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健志
摘 要: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是符号推理和运算的整合。如何使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是每一位教师遇到的一大难题,它需要数学教师吃透课标和教材,活用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动态数学,活跃学生思维;上活数学复习课;灵活应用评价体。
关键词:乐学活用;活跃;高效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生活、工作、学习,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课堂教学也从传统的讲授式变成了目标教学。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核心始终不变的是达到学生“乐学”和教师“乐教”。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上活数学课,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一、吃透课标和教材,活用教材
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实施,但要拒绝“圣经式”的教材观,确立自己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意识。教师要认识到教材实质是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与范例,是我们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素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对教材内容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可以对教材中的一些原有问题加以挖掘加工,或对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或对教材进行完善。教师要学会用教材教但不能教教材,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可以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不被教材束缚;使其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现动态数学,活跃学生思维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體化。而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已设计好的《几何画板》软件课件,让学生用几何画板自己动手画图,通过自己操作、观察,验证自己先前猜想的结论。这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有的同学在炫耀自己,有的在认真观察理解,有的在感受这一动态变化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也迅速提高了。教师同时还可以对学生加强德育和科学观的培养。
三、上活数学复习课
首先,教师要熟读大纲,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仔细推敲,精心钻研,吃透要领,并对所学过的知识善于重新组合梳理,精心研究教法,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出适合学生的独特教学方案。布置复习任务,让学生独立去整理每一章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上交后,老师选出做得好的,用投影展示。
其次,让学生理出这一章的重点题型,出成试卷。然后上交,老师找出做得好的,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例题和练习题,在投影上展示。
另外,学生想不到的,复习时要加以提升的内容,教师要加以补充。对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典型题目的复习,应通过专题总结把它们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梯形中常用辅助线的作法通常是平移对角线、平移一腰、过上底的顶点作下底的垂线和延长两腰。再如“证一条线段等于两条线段的和或差”时,用“截长补短”的思路。对于综合运用型题目的复习,应选择包括多个知识点,把平时分散的知识集中起来,系统地加以梳理和沟通。
四、灵活应用评价体
评价不只是检测,更要起到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语言评价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评价语言大致分为以下两种:(1)肯定、赞扬式。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渴望被别人赏识的愿望,学生们需要老师常用肯定和赞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2)启发、诱导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的学生,给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其实,还有更多沉默的学生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评价的方式,他们同样能给我们惊喜。
通过肢体动作的激励评价,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脸部表情(眼神、表情等)和身体的动作(手势及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激励。例如,学生有所进步,以掌声鼓励、以星级作自我评价、投一个赞赏的眼神(点头,微笑表示)、小黑板上插小红旗、打√(手势表示)、用手抚摸,翘拇指(手指语言)、轻轻地拥抱一下(或互相对拍一下手)、给你一朵小红花等等,对他的进步表示肯定。
对作业、小测、考试等进行激励性评价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级制;另一类是评语制。
等级制通常都与“奖励”挂钩,作业获得的等级越高,奖励就越大。评语式的评价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在操作时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为教师只有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后方能给出恰当的激励性评语。
我们在运用评价方法时,尽量去发挥其优势,克服其不足,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选择怎样的评价方式,我们可以灵活把握,应该以能激励学生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
上活数学课,让“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的过程要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要为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