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头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2)
千年古图蕴藏题库
——阿基米德三角形演绎高考题
●方亚斌
(南头中学 广东深圳 518052)
作者介绍: 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教育科研百佳个人之一,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深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 深圳市首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专家库入库专家,深圳市南山区高三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主持广东省、深圳市教科研课题3个,出版个人论著10余本,在30余家中学数学学科专业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其中1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多次获湖北省、广东省数学竞赛优秀教练员、深圳市高考先进个人称号.曾被聘为《中学数学》、《学科教育》等多家杂志社特约编辑、第2~4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命题委员会委员.
文章以两个定理及推论的形式归纳出有关阿基米德三角形中点、线、面积的8条常用性质,从17个角度归纳出由阿基米德三角形衍生的5种类型的高考试题,探究同宗同源问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规律.
阿基米德三角形;高考题;性质;应用
抛物线的弦与过弦的端点的两条切线所围的三角形,称为阿基米德三角形.
阿基米德三角形的得名,是因为阿基米德本人最早利用逼近的思想证明了如下结论:
图1
为了后文的应用方便,我们先对阿基米德三角形相关性质做些归纳.下面的讨论,我们仅以抛物线x2=2py(其中p>0)为例,抛物线上两个不同的点A,B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以A,B为切点的切线PA,PB相交于点P,我们称弦AB为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底边(如图1所示).
2)底边AB所在的直线方程为
(x1+x2)x-2py-x1x2=0;
证明1)过点A,B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2)直线AB的斜率为
故直线AB的方程为
化简得
(x1+x2)x-2py-x1x2=0.
3)由定理1的1),2)可得点P到直线AB的距离为
可得△PAB的面积
图2 图3
推论11)阿基米德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平行(重合)于抛物线的对称轴.
2)若点P的坐标为(x0,y0),则底边AB的直线方程为x0x-p(y+y0)=0.
证明1)如图2,设点Q为底边AB的中点,由定理1可知,点P与点Q的横坐标相同,故PQ与y轴平行或重合.
2)将定理1结论2)中直线AB方程(x1+x2)x-2py-x1x2=0化为
可得
代入即得直线AB的方程为x0x-p(y+y0)=0.
从而
同理可得
于是
即
S△CAE=λS,
同理可得
所以S△EAB=S△PAB-S△PCD-S△CAE-△DBE=
从而
图4
2)设C是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边PA的中点,过点C作抛物线的切线,切点为E,CE交PB于点D.由定理2,可得|CE|=|ED|,|PD|=|DB|.设Q为AB的中点,则点P,E,Q共线,且|PE|=|QE|.这表明在阿基米德三角形中,与底边平行的中位线是抛物线的一条切线,且切点就是这条切线与底边上中线的交点(如图4).根据此结论,可知
同理可得
对阿基米德三角形△AEC和△BED,分别作与底边平行的中位线,有与上面相同的结果,……类似这样无限操作下去,抛物线和弦AB围成的面积就等于无限多条边的凸多边形的面积,且可无限分割求和[1],即
自公元前3世纪至今,历经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阿基米德三角形尤如一颗闪烁的明珠,以其深刻的背景、丰富的内涵产生出了无穷魅力,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出真理的光辉.这个两千多年的古老图形,如同一个题库,里面蕴藏着各级各类考试命题和高考命题的素材.由阿基米德三角形衍生出的高考题,主要有以下5种类型:
2.1 线段长度问题
因此
视角2现考虑n个过抛物线x2=4y焦点F的阿基米德三角形△PiAiBi(其中i=1,2,…,n),计算这n个三角形的顶点Pi到焦点F的距离之和,根据上面的结论,得
为了方便求和,不妨给定Ai的横坐标为xi=2i(其中i=1,2,…,n),由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得
|FP1|+|FP2|+…+|FPn|=
(2n-1)+(2-21-n)=2n-2-n+1+1.
从视角1和视角2切入,可编拟:
图5
题1如图5,对每个正整数n,An(xn,yn)是抛物线x2=4y上的点,过焦点F的直线FAn交一点Bn(sn,tn).
1)试证:xnsn=-4(其中n≥1);
2)取xn=2n,并记Cn为抛物线上分别以An与Bn为切点的两条切线的交点,试证:
|FC1|+|FC2|+…+|FCn|=2n-2-n+1+1.
(2006年重庆市数学高考文科试题第22题)
视角4若再考虑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底边AB的长,则由定理1的证明过程可知
从视角3和视角4切入,可编拟:
图6
题2如图6,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其中p>0),M为直线y=-2p上任意一点,过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
1)求证:点A,M,B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2008年山东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22题)
2.2 轨迹问题
视角5设阿基米德三角形△PAB底边AB的中点为Q,考查AB的中点Q的坐标与顶点P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2x2-2py,
从视角4和视角5切入,可编拟:
图7
1)求p的值;
2)当P在C2上运动时,求线段AB的中点Q的轨迹方程(当A,B重合于O时,中点为O).
(2013年辽宁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20题)
视角7设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重心为G,考查重心G的坐标(x,y)与点P的坐标之间的关系,易知
于是
x-(4x2-3y)-2=0,
即
图8
显然kFA′·kPA=-1,从而FA⊥PA,由抛物线定义,得|AA′|=|AF|,故AP是线段A′F的中垂线,得
|PA′|=|PF|, ∠PA′A=∠PFA,
同理可证 |PB′|=|PF|, ∠PB′B=∠PFB,
从而
|PA′|=|PB′|=|PF|,
即
∠PA′B′=∠PB′A′,
于是 ∠PA′A= ∠PA′B′+90°=∠PB′A′+90°=
∠PB′B,
即
∠PFA=∠PFB.
从视角7~9切入,可编拟:
题4如图8,设抛物线C:y=x2的焦点为F,动点P在直线l:x-y-2=0上运动,过点P作抛物线C的两条切线PA,PB,且与抛物线C分别相切于点A,B.
1)求△APB的重心G的轨迹方程;
2)证明:∠PFA=∠PFB.
(2005年江西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22题)
2.3 切线问题
视角10[3]考查阿基米德三角形△PAB在底边AB过y轴上定点C(0,y0)的条件下顶点P的轨迹.
设P(x,y),则由定理1知
x1+x2=2x,x1x2=2py,
将C(0,y0)的坐标代入定理1中直线AB的方程可得
(x1+x2)·0-2py0-x1x2=0,
从而
x1x2=-2py0,
即
2py=-2py0,
根据推论1,阿基米德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平行(重合)于抛物线的对称轴,设Q为阿基米德三角形△PAB底边AB的中点,则过点Q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直线l:y=-y0的交点就是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顶点P.
视角11[3]反之,若垂直于x轴的直线与AB和直线l:y=-y0分别交于点Q,M,可证明当MA是抛物线的切线时,点M就是阿基米德三角形△PAB的顶点,点Q也是△PAB底边AB的中点.
再代入切线MA的方程,可得
题5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过y轴正方向上一点C(0,c)任作一直线,与抛物线y=x2相交于点A,B,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分别与线段AB和直线l:y=-c交于点Q,P.
1)若Q为线段AB的中点,求证:PA为此抛物线的切线.
2)试问第1)小题的逆命题是否成立?说明理由.
(2007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题第19题)
图9 图10
视角12[3]如图10,考查两条共顶点的抛物线y2=2px与x2=2py,假定抛物线y2=2px的内接△A1A2A3的边A1A2,A2A3所在的直线分别与抛物线x2=2py相切于点A,B,根据射影几何极点极线相关知识(共线点的极线必共点,共点线的极点必共线),可知A1,A3相应于抛物线x2=2py的两极线(即过点A,B的切点弦)必共点,即△A1A2A3的边A1A3所在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相切于点C.
从视角12切入,可编拟:
题6抛物线y2=2px的内接三角形有两边所在的直线与抛物线x2=2py相切,证明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所在的直线也与x2=2py相切.
(1982年全国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8题)
2.4 最值问题
即
x1x2=-p2,
故PF⊥AB.
视角14设Q为AB的中点,根据推论1知PQ⊥x轴,于是
从视角13和视角14切入,可编拟:
2)设△ABM的面积为S,写出S=f(λ)的表达式,并求S的最小值.
(2006年全国数学高考卷Ⅱ理科试题第21题)
2.5 面积问题
视角15给定抛物线x2=2py上关于y轴对称的点A(-2,1),B(2,1),可求得其方程为x2=4y,且抛物线x2=4y在点A,B处的切线方程分别为y=-x-1,y=x-1,两切线的交点坐标为P(0,-1),由推论2可知:若抛物线弧AB上任一点Q处的切线与PA,PB都相交,交点分别为D,E,则△QAB与△PDE的面积之比是常数2.
从视角15切入,可编拟:
1)求曲线C的方程.
2)动点Q(x0,y0)(其中-2 (2012年江西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第20题) 图11 从视角16和视角17切入,可编拟: 1)用B,C的纵坐标s,t表示直线BC的斜率; 2)若直线AD与BC的交点为E,证明:D是AE的中点; 3)设△ABC的面积为S,若将由过Γ外一点的两条切线及第3条切线(平行于两切线切点的连线)围成的三角形叫做“切线三角形”,如△AMN,再由M,N作“切线三角形”,并依这样的方法不断作切线三角形,……试利用“切线三角形”的面积和计算由抛物线及BC所围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T. (2016年3月上海市八校高三联合测试理科试题第22题) [1] 陶兴模.由抛物线的阿基米德定理引出的几个命题[J].数学通讯,1999(1):28-29. [2] 邵明志,陈克勤.高考试题中的阿基米德三角形[J].数学通报,2008(9):39-41. [3] 方亚斌.源于世界数学名题的高考赏析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收文日期:2017-03-02;修订日期:2017-04-03 2017-03-21; 2017-04-24 2016年广东省深圳市中小学遴选类“好课程”(深教〔2016〕619号)部分内容 方亚斌(1964-),男,湖北黄梅人,湖北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O123.1 :A :1003-6407(2017)0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