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017-07-01 23:12郑泽爽王朝宇
城市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规律思维发展

◎ 郑泽爽 罗 勇 王朝宇

树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
——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郑泽爽 罗 勇 王朝宇

城市既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又是经济、文化、科技、资本等各类要素集聚的载体。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市时代。然而,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工作主要以“经济思维”为导向,忽略了城市的本源特征和发展规律,导致城市发展中存在种种问题。本文认为,进入城市时代的城市,首先要转变城市发展观念,树立“城市思维”,“城市思维”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论,包含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空间思维、法治思维五个要点;其次,要践行“城市模式”,“城市模式”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方法论,要从“以物为本型”走向“以人为本型”,转变城市发展理念,从“数量扩张型”走向“质量提升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从“资源依赖型”走向“创新驱动型”,坚持推动创新型发展,从“各自为政型”走向“相互协作型”,强化区域统筹引导,从“粗放式管理型”走向“精细化管理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未来,城市工作应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用“城市思维”和“城市模式”规划建设城市,解决城市问题,增创城市发展新优势。

城市发展规律 城市思维 城市模式 以人为本

一、引言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城镇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中心,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在。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聚集到城市是为了生活,期望在城市中生活得更美好”。2010年,世界平均城镇化率达到50.9%,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给当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的声明中说:“目前,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世界正迎来一个新的城市时代。”从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时代”有几个显著特征:一是城镇化率超过50%,二是投资向城市集中,三是就业向城市集中,四是建设活动向城市集中,五是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和消费活动都在城市发生。

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突破50%,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城市时代。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关注城镇化问题。十八大报告首提“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新“四化同步”理念;2013年12月,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2015年12月,距离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37年后,城市工作再次上升到中央层面进行专门研究部署,会议提出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实现五个统筹”的城市工作总要求,这是我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体现了城市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城市工作从注重“经济思维”向注重“城市思维”的转变。

在过去的城市发展道路上,我们以经济增长至上的理念,把城市看作“增长机器”,忽视了人居环境建设,把城市建设看作“种房子”,忽视了城市的文化属性,把城市看作“印钞机”式的土地城镇化,忽视了人的城镇化。本文研究认为,转变城市发展观念对于城市工作至关重要,应深刻认识城市本质,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城市思维”,践行“城市模式”,才能更好地创造城市发展新优势。

二、尊重城市发展规律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规律是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普遍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人类的实践活动必须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只有充分的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开展城市工作,才能把城市的本质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一)城市是复杂巨系统,城市发展规律是多元化的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人口、产业、土地、资金、资源、住房、就业、公共服务、文化、空间、管理制度等诸多方面既有相互联系也有各自发展的规律(表1)。比如城市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动力演化规律,城市社会发展从封闭到开放、从管理到治理的规律,城市文化发展从单一文化到多元文化、从经济复兴到文化复兴的规律,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地、核心-边缘、增长极理论的规律,城市空间从摊大饼式城市蔓延走向生态组团式紧凑增长,城市产业空间从产城分离到产城融合,城市关系从分离对立走向互补共生等等规律。据统计,城市学学科群涉及30多个独立学科,既有自然科学学科,如城市建筑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园林学、城市设计学、城市生态学,也有社会科学学科,如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城市人口学等[1]。因此,开展城市工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发展规律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二)城市发展有着不可逾越的阶段性规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发展规律除了涉及到上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规律外,城市发展还有明显的时间阶段规律。

表1 城市发展规律

1.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的城市发展规律会发生巨大变化。

⑴在农业文明时代,权力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力,“王权”或“神权”交替主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主要是防卫、市场交易以及统治需要,《周礼·考工记》指导了我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城市营造,按照权力的秩序,城市的等级、规模甚至布局形态都受到严格的规定,城市呈现稳定状态。

⑵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从此在人类历史上真正成为经济生产的绝对中心[2],城市的形态、规模、管理方式等与农业时代相比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工业依托公路、铁路、港口等四通八达的交通设施布局,人口随着工业就业的需求增加快速涌入城市,城市规模随着工业的扩张呈现快速蔓延状态。

⑶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比重最大,产业结构呈现喇叭形态,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力都要通过第三产业这只大大的喇叭口增强、扩散和传播[3]。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彼特?霍尔认为,面对面的交流和专业化是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4],城市依托轨道集聚发展促进人们的便捷交流,多中心网络化的大都市区和城市群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服务业占主导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是全球经济、金融、商贸、信息中心,还是高级生产和服务中心。在信息时代,“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人才成为城市最宝贵的“资产”和根本动力,世界上成功的城市通过不同的方式吸引各行各业的精英,实现经济的繁荣发展,如硅谷、香港、新加坡等。研究表明,如果一座城市的文化素质比较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就会随着城市地区的规模而急剧地提高。在美国,城市地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提高10%,个人收入就会提高7.7%。就国家而言,人们平均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每增加1年,人均产值就会增加37%[5]。

2. 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在不同的城镇化率阶段呈现缓慢发展、快速增长和成熟完善的鲜明特征。

⑴在城镇化率在30%以下阶段,城市处于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速度缓慢。城市社会的主要形态是以乡村为主导,农村人口逐步进入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长,社会关系相对和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长缓慢,城市内部空间以单中心结构为主,多元化功能区尚未形成;各城市成散点式发展状态,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城市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

⑵在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城市进入快速增长期。工业化成为这一阶段发展的重要动力;大量农村人口快速流入城镇,社会各阶层收入和地位分化显著,出现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市建设用地持续扩张,建设用地增速超过人口增速,容易出现城市低效蔓延现象和城乡混杂、风貌模糊等问题;资源大量消耗和排放使环境压力加大;人口集中于中心城区,容易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缺、基础设施不足等“城市病”;城际交通建设逐步推进,城市之间初现都市区或城市群形态;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城市管理手段逐步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管理逐步制度化。

⑶在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后,城市发展进入成熟完善阶段。城市发展由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强调以人为本、集约、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一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殆尽,城乡间人口转移达到动态平衡,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社会主要群体;生产要素逐步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速下降逐步接近于零,服务业和居住用地增速处在前列;城市摒弃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通过资源环境约束型指标控制,协调平衡城镇建设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修复。城市之间实现协调发展,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发展格局。城市管理逐步向更高效、更精细的方向转变。

三、树立“城市思维”

“城市思维”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思维方式,属于认识论范畴。城市时代就应要有“城市思维”,用“城市思维”解决城市问题。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应主动认识,积极调整,转向互联网思维[6]。城市思维强调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的发展演进、自然更替中去考虑和组织安排人类的生产生活、人际交流等相关行为和活动。“城市思维”的内涵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城市思维”是系统思维,要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城市的系统性体现在其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要素以一定的空间结构形式构成的具有居住、工作、游憩、交通等基本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要用系统科学的思维理解城市、开展城市工作。城市系统思维是以系统论为思维基本模式的思维形态,系统论的创始人奥地利生物学家塔朗非提出系统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一是有机整体性的原则。城市工作要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考虑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要素。二是组织开放性原则。要认识到城市发展会受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动态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根据其所处的区域环境确定城市发展重点。三是组织等级原则,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组织等级和层次,各自的组织能力不同。比如一个区域内有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各城市在区域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二)“城市思维”是战略思维,要作出长期性和阶段性的谋划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经常被用来形容城市发展的漫长过程和积累过程。当前许多城市规划理念的短视导致城市建设的急功近利,城市出现很多问题。因此对于城市发展而言,长远性是首要考虑。实现城市长远的发展目标则需要阶段性成果的积累。城市战略思维就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期性、连续性的谋划和规划,需要通过城市规划体现并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城市思维指导下的城市规划应在提出长远发展战略或概念的基础上,制定近期可操作落实的具体谋划,坚持以终极发展目标为统领引导城市建设。

(三)“城市思维”是辩证思维,要从城市的内在联系去认识城市

城市是矛盾的统一体,城市思维也是辩证思维,城市的辩证矛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与高密度的统一,城市的聚集效应不仅表现在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还表现在城市的密度越来越高。城市的发展应当控制好规模和密度,过大和过小,过高和过低,将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二是复杂性与简单性的统一,城市是各种组成要素、社会需求和内外条件交织在同一时空中的复杂大系统,但由于空间的压缩和结构的优化,交换、交易、交往都变得简单,降低了社会成本。三是聚集性与扩散性的统一,城市的主体具有凝聚力,但同时它又具有扩散力和辐射力。四是地域性与互联性的统一,任何城市都存在于某一地理区域,但都通过交通、网络信息与其他城市相连,地域性和互联性的交互影响是城市的重要特点。既要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把握城市的优势、特色和功能,又要处理好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关系,从区域中寻找更大的发展优势。

(四)“城市思维”是空间思维,要把握好空间的地域性和载体作用

城市里运作的人流、物流都必须依附于城市空间实体上,城市空间实体就如“皮”,其他可以算作“毛”。城市思维就要时刻注重城市的空间特点,要有空间思维,即从空间的事物着眼,对空间事物迅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后,再作出调整处置的思维过程。“接地气”“项目要落地”就经常被用来形容城市的空间思维要求。城市空间思维有三个特点:一是平面性,城市各类用地功能安排就像作画一样要在平面上先行摆布,需要通过城市规划进行整体组织,以保证城市建设合理有序;二是立体性,城市由众多的立体的构筑物组成,城市的天际线和高度是城市风貌的重要表征,城市工作要认识到城市设计对于塑造地域特色城市风貌的重要性,以避免“千城一面”;三是网络性,城市中的各项功能空间需要由城市道路网相互连接,城市工作要认识到“密路网”结构对城市组织效率的作用,以保证城市内部各要素的快速流动。

(五)“城市思维”是法治思维,要依托法制化的手段保障城市系统有序运行

城市管理需要健全的法律制度保障城市巨系统的有序运行。城市法治思维就是坚持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如今在人口千百万的现代化都市,利益分歧、矛盾冲突问题日趋复杂,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界冲突。未来,城市管理工作需要摒弃一贯的“人治”理念和方式,树立法治思维,加强城市管理重点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加大城市法治力度。此外,城市管理已不再是一个部门的职能,需要发挥制度引领、法律保障的作用,更好地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优化职能配置,激发基层组织和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四、践行“城市模式”

工业革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多种成功的城市模式,也有许多失败的城市模式。广义来讲,“城市模式”门类多样,比如节地型城市模式、智慧型城市模式、绿色城市模式、临港型城市模式、山地型城市模式、工业型城市模式、旅游型城市模式等。狭义来看,“城市模式”就是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方法论,是运用城市思维处理城市问题的方式和路径,可以理解为城市达到终极蓝图模式目标的路径。这个终极式路径既是城市发展转型的一个过程,也是城市发展的目标,归结起来有五种路径。

(一)从“以物为本型”走向“以人为本型”,转变城市发展理念

早期工业革命的先发地区城市走的是“以物为本”的发展道路,资本的逐利性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先行建设大量厂房、道路等,而住房、医疗卫生等为人服务的设施往往会滞后考虑,所以19世纪末,伦敦、巴黎等著名城市污水横流、瘟疫肆虐。改革开放这30多年,我们的城市也走过这段路,带来了很多“欠账”,如城市内涝、垃圾围城、房价高企、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少等,城市的建设忽视了与人文和社会的关系。

Fire-resistant performance of bi-orthogonal-diagonal lattice grids under different bearing stiffness conditions

20世纪初,发达国家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提高人的幸福指数,将人视为城市最宝贵的“资产”和根本动力,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吸引和培育人才,其实践表明“以人为本型”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践行“城市模式”,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加城市住房、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人民教育质量,更要将人才视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依靠人才和知识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二)从“数量扩张型”走向“质量提升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注重外延式、低密度的粗放扩张,城市建设的重心是新城新区和房地产开发。现在,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突出,房地产出现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很多城市新城新区的规划建设面积超过实际需要。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阶段规律来看,普遍经历了从“粗放扩张”到“内涵增长”的阶段,如日本1945年到1978年的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间,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可是,在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日本海洋污染、生态退化、航道淤塞等问题层出不穷。现在日本每年投入巨资寻求恢复生态环境,并严管填海造地,限制规模扩张,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内部的空间品质。日本的经验表明,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高品质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决定城市发展的质量。因此,践行“城市模式”,必须尽快转变粗放扩张的建设模式,以集约内涵式的品质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内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三)从“资源依赖型”走向“创新驱动型”,坚持推动创新型发展

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到中期阶段,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源禀赋和一般要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包括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而发展起来的轻纺工业,也包括以矿产资源为能源和原料发展起来的钢铁、化工、建材等产业。而到了工业化中期以后,城市逐渐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转换成科技进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全球层面,核心城市从产品生产制造和商品服务为中心向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生产服务转变,而生产服务则转向次级城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资源环境的压力和要素价格上升的压力日益明显,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这向我们发出强烈的警示:依赖要素降低成本,靠拼资源、拼劳力、无视环境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因此,践行“城市模式”,要依靠核心技术和高端人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城市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济,运用科技力量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推动互联网+城乡规划建设,实现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发挥城市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城市在发展初期主要以“点式”集聚发展为主,城市建设“各自为政”,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激发竞争活力,但是到了一定阈值以后,会带来区域利益的共损,如城市间恶性竞争、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大城市过度极化、中小城市产业结构同化等问题。

国家提出未来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市群内部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功能互补的更加均衡发展格局。但城市群要真正发挥其“1+1>2”的效应,不仅仅是中心城市的辐射范围或者影响所及的“势力范围”,而是必须从制度上破除行政区经济的藩篱,走向更加市场化的区域经济。美国的一些大都市区相继成立了区域管理机构,如波特兰区域政府、纽约区域规划协会等,这些区域管理机构通过合作、谈判、投资控制和制度激励等方式实行区域的弹性管控,协调各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广大公众的意愿,从而循序渐进地建立区域发展新模式[7]。因此,践行“城市模式”,要求城市的发展思路要从各自为政、以邻为壑,转变为协作互补、协调发展,从区域的层面加强统筹,按照区域空间结构和城镇体系结构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要素。

(五)从“粗放管理型”走向“精细化管理型”,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过去,我们的城市管理比较被动,手段单一,总是在城市运行发生问题的时候才进行反思和处理,仅用法律、政令规范来限制城市活动,无法真正解决城市运行的问题。现在,城市管理不仅仅是制度上的规范完善,更需要创新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方利益,才能实现现代化城市的高效协调运行。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城市管理的发展都经历了从粗放散乱到规范化、精细化的过程。这种“精细化”主要表现在城市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方式创新上。新加坡精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得益于科学、严肃的城市规划体系,健全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以及基层公众的积极参与。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法律体系,使城市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法可依”,每项违法处罚都有效落实;其遍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监控网络,打通了政府与居民的交流渠道,形成各界共同商讨、管理城市的活力氛围。因此,践行“城市模式”,必须转变城市管理理念,按照执法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要求,切实依法规划、依法管理,强化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要建立科学化、民主化的规划决策机制,完善公众参与和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提高政府城市治理能力。

五、结论

世界近代史昭示,没有城市的成功崛起,就不会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真正崛起。“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城市是影响城市成功的关键因素。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城市思维”观念滞后有很大关系。因此,未来城市发展应充分认识和自觉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扭转城市发展观念,用“城市思维”发展城市,解决城市问题。践行“城市模式”,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城市的内涵发展,坚持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强化区域协调发展,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1]系统科学与城市学——解读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6/0127/c372068-28089915.html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陈秋玲,何丰,等.服务城市——现代城市功能的回归[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英]彼得·霍尔.更好的城市——寻找欧洲失落的城市生活艺术[M].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5][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6]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09/10/c_126969111.htm相关内容.

[7]曹杰勇.新城市主义理论——中国城市设计新视角[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Urban Mind and Urban Mode: The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that Respect the Rule of Urban Development

Zheng Zesuang; Luo Yong; Wang Chaoyu

City is the center of human activities as well as the carrier of economy, 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apitals. China’s urbanization reached 50% in 2011, signifying the coming of urban era. For many years, however,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economy oriented and neglecting the city’s fundamental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rules, resulting in numerous urban diseases. In this new urban era, we should have urban mind and urban mode. Urban mind means systematic mind, strategic mind, dialectical mind, spatial mind and rule of law. Urban mode means turning from material oriented to people oriente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from resource-dependent to innovation-driven, from doing on one’s own to coordination, and from extensive to delicacy management. We should follow the rule of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o plan and build our city, to solve urban problems and to create new advantages.

the rule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mind; urban mode; people-oriented

F291.1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3.009

郑泽爽,高级规划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市规划。罗勇,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城市研究。王朝宇,规划师,任职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

(责任编辑:陈丁力)

猜你喜欢
规律思维发展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