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真实教育

2017-07-01 03:36冯慧君
青年时代 2017年15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

冯慧君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回归生活,让品德课堂融入学生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让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在生活中升华《品德与生活》的魅力,让品德课堂绽放光彩。

关键词: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引导生活;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时,应将教学活动置之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让《品德与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华,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让品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这就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使传统的思想内容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品德课堂绽放光彩。

一、善用资源,认识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所接触的学习内容和他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与联系性时,内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会被充分激发。教师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利用的意识,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教师更加应该善用校园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感知,才能扩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带领全班学生去观察校园,去寻找校园的春天,去亲身感受春天的到来,亲自发现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来到校园,我请小朋友说出我们校园春天有什么特点。有的说,大树的枝丫上已经长满了嫩绿的新叶;有的说嫩绿的小草从地底下探出了脑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好奇地看着身边的事物;还有的说,木棉树的叶子落光了,长出鲜红的花骨朵……最令同学们好奇的是校园里的十几株木棉树,有孩子追问:老师,为什么木棉花春天开花时树上没有叶子?怎么这株木棉树花朵的颜色跟那株的不一样?木棉花有什么用呢?这时我感到异常高兴,知道孩子们开始留心身边的事物了,而且对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小脑袋中跳跃着无数个“为什么”。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太阳光的利用》,上课伊始,我以一组学生在阳光下玩游戏的照片唤起学生对阳光温暖、美好的回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无处不在。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善于利用生活资源,特别是小朋友身边的生活资源,引导他们去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养成喜欢提问的习惯,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

实践证明,品德教学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去拨动孩子的心弦。将课堂上的教学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资源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才更精彩,品德教学才真正起到提高实效的作用。

二、活动体验,感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最有效的途径当然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在教学中用活动把课程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生活。

例如,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一课时,我在了解学生把自己调查到的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自己做过的好事后,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盲人取物的感觉——一位学生蒙上眼睛,拄着“拐杖”,摸索着走到讲台前面,这时我在讲台摆上几种水果,让同学们说出其中一种,由盲人辨别挑选出来,这位“盲人”反复触摸各种水果,根据已有经验进行辨认,这一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盲人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艰辛,让其他学生讲述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感受,使他们懂得平时要主动帮助有需要的人,体验做好事后愉快心情,养成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良好品德和习惯。在教学《太阳光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基于学生生活的体验活动。比如: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比较番薯和番薯干的不同,体会经阳光制作的食品的神奇;让学生说说家里面有什么太阳能用品,玩一玩太阳能小玩具。让学生的体验直观、快乐,建构属于自己的利用太阳光的知识和经验,探究利用太阳光改造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烈。

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努力创设丰富的情境,采用多种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生活体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引起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明理厚德,引导生活

《品德与生活》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动身,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以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为三条轴线,领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高兴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头脑有创意地生活,内容极为普遍,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师就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材料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学习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被儿童接受。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我为集体添光彩》这一课时,我结合学校开展的“灵卉班级”评比活动,按照评比细则中“文明礼仪、行为纪律、卫生、两操、加分项目”等内容,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并展开小组讨论,围绕“如何为班集体添光彩”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发学生对个人表现与集体荣誉关系的关注和思考,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最后指导学生制定争创灵卉班级的行动计划,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班集体争光添彩,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这些活动性设计使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内化了品德教育,起到了明理导行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学生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内心反省,重新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是外加的,而是学生自主获得的,它在学生的心理也会是根深蒂固的。这样使课内所学沉淀为学生本身的个性品质,用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完善自我,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得以升华。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自我教育。在教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遵守交通规则,安安全全上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收集常见的交通标志,了解安全常识,然后叫同学们观察自己上学路上的交通情况,再让他们结合遇到的具体问题展开讨论:你在上学路上遇到了哪些交通情况?你是怎样做的?上学路上还有哪些情况要特别注意安全?最后进行模拟演练,让孩子们获得感性生活经验。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之后,我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同学们进行实地演练安全上学。他们将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应用于生活、指导生活实践,学以致用。通过一系列的强化活动,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本领也提高了,遵守交通规则也必将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实践证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回归生活,让品德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或体现,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触动了他们的情感。通过品德教育去改善,促进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才能使他们的道德認识不断内化、升华,才能让品德教学焕发生活的气息,才能让品德课堂真正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百度文库.

[3]《架起品德与生活的彩虹桥》百度文库.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
当今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回归现实生活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回归生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窥
小学英语生活化的探究与实践
关于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