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四大板块,其中,如何提高写作教学的成效,让学生会写作、爱写作,则是深深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一次写作训练,通常包含写前指导、自主撰文、批改讲评三个环节,而学生写作的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的。那么,若是能指导学生将每次写作训练中的收获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是不是能为后续的写作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呢?为此,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批改讲评”环节中开设“评批赏析”课。现将一些心得分享如下。
一、“给自己点个赞”—在“自我肯定”中总结
任何一个进步的取得,都离不开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反思、总结,否则就如同驴子拉磨一般,看似不断地踏着步其实只是在原地画圈而已。对于学生写作而言,经过三个环节的写作实践,文章已可圈可点,但若不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炼,那么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不可能得到快速地提升。因此,“评批赏析”课就应当起到引导学生有效反思、合理总结、切实提升的功效。第一步当然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写作优势,在自我肯定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写作经验。为此,我便将“评批赏析”课的第一环节定为“给自己点个赞”。
对于“自我点赞”是有具体要求的:一是点赞的范围必须是文章的修改之处,即要求学生就自己文章的修改情况选择自认为最成功的一处点赞;二是点赞必须给出明确的理由。例如,有一次写作练习,要求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物,运用描写、记叙相结合的方式写一篇题为“我的—”的文章。于是,有一位学生写了篇名为《我的同学》的作文,文中人物选择的是班里的一位“调皮大王”,文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方法,生动而细腻地记叙了他在自修课期间模仿小品人物逗同学发笑、影响了他人学习的一件事。在修改过程中,该学生将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修改成了在主题班会之时,并且在“为自己点一个赞”环节中,他也选择在此处点了赞,理由是“这样的修改让人物形象更加可爱了”。于是我找到小作者和他进一步交流:“为什么你认为修改后让人物更加可爱是最值得肯定的一处呢?”小作者红着脸说:“因为……因为写完文章后我自己读了读,觉得塑造出来的好像是个调皮捣蛋、破坏课堂纪律的坏学生形象。”“这肯定不是你的初衷对吗?”我接着问。“当然不是。”小作者连忙表态。见我微笑着以眼神鼓励,他又继续说:“其实,我就是想写出这位同学的多才多艺。于是,我就想才艺应该是在主题班会活动的时候展现才恰当。”“所以,你进行了修改,也认为这处修改最重要,对吗?”“是啊。否则,就算我描写得再生动,语言再优美,那也显示不出他的多才多艺,只能显出他的调皮捣蛋。”说完小作者自己也笑了。交流至此,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于是我向小作者点明了原文的一个严重失误—主题不明,同时总结刚才的一番交流:有时同一个题材,因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当然表达的思想就更是大相径庭了。交谈完之后,小作者在我的建议下将点赞的理由进行了修改:此处修改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可爱,更关键的是让文章的主题更加明确。我想,有了这样一次深刻的反思,小作者今后在动笔写文章之前一定会更加仔细地考虑文章写作的目的,然后再进行谋篇布局,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二、“为组员加个赞”—借“他山之石”提升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给学生讲评作文有点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学生往往是那个被动的“接受者”,接受老师的种种“诊断”和各类“处方”。正如一句老话所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或许是因为缺少了主动性,学生总是难以清晰地明白为什么会“头痛脚痛”,更不太明白哪帖药能医治哪种痛,于是,旧病复发也就在所难免了。
新课程改革后,我们不断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在作文“评批赏析”课上也同样是值得注意的。所以,我将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设置为“为组员加个赞”,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努力将作文“诊断”的“权利”还给学生。这个环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每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要阅读其他三位组员的文章,并要为每个组员加一个赞。当然,这个“加赞”也有具体要求:一是必须添加在一篇文章中你最欣赏的优势之处,既可以在别人加赞基础之上追加,也可以在别人尚未发现的文章优势上点赞;二是加赞也必须写下自己独特的理由。这样一来,若一篇文章在某一个方面获得多个赞,那便说明它在这一方面值得借鉴。
记得在刚进初中不久的一次写作训练中,面对“那令我感动的一刻”这一文题,学生虽经过了“指导起草”“互助修改”等环节,但最终呈现出的作文所选的材料很多依然是“老师对我个别指导”“下雨天爸爸接我回家”“晚上做作业时妈妈送来一杯牛奶”等老掉牙的事,而且“杜撰”成分颇多。在这次的作文评批赏析课“为组员加个赞”环节中,有三篇文章均是在“选材”方面获得了多个赞,它们所写的主要事件分别为“妈妈天天坚持在我临睡前为我做眼保健操”“楼道上陌生的同学帮助我捡起散落掉地的作业本”“午餐时好友主动帮我拿餐盒,并用餐巾纸擦干净油渍后才放在我座位上”,而且评语也多为“事件独特”“选材新颖”等。于是,大家一起欣赏了范文以及小组成员的加赞评语,之后我又请那三篇范文的作者分别讲述了他们选材时的思考过程,并适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只有学会观察生活,感受身边小事,并注重平时的积累,才会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寫作素材。而这对于那些总觉得“无话可说”的学生而言,不啻为一帖良药,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我也的确发现学生对写作素材的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了。
经过课堂实践,我们看到这种“加赞”的方式,最大的好处便是拓宽了范文的选择权。即便是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他们的文中哪怕出现一句生动而贴切的语句,也有可能获得同学的多个“加赞”,进而成为“范段”“范句”,让他们也享受到被肯定的喜悦,意识到自身的写作潜能,并朝着一定的方向继续努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会形成一定的自我思考和评价能力。因此,在作文评批赏析课上,教师不妨充分利用这一点,将话语权更多地交还给学生,并适当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相互点赞的过程中吸取别人文章中的精华,从而达到借“他山之石”来提升自己写作水平的目的。
三、“在全班征集赞”—藉“班级组刊”激趣
经过评批赏析的前两个环节,学生的文章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赞”,也意味着得到了一定的肯定,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是非常有利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认同感、成就感,我将课堂最后一个环节设置为“在全班征集赞”。在这一环节,由每个小组推荐一篇文章在全班范围内征集“赞”,集“赞”最多的前三篇文章便可入选“班级组刊”。
对于学生来说,若作文能“发表”那肯定是很“给力”的事。可是,事实上,要在正规期刊上发表作文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怎么办?如今电脑打印早已不是难事,很多家庭都可以做到,于是我和学生商议,每次作文评批赏析课结束时,我们一起选出可以入选的优秀作文或语段,请原作者按照约定的格式打印文章和“加赞”评语并上交,一定时间后,我们就组成“班级优秀作文选刊”,放在教室里供大家课余浏览。这样做,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作文“发表”难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作文评批赏析课有了具体的“物化成果”。它成了一个宝贵的写作资源库,学生在平时的翻阅过程中无形中等于进行了复习。当然,看着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印文字”供大家学习,学生们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写作的兴趣自然也就越来越大了。
写作是一件极具个性化的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去寻求最合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与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作文教学的整体优化,帮助学生树立起写作自信。我的作文“评批赏析”课的宗旨就是在让学生获得写作成就感,使其在激发写作兴趣的基础上捋清每次写作训练的收获,真正做到有所得、有所悟。正因此,我选择了“点赞”这个极其符合“评批赏析”课堂教学需求的形式,希望在“赞”中引领学生不断提升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