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2017-07-01 08:21闫志利曾姗王景瑞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14期
关键词: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中国

闫志利?曾姗?王景瑞

摘 要 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与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体系建设情况,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等存在较大差异。加快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应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课程安排实用化、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方式多样化、课程评价社会化。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国;德国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4-0019-06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本科高校正在推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工作。课程体系既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类型与质量,而目前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尚无转型成功的样板。在这方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发展已有70多年的历史,课程体系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我国地方本科转型发展借鉴。文章以物流专业为例,比较了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和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CUAS)课程体系建设差异状况,旨在为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一、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坐落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Nordrhein—Westfalen),1971年由科隆美术学校、科隆商业高等专科学院、国家机械工程学校、德国保险学院、科隆州立摄影高等专修学院、科隆社会工作高等教育学院、古默斯巴赫大学、图书文献高等教育学院8所学校合并而成,是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卓越七校联盟(Seven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Alliance for Excellence,UAS7)成员。2014年,该校共有教职员工1500人,在校生22624人,辖11个学院,拥有道依茨校区(Deutz Campus)、南方城市校区(Südstadt Campus)、古默斯巴赫校区(Gummersbach Campus)和勒沃库森校区(Leverkusen Campus)4个校区[1]。物流专业是该校的品牌专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享有盛誉。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具备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基本能力以及谈判技巧,能够熟练处理和解决企业生产与运营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各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主要从事物资采购、物流行业数据处理及系统操作、物流管理等工作[2]。

(二)课程设置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分为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共设置31门,其中29门为必修课程,9门为选修课程(9选2);2门为实践课程,分别为实习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依据物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任务及人才培养目标分类等级(BLOOM),将物流专业课程分为K1知识、K2理解、K3应用、K4分析、K5综合、K6评价六个等级。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仅开设K3~K6课程,分别包括10门、11门、10门和9门具体课程,具体见表1。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学制为3.5年,分为7个学期。一年级上、下学期均安排6门课程,学时量分别为540学时、450学时;二年级上、下学期分别安排6门和5门课程(含一门选修),学时量分别为450学时、360学时(不含选修课90学时);三年级上学期安排5门课程450学时,下学期为22周的实习实践活动;四年级(仅上学期)安排2门专业必修课程、4门选修课程,学时量分别为135学时、90学时。其余为实习实践课程(2周)和撰写学位论文(11周)时间。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模块化教学,所有课程分为七个模块,见表2,分别为模块Ⅰ通用企业管理学与经济学(8门课程)、模块Ⅱ经济环境与方法(3门课程)、模块Ⅲ物流管理(8门课程)、模块Ⅳ深入学习(9门课程,选2)、模块Ⅴ软技能发展与管理技术(8门课程)、模块Ⅵ物流管理案例分析(2门课程)和模块Ⅶ实习实践——知识迁移和撰写学士学位论文。模块Ⅰ~Ⅲ、模块Ⅶ为持续实施模块,模块Ⅳ~Ⅵ为间断实施模块。模块Ⅰ在第一、二学年(全年)和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Ⅱ在第一学年(全年)和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Ⅲ在第一、二学年(全年)以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模块Ⅳ在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Ⅴ在第一学年、第二学年(全年)及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Ⅵ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间断实施,模块Ⅶ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和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持续实施。教学方式因课制宜,有讲授课、实验课、讲座课、研习课、练习课、实习课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极为灵活,主要有示范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根据课程需要及授课进度,可自主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评价由全国工商协会(IHK)组织实施,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安排在第二学年(中期考试),用于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学生通过考試后可继续学习,获取参加毕业考试的资格,但此次考试成绩不计入毕业总成绩。考试采用笔试方式,包括案例分析、会计知识、经济和社会福利等内容,时间为180分钟;第二次为毕业考试,安排在第三学年进行,考试内容分为物流配送、商业管理与控制、经济和社会福利、专业讨论4个模块,时间分别为180分钟、90分钟、90分钟、30分钟,前3个模块采用笔试形式。物流配送模块包括运输、转运、仓储管理、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内容,商业管理与控制模块包括成本收益计算及控制等内容,经济和社会福利模块包括经济学和社会学中有关物流知识的内容。专业讨论模块采取口试形式,采取抽签形式确定题目,学生有20分钟的准备时间。学生必须通过物流配送模块考试且至少通过其他3个模块的1个模块考试方能毕业[3]。每门课程结束时,学校会安排内部测试,具体方法如表3所示。

二、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

河北省某转型试点高校(以下称“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位于冀东某沿海城市,由一所本科院校、一所中等专业学校、一所中等師范学校、一所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4所学校合并而成,设有4个校区,占地面积100余公顷。教职员工1600人,设有研究生部和19个学院(系、部)、64个本科专业、13个专科专业,涵盖农、理、工、文、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9个学科门类。2014年在校生23000人,遍及河北、四川、贵州等15个省份(市、自治区)。物流专业实际名称为“物流管理专业”,设在工商管理学院,是学校转型发展的试点专业。

(一)人才培养目标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运作,熟悉与物流管理有关的方针、政策及法规,能在企业、学校及政府部门从事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主要从事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代理、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

(二)课程设置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三部分。文化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职业生涯准备与规划、军事理论、信息技术基础、英语、体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语言(VF)、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业与就业指导以及2门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程、3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程等16门课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2、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概率论、会计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2、统计学、市场营销学、经济法、商品学、物流设施与设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国际物流学、配送管理、运输业务与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第三方物流、市场调查与预测、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客户管理、运筹学1、采购管理、仓储管理以及3门专业限选课程、2门专业任选课程等35门课程;另外,还安排了38周的专业实践及撰写毕业论文(未纳入课程管理)时间。

(三)课程安排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学制4年,分为8个学期,课程及学时数量安排如表4所示。

(四)课程实施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实行学科化教学,部分课程组合成3个模块供学生选修。所有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类。其中,文化基础课采用讲授法授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多采用讲授法结合校内实习实践实施教学。专业任选课包括国际金融、公共关系学、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ERP系统、国际投资学、企业文化、商务礼仪、物流系统仿真、物流金融、国际单证实务11门课程,学生任选2门。专业限选课程分为3个模块,分别在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实施。一是国际物流知识领域模块,含现代报关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专业英语3门课程;二是流通领域模块,含商务谈判、推销学、物流企业管理3门课程;三是生产领域物流模块,含生产与运作管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推销学3门课程。学生在3个模块中选修任何一个模块。第7学期学生在专任教师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

(五)课程评价

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在各学期结束前设立了考试周,每门课程实施单独评价的方法,具体如表5所示。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考查两种,考试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考查包括撰写课程论文、体会、调查(实习)报告等。考试课程有31门,占课程总量的59.62%;其余均为考查课程。专业实践及实验教学采用撰写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形式考查,专业任选课程实行开卷考试,专业限选课程采用课程论文形式考试,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和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采用撰写课程体会形式考查,计算机VF以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形式考察。选修课(包括专业任选课程、专业限选课程、人文社科类公共选修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也采取考查方法,计入课程总学分。学生毕业前需通过国家级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考试以及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乙等考试。

三、中德应用技术型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差异

(一)人才培养目标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邻近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邻近学科知识包括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知识包括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的基本知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学生掌握的邻近学科知识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专业知识则具体表述为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析、设计、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等。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要求较为笼统,虽增加了物流管理方针、政策及法规知识等,但缺少物流运营知识等内容。在专业技能要求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形成供应链分析、物流系统构建及其运营、谈判技巧等技能,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强调供应链系统、物流运营两方面技能,对谈判技巧未做具体要求。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毕业生去制造公司、贸易公司、物流企业等单位就业,具体从事采购、数据处理系统操作、管理等工作。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则强调去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物流企业、学校及各级政府机关等,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繁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不强。

(二)课程设置

在课程数量方面,科隆应用技术大学设置了40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52门课程,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多12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转型试点高校比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少设置5门。基础课程设置方面,河北试点高校数学课程设置较多,英语课程仅设置公共英语1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未设置数学课程,英语课程则包括英语I—经济学、英语I—会计和金融、英语II—市场营销、英语II—物流学4门。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强调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安排了演示技巧、沟通能力、谈判技能等3门课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设置了信息技术能力1门课程。在实践课程设置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设置在第六学期、在相关企业实施,且每学期在各门课程实施过程中均设置了校外实践活动(未包括在课程体系内)。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置了38周实习实践活动,分散在第四学期至第八学期实施。除第八学期在企业实施外,其余均在校内实训室实施。

(三)课程安排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前五个学期学习理论知识,基础物流学、物流电算化和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基础生产计划与管理、毒害物品处理物流学、項目管理5门课程在校外通过实习实训方式实施,其他课程在校内实施。第六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第七学期再返回校园,补充相关理论知识及撰写毕业论文。河北转型试点高校采用循序渐进的学科认知模式实施课程教学,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安排6门、5门、3门、2门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安排了7门专业课程,第一、二、四学期均安排了3门专业课程。实践及实习实验课程逐步增加,第四、第七学期均安排了9周,第五、六学期分别安排了4周、2周,均在学校内实施。第七学期安排了实践实验课及撰写毕业论文准备。第八学期安排企业实践及实验课程14周,并实施毕业论文撰写。可见,河北试点高校基础课学时安排较多,企业实践安排学时较少。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第六学期整个学期安排学生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实习,河北试点高校仅在第八学期安排了14周。

(四)课程实施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所有课程内含知识均实施了层次化分解,实现了模块化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层次化,就是将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分为7个层次(级),促使学生能够依照知识与技能认知规律实现梯次增进。同时,也便于具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实现学分转移。将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组合为7个教学模块,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条件、模块运用、授予学分、学习期限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学生集中学习某一个模块,可迅速产生知识迁移,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持续数个学期。每个模块以其不同的结构分解为若干个学习单元,共同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4]。同时,实践教学渗透于各模块教学工作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实行按每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法,容易使学生习得的知识凌乱。部分选修课程组合为3个模块,但目的仅为方便学生选修。

(五)课程评价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存在较大差异。评价主体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主体为全国工商协会(IHK),既评价学生“学”的情况,也评价教师“教”的情况。河北试点高校课程评价主体为任课教师,单一考察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评价目标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实施两次综合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一次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考试合格可获得中间证书直接就业。第二次评价为毕业考试,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颁发就业合格证书、毕业证书的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设立考试周,单一考察学生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若有6门课程考试不及格,则失去了获得学位的资格。评价内容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课程评价内容全国统一,均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内容为教师授课内容,与岗位职业能力脱节。评价方式方面,科隆应用科技大学评价方式多种多样,河北转型试点高校较为单一。

四、推进河北省转型试点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物流专业发展历史较短,多数从商贸、工商管理、计算机等专业分离而成,带有“母专业”性质,课程体系建设尚难适应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要[5]。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做好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化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需要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两大问题,并确定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类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等[6]。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将人才培养岗位具体确定为物流系统优化及运营管理、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综合物流的策划与管理、货运代理、采购、配送、运输、仓储、物流管理教学及物流行政管理等,开设了多门共同课程,造成学生理论课负担过重,难以加大实习实践的课时数量。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按照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对应的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使其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岗位的需要。同时,要注重与企业、市场、政府的互动,注意人才培养目标与国际目标的接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岗位指向明晰[7]。

(二)课程安排实用化

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比较,河北转型试点高校物流专业理论课程、必修课程、公共文化课程比重过大,专业任选课程涉及广泛但学时数量安排较少,与学术型高校雷同,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全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使其彰显应用型特色。首先,针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以英语课程为例,科隆应用科技大学体现出明显的物流专业特色,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开设了应对CET-4考试的课程,亟待改进。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再次,适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国际经济政策案例、对外经济类课程,强化学生“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公共关系”“推销与谈判技巧”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当前国家尚未出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成立重点专业课程开发团队,不断推出一批实用型校本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课程设计模块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将彼此关联的专业教学内容组合成教学单元,再将相关教学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岗位指向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产生知识迁移,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仅为方便学生选修,组织部分课程实现了模块化,与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差距较大。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打破现实课程安排,立足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对本科层次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将各门课程资源实施整合与重组,形成若干教学单元,再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依据就业愿望自主选择,进而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在设计课程模块时,应注重模块功能的全面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办法等作出具体规定,用以规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

(四)教学方式多样化

借鉴德国经验,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尽快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特点,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数量,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企业实习实践活动。前期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一般性的物流工作,获得职业体验,了解物流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职业特征及就业状况;中期结合各课程模块的教学进度,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融互促,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后期应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育形式,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融入职业环境,增强职业意识,提升职业思维,养成职业能力。

(五)课程评价社会化

科隆应用科技大学物流专业课程的评价主体是全国工商协会(IHK),评价内容及标准全国统一。目前,河北转型试点高校任课教师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难免带有主观色彩,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多数教师将自己认为的重点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未能考虑企业岗位需求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根据费特曼(Fetterman,1994)授权评价理论,河北转型试点高校应将骨干课程的评价授权于物流行业组织,实施社会评价,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8]。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物流企业代表、行业专家共同组成评价主体,满足转型试点高校课程评价的授权需求,实现对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的整体评价,以此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进程。

参 考 文 献

[1]About Colog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EB/OL].http://www.fh-koeln.de/en/navi-2_490.php,2014-10-16.

[2]Modulhandbuch für den Studiengang Bachlor of Science Logistik[EB/OL].https://www.th-koeln.de/studium/logistik- bachelor-studieninhalte_2347.php

[3][5]黎明,钟静.我国职院物流专业教育与德国物流职业教育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177-178.

[4]Bundesinstitut für Berufsbildung (BIBB). Modularisierung der Berufsausbildung. Eine Synopse der Debatte. 2007, Quelle[EB/OL].https://www.kibb.de/cps/rde/xbcr/kibb/427_Modularisierung_ Antwort1r2.pdf.

[6]馬雪泷.新升格本科院校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9(3):23-25.

[7]张劲珊.高职物流人才开发与培养对策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8]Fetterman D M. Steps of Empowerment Evaluation: From California to Cape Town[J]. Evalu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1994(3):305-313.

猜你喜欢
物流专业应用型本科中国
案例教学法在物流专业中的应用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