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焙塬+张晓传
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大连 116025
摘 要 在新的媒体环境下,社会语言创造的活力增加,符合社会与语言学发展的新称谓语不断产生,并被广泛应用与传播。笔者阐述新媒体环境下流行称谓语的产生机制与传播机制,并对此现象作一分析,简要说明当前流行称谓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建议,希望流行称谓语被合理利用与传播。
关键词 流行称谓语;产生机制;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0-0004-0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①。在网民数量不断增加的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平台的活力不断增加,新的社会现象发生,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刺激了语言符号的发展。以往的语言难以满足人们的沟通需求,新的詞语被创作、广泛传播。称谓语就是其中的
一类。
称谓语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名称。常规的交流活动都是以恰当的称谓语开始。称谓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对传统的称谓语加工改造后的新称谓语,不断被广泛传播,应用于线上线下,成为流行称谓语。新的称谓语的产生与语言的特点密切相关,其流行与传播密切相关,笔者将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其产生机制,再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其传播机制,并对当下这一现象作简要的分析与总结。
1 产生机制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个分支,用于日常人际交往。笔者从语用与词汇两个角度对称谓语的产生机制做一分析。
(1)从语用的角度出发:长期以来,人们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讲究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与礼仪文化原则。所谓的语言经济原则是指人们交际时总是倾向于选择既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的语符[1];新媒体环境所带来的信息大爆炸现象、与新的社会环境下时间的紧迫性,促使人们在使用与传播信息时要更好地遵从语言的经济原则。其次,称谓语的使用要合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受中华文化影响,称谓语的使用还应该讲究礼仪尊卑的文化原则。
以“习大大”为例,“习大大”与“习主席”这两个称谓语同指一个人,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来看,“习大大”中“大大”的叠音与“习主席”相比较,前者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更符合语言的省力原则与经济性原则;其次,从中华民族的礼仪尊卑文化来看,前者以地方语言文化的特色,体现了年轻人们对习近平主席的尊爱。“习大大”这种亲属称谓的方式也改变了长期以来主席在人们心中权势、地位高高在上的感觉,更能体现一种亲民性,拉近了主席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心理距离。
(2)从词汇学的角度来看:称谓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信息创造活力与词汇创造随意性、语言的开放性、社会性特点的结合,使得更多称谓语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或被改造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简单的构词形式与恰当的修辞形成的对某个人或对某个群体的称谓,是现代社会文化特色与人们的心理变化的一种反映。
以“春哥”为例,“哥”本意是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是对男性的称呼。而李宇春被称为“春哥”,这个称谓语与李宇春个人的平时着装打扮密切相关,她经常以帅气的着装、短发出现在公众场合,给人一种中性的感觉,因此人们用“春哥”来称呼李宇春,是大众对其外表事实的反应;同时“哥”也是对比自己大的男子的称呼,社会上的人都对李宇春称哥,体现了大众对“春哥”的一种崇拜心理。语言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构词规则,造出无限数量的新事物、新意义。“女汉子”是“女”与“汉子”组合而成的新流行称谓语。“汉子”一词出自《北齐书·魏兰根传》,有男人、汉族男子等含义,古时北方民族对汉族男子的称呼。如今“女汉子”用来形容力气大、强壮、独立或行为向男性靠拢的女子。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众多女性的经济地位独立,生活独立能力提升,不再完全依靠男性,“女汉子”也成了众多女生用来表现自己生活能力强、独立的一个称谓,幽默又不失分寸。“宝宝”“女神”“女汉子”“女司机”等类似的称谓语以一种自夸、自损、调侃的方式出现,被广泛使用。这与现代文化特点相吻合。这类新生的流行称谓语也是语言开放性、社会性、词语创造随意性的展示,是人们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充分利用语言与词语的特点,对传统称谓语的重新解码与编码。
2 传播机制
称谓语作为一种语言信息符号,其流行离不开广泛传播,语言的传播离不开传播主体、传播信息(称谓语)和传播媒介。因此笔者将从传播者、传播信息(称谓语)、传播媒介三个层面对流行称谓语的传播机制作一分析。
(1)从传播者的角度出发:传播是个人、群体、组织和国家实现自己目的的重要手段[2]。从传播者的语言传播行为目的来看,称谓语的使用与传播即是传播者言语行为目的实现的一种方式。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三分法阐释了人们在说一句话时实施了以言指事(言事)行为、以言行事(施事)行为和以言成事(成事)行为三个言语行为,说明了语言具有言事功能,即传递信息指称事物;也有行事功能,即通过语言表达说话人的某种意图,比如表达威胁、命令、批评、请求、赞许、警告、邀请等多种言语行为,或者表达说话人的某种心理状态如感激、祝贺、抱歉、讽刺、喜爱与厌恶等;成事功能,即通过对语言形式的适当选择而顺利实现某种交际功能[3]。
孔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4]称谓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开始,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迫使我们选择合适的称谓语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做开端。以“美女”“帅哥”为例,这两个称谓语流行已久,二者所代表的群体范围广泛,适合场合多,因此经久不衰。从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来看,谦虚是我们做人的一种美德,因此很少有人自称“帅哥”或者“美女”,更多的是被称为“美女”“帅哥”。一般当人们出于被服务的状态时,更多带有赞美之意的称谓语就会被使用。比如在商场买东西时,服务员为了达到商品交易目的,会经常称年轻的女性为“美女”,称年轻的男士为“帅哥”,但是这些人的外表特征未必符合正常人眼里“美女”“帅哥”的标准。传播者通过使用合适的称谓语表达对一个人的赞许与喜爱,以留下好的印象,同时其信息的接收者通过对称谓语的解码,发生心理与态度的变化,乃至行为的变化,最终实现交易目的或其他目的。这就体现了合适的称谓语具有言事功能、行事功能、成事功能的结合作用。
流行称谓语的产生是时代潮流发展的反映。从传播者的角度看,为了避免信息鸿沟现象造成的交往终止,人们一般会力所能及的展现自己所知道的时新性较强的信息。使用流行称谓语就是一种表现。就连“屌丝”这样难登大雅之堂的称谓语也曾被《人民日报》使用。
新媒体为大众创造了一个狂欢的舞台,在社会压力与日剧增的当下,在互联网这个匿名的平台,人们以一种狂欢的心态,大肆生产与传播信息。新的流行称谓语大多来源于网络。“屌丝”“宝宝”“女汉子”等调侃性的称谓语,被广泛使用,这是传播者娱乐与狂欢心理的需要与表现。
(2)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流行称谓语具有新文化形态的魅力。流行的事物一般具有新颖性,之前很少接触,或者没有接触过,正式这种新奇性吸引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注意力,并且其所表达的意义与大众的价值观吻合,从而备受关注。流行称谓语属于一种新的语言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与生俱来的魅力受到大家追捧。
以“小鲜肉”为例,用来形容帅气、年轻的男孩或男青年,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称谓语有“帅哥”,“帅哥”流传已久,且包含范围比“小鲜肉”更广,但是“小鲜肉”是正是以一种新称谓方式形成对年轻、帅气、男性群体的称谓,其所代表的群体范围小而具体,以一种新生事物的姿态出现,满足了大众的求新心理,这也是该称谓语被广泛应用与传播的原因之一。
除了时新性以外,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一种事物的流行说明了该事物符合某个阶段某个地区人们的价值观。一个称谓语的流行说明了该称谓语与人们的价值观一致,基本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交际文明原则、社会文化状况。“习大大”与“彭妈妈” 以及“范爷”“春哥”“宝宝”“女司机”“小鲜肉”“女汉子”等众多流行称谓语,正是以其新生物的魅力与符合语言应用原则、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等特点才被眾多个人、媒体等不断传播。
(3)从媒介的角度出发:新的媒体环境为流行称谓语的产生与传播推波助澜。语言的传播需要依靠一定的介质,媒介是语言信息传播的便利载体,当下纸媒、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共同发展大大加快了语言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宽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尤其是在影视媒体与社交媒体火热发展的当下,线上与线下的互动传播增加了信息的流传速度,新媒体的互动性为信息的多维度传播提供了技术条件,信息生产与传播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多是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模式传播,当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模式齐头并进,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以上多重因素的结合为新生称谓语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技术条件与传播环境。
2015年春晚贾玲小品《女神和女汉子》,使得“女神”和“女汉子”这两个称谓语一时间火遍大街小巷。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中心检测显示:2015年春晚多屏收视率达到29.60%,观众数达到6.9亿,全国189个频道对2015年央视春晚进行直播,网络视频直播时常达到1.04亿小时②。这种多平台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下,拥有如此庞大的观众群的春晚是对任何一种信息的大规模广告,更何况是“女神”和“女汉子”这样出现在节目名字里、既能反映时代特色又能给大众带来娱乐的常用称谓语。
3 现象分析
新的媒介环境是流行称谓语产生的催化剂,为流行称谓语的产生增添了活力。新的媒介环境改变了以往语言信息的传播主体与传播介质,加快了信息的流通与更新速度。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诸多流行称谓语对人际关系的塑造具有很大作用。从语言的角度出发,诸多流行称谓语的产生与传播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方便了新生活条件下人们日常交流活动。但是新的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把关人的缺失、互联网平台的匿名性、大众狂欢心理、网民责任意识薄弱、以及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媒体等多种复杂因素的结合,也导致了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混乱现象。小鲜肉、单身狗、叫兽、范爷、春哥等一些流行称谓语的产生与广泛传播也折射出当前环境下称谓语发展与传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当下流行称谓语的所指对象出发,从所指对象的数量来看,有的单指某一个人物,有的指示某一个群体,有的既可以指示一个群体也可以用来指示一个人。从所指对象的性别来看,有的单指男性,有的单指女性,有的既可以指示男性也可以指示女性。根据对当下流行称谓语所指对象分析,笔者发现,其主要存在两个特点:(1)亲属称谓语的范化现象;(2)流行称谓语的性别歧视现象。
所谓的亲属称谓语范化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对亲属称谓语的简单“加工”之后用来称呼非亲属。在新媒体环境下,亲属称谓语范化的现象有目共睹。以“亲属称谓语”和“范化”为关键词,2010年以来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文章多达126篇。以“范爷”为例,“爷”本来是用来称呼跟祖父辈分相同或年纪相仿的男人,而现在,说到“范爷”我们都知道所指代的是范冰冰。与之类似的还有“春哥”等。
流行称谓语的产生与流行是时代变化的反应。在传统的男权社会里,男性拥有更多的权利与技能,当下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所拥有的才华、技能、社会地位赶上甚至超过男性,从而一些新的称谓语产生,体现的是对女性的一种称赞。在蒲轶琼、王运芬的《从话语权看新媒介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中,以“女汉子”“女大学生”“女司机”等以“女”+“××”为例构成的称谓语进行分析,表明了新媒介传播中女性社会称谓语发展变化正是话语权力实现的结果[5]。但是从日常称谓语的使用与媒体相关报道内容中也不难发现,许多女性专属的称谓语带有性别歧视的成分。以“女司机”为例,媒体对男性司机交通事故的报道中从来未出现强调性别的现象,但是在很多媒体平台上诸如《蠢哭!女司机倒车来回几次未果 撞车却一气呵成》《错把油门当刹车 女司机连人带车扎进猪圈》等的报道中,我们不难看出流行称谓所体现出的性别歧视现象。“心机婊”“绿茶婊”更是以讽刺的口吻来表现对某些女性的偏见。
从传播的角度出发,流行称谓语的传播与使用存在不文明称谓语的滥用现象。
秦丽果在《网络低俗称谓语调查研究》中,对用字或含义粗鄙、使用中有失和善及礼貌、引起受者心理变化,产生不快情绪的低俗称谓语做了归纳。对屌丝、叫兽、渣男、渣女、人渣、脑残、圣斗士、娘炮、伪娘等流行称谓语一一列举,并通过调查发现,低俗称谓语的使用语境绝大多数是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6]。在2015年6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中指出,网络低俗语言向传统媒体转移,信息检索发现,中文报刊媒体在标题中使用最多的三个用词是“屌丝”“逗比”和“叫兽”③。这些低俗的称谓语本应该被这样具有权威把关人的主流媒体过滤,但是,我们依然能在权威的媒体平台看到这样难登大雅之堂的低俗称谓语。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存在称谓语的不合理使用与传播情况。
4 结束语
称谓语的不规范使用与传播会造成语言空间的混乱。因此,我们也应该注意称谓语的使用规范问题。但是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此对于语言的规范,不应该用固定的条文去约束和限制其自然發展,应在把握语言生成及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切断不健康用语的生成与传播路径,控制不规范用语的使用场域[7],这需要语言生产与传播过程的双重把关。对于称谓语生产者而言,应该提高责任意识,杜绝不文明用语的生产,合理把握语言开放性、社会性、词语创造随意性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现状,创造符合语言与文化规范的称谓语。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在新媒体的语境下实施语言传播引导策略,消解语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政府、媒体、意见领袖为代表的个体在语言的使用与传播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构建生动活泼、规范有序的话语世界;其次,个人也必须增强责任意识,提高语言素养,新媒体给予我们更多发展、使用与传播语言的机会,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权利,共同创造与传播更多符合语言特点、社会需求、文化发展的流行称谓语,促进语言的规范发展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
注释
①新京报网:http://www.bjnews.com.cn/.
②凤凰网:http://v.ifeng.com/.
③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
参考文献
[1]ZIPFGK.HumanBehaviorandthePrincipleofLeastEffort:AnIntroductiontoHuman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11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高先丽.称谓语“习大大”的语言特征及其语用功能简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6(5).
[4]崔述.清嘉庆二十二年道光二年四年陈履和递刻本.丰镐考信别录卷一[M]//考信录.
[5]蒲轶琼,王运芬.从话语权看新媒介中的女性社会称谓语[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5):55-58.
[6]秦丽果.网络低俗称谓语调查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2.
[7]李凌燕.新媒体语境下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及规范策略[J].学海,2014(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