概念定义是否可以精简记忆?在知识体系中,主要定理的论证有无可改进之处?若将定理的条件加强些,定理的论证及适用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条件减弱些,情况又会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推敲、思索,不仅促进对书本的“甚解”,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自学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阅读是一个需要坚持和不断重复的过程,特别是融入个人思考和探求的阅读,更容易使我们从每一次的阅读中发现不一样的有价值的东西。总之,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李伟.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6).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