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义苗
(浙江省天台育英中学)
打开时下高中学生的作文,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或“微言大义”的大口号,且多属于“复制粘贴”后留下的粗制滥造,间或还能见到一些玄幻、穿越甚至宅斗的影子,俗话说“文如其人”,这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学生的写作方式和对生活世界的一些认识,而这些认识无疑是不完整甚至严重偏离真实世界的!为什么会这样?高考指挥棒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高考作文的固定化导致千人一面的模式化,没有真情实感,盗取别人的想法还是好的,更有甚者,宿构套作的泛滥更使文章东拉西扯不知所云!于是,学生就少了自己对世界的个性认识,多了许多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还有网络这把双刃剑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文学的盛行使每个人都有成为网络写手的机会,穿越流的大行其道,更使人人都觉得自己有不劳而获的机会,只要到了古代,自己就有了金手指,开了外挂,问天下,谁是对手?于是乎,谁还愿意面对眼前真实的世界?更谈不上去认识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解剖社会、陈述自己对世界认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凡是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相对地都是无用的,对于他的行为影响很少,或根本没有影响,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已有的知识。”因而,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总结出对世界的认识,更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从写作教学入手,让学生明确写作目的,端正写作态度,强调写好作文不仅仅是升学的关键,更是我们认识世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该怎么实施呢?
首先,要强调一种真实的积累。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生命,复制粘贴也好,宿构套作也罢,绝对缺少打动人的力量!真情实感来自哪里?来自你对自己生活的观察、认识、记录、积累。对世界的认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来自每个人对生活的点点滴滴和认识总结。而这点点滴滴的认识往往是稍纵即逝,如果不把它变为文字,往往就会很快消失,所以我一接手学生,就要求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写日记、随笔的习惯。平时的积累可以通过日记、博客、朋友圈的形式记录生活、分析生活,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看法。即使粗浅,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加以端正深化。这样不但积累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是一种作文素材的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其次,创新写作训练,反映真实世界,完整对世界的认识。平时学生对世界认识是支离破碎,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写成文章才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
写好文章就必须创新训练,我提倡采用探究性作文新模式,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的探究性作文方式,对世界认识的作用良多,这从探究性作文训练的特点可以看出:(1)主动性。整个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并且以主人的身份决定其过程和方式。这种写作的主动性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世界认识的主动性。(2)探究性。探究,是一种主动的行动和思考。它不仅能使学生发现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学生一种重视实践的精神,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一种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习惯,这样使得学生认识的世界自然更接近于真实。(3)开放性。学生能够而且必须走出课堂,深入地探究写作对象方方面面的特点,全面地搜集材料,从容地思考和写作,并且不断地优化,从而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反映的世界自然更全面、更完整。(4)合作性。在整个探究性写作的过程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分分合合,从不同侧面探究对象、搜集资料,实行资源共享。各自写出作文后,互相评改,不断完善,共同提高。更难得的是,尽可能避免了对世界认知的片面性。(5)指导性。在学生实际训练中离不开我们老师的指点,教师指导评价决定着探究性作文的導向。教师对作文写作技巧的适当指点也有利于学生对世界的认识,例如,高中作文的重中之重的是议论文的写作,议论文讲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对世界的认识绝不是表面化,而要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事物的实质,总结其中内在的规律。而观察追问思考结论就是一个对世界本质的认知的过程。
最后,利用网络,健全评价交流体系,完善对世界的认识。世界是复杂的,人们的认识也是多元的,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容易失之片面甚至偏激,所以必须有个交流评价过程,作文的交流评价恰恰是完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现在社会网络科技的发达,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和平台,我每接手新班级,都是先组织相应的QQ群或者微信群,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后就发表在群里,让每个同学参与讨论评价,自然更有老师的指点引导,那些偏激的、片面的认识就会越来越少。
世界是无尽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好了作文课,让学生写好了文章,认识了真实完整的世界,世界才能被他们把握。
编辑 李琴芳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