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桂花
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材料,一字一词总关情。体会词语,除了理解它的意思,还要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起到的效用,领略它的表现手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挖掘哪些词语来触摸它的温度,领略它的形象,体悟它的精妙,感受它的表达效果,从而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呢?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
1. 抓住要求掌握的,感悟精当。写文章,一般先从遣词造句开始,由词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小学生正是学习用词造句的黄金时期,在阅读教学中,要格外关注新词,引导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同时,体味作者用词的准确,为运用打下扎实基础。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中有这么一句话:“爸爸的训斥没有驱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强烈的兴趣已经种在他的心里。”句中的“迷恋”可否换成“喜欢”或者“热爱”呢?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与昆虫的几个小故事来分析。八九岁那年,法布尔天天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生物;把甲虫视为珠宝,打算带回家好好欣赏;父亲训斥他“老是捉虫子”;等等。通过这几个小故事可以发现,文中用“迷恋”这个词,更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如痴如醉。这样联系文本,体会用词的精当准确,不仅有利于促进积累,还为日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抓住内涵丰富的,体味功夫。言为心声,一字一词总关情。在文中,每个词语都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凭借。有的比较浅显,一看就知道大致意思;有些看似寻常,实则蕴藏着丰富的内涵,需要细细揣摩才能读懂。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品尝这些内涵丰富词语的味道,体会用法,窥探作者遣词之功。
如北师大版四年上册《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写父亲要求“我”放鱼这部分内容时,有这么一句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水里去。”这里的“得”字读“děi”,是个动词,意思是必须、需要。在常规听课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和不少学生把它读成“dé”,把它理解为可以、许可,或者漏读。“得(děi)”写出了这是一个把规则放在首位的父亲,他在用自己的言行给“我”的成长做一个正确的引领。有了“得(děi)”,父亲放鱼的决心就显得更坚定。倘若把句子改成“孩子,你把它放回水里去”,就很难表现父亲的那份决心了。
3. 抓住词语相同的,看出神奇。有的文本,经常会多次出现同一词,这并非机械地重复,而是作者独出心裁的落笔。教学时,聚焦不同语境中的相同词语,揣摩品味作者独特的表达视角,既能训练学生关注词语的敏感度,也能提高言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西门豹治邺》中,“闹”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这都是给河伯娶媳妇闹的”,句中“闹”的意思是“造成”,从中可以感受到当地百姓对河伯娶媳妇以致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不满;第二次,“他们每闹一次都要收几百万钱”,句中“闹”的意思“搞、弄、张罗”,从中又可以感受到老大爷在指责给河伯办喜事是浪费钱财;第三次,“年年闹旱灾”,句中“闹”的意思是“发生”,带着无奈与不满。这三个“闹”像一条线索,把河伯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原因串成了一条线,清晰、简洁、明了。如果不捕捉三个“闹”字,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深入理解,又怎能领略到作者遣词用句及谋篇布局的精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心思缜密,对于文本当中相同的词语,要仔细辨析色彩,品味在文本中的作用,看出神奇。
4. 抓住点睛传神的,寻味功夫。好的作品之所以能感人肺腑,点睛传神的字眼功不可没。教学中,要善用“火眼金睛”去寻求生动传神的字眼,从词中透视,走进文本中心,感悟作者情感,领略表达精妙。
如《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从父亲训斥法布尔的这个侧面描写,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其间,“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句中的“老”是个点睛词,意思是“经常、总是”,暗示法布尔捉虫子不是一两次,而是家常便饭。虽然看似个微不足道的词,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别有一番韵味。像这样的字眼,抓住它,读懂它,就如同扼住文本的命脉,才能领略作者的功力。
5. 抓生动形象的,收获技巧。汉语的词汇十分丰富,一些词语能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的心情、状态及事物的特点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教学时,扣住这些词语,引领学生体悟、想象,能感受到作者的神来之笔。
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成吉思汗和鹰》一文中写道:“突然,‘嗖的一声,他的杯子被打掉了,水全洒在地上。”句中的“嗖”是个拟声词,看似寻常,其实别有一番情趣,容易让读者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想象,看到一只勇猛的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下来,打掉成吉思汗手中的水杯,感受到这是一只忠诚的鹰。反之,倘若没有它,鹰飞翔的速度恐怕就难以彰显,文本也就失去了扣人心弦的独特魅力。
6. 抓住意思相近的,领略匠心。有时,在同一篇文章中就可以觅得意思相近的好几个词,这些词语看似寻常,其实可能与文本的中心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鉴别、推敲,理解其内在的含义,也能领略作者用词的精当,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文,作者依据事情的发展来表现齐景公的心情变化。第一个驿使来报,齐景公“急”得犹如触电般从椅子上弹跳起来;再一个驿使来报,齐景公“十分焦急”,顾不上君王形象,大声吼叫;紧接着,他感到驺子驾车太慢,又“心急如焚”,以致失去理智,弃车而走。作者把“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放在故事情节中的不同地方,既避免了用词重复,又把齐景公的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还串起全文。教学中,如果扣住这些意思相近的词,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不仅有利于快速走进文本中心,领略词語在具体故事情节中的适用性,还有利于活学活用。
总而言之,对于洋溢着生命气息,饱含着生命温度的词语,教学时,不能仅停留在对词语意思和表达情感的理解上,还应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及对文本的作用上,引导学生揣摩、探究,领略表现技巧,提高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