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如意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中学)
摘 要:传统经典作品的文字空间总会有一个清晰可辨的意念聚合中心,构成文章的任何基本要件(比如词句、段落)在空间拓展中都要倾向于这个磁性焦点。而节点信息是语义场中情感路径的阶段性突触,其关键词则成了走入文本中心的语言“坐标”。
关键词:语言坐标;节点信息;意念聚合中心
一、文本聚合中心
境界是人事活動必需设限的体状时空范围,活动者据此才能收缩浮游散漫的视线,从而确定聚焦的目标。《荷塘月色》的设限范围可以称之为“意境”,阅读者想要有效地进入朱自清的文字空间,先要树立强烈的文体意识,即写景抒情类体裁内涵的两个焦点信息:景物与情感。本篇标题所示“荷塘月色”是文本的意念聚合中心,写作者以此为触发点,展开了一条语势倾向于“荷塘”与“月色”的抒写路径:
1.首段念及“荷塘”与“月色”。
2.二、三两段趋向“荷塘”与“月色”。
3.四、五、六三段静观“荷塘”与“月色”。
4.结尾忆及时空远端的某种虚性“荷塘月色”。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起始于一个略具画面感的意念,逐渐绽放为一组实虚相生的意象世界,随后抒写路径又回归于起点,一个圆曲封闭的农业化意境就此呈现在阅读者面前。
二、阶段性节点信息
古人论文,有“草蛇灰线”的说法,指那些多次交代的事物,反复使用的词语,可以形成一条若有若无的线索,贯穿于情节之中。其中,“多次交代的事物”在文章句段的不同位置形成“阶段性节点信息”,而“反复使用的词语”就是对应于“节点信息”的“关键词”。
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现世拥堵,自然却是乱中求静的好去处,于是,期待着月下荷塘的另类景致。“另有一番样子”句犹蛇行草上,虽无足迹,却有压痕:似有若无的线索句引出下文一个关键词——荷香月色:同时构成了四、五两段精细描写内容的节点信息。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独处”之妙在“自由”。“自由”的环境可以舒缓抑郁的心志,但“荷香月色”能否将夜游者带入圆满而充实的更高界面呢?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那”是一个兼具悠远情调的指称代词,充溢着对“红尘”的眷恋之意。世俗必有“尘”,“尘”既是自然的“物”,也是人生命历程的些微印迹,所以热烈,故为“红尘”。作者所谓的“有趣”就兼有“热闹”与“风流”之意,如果滤去浮杂之处,浓缩为一种热烈而定向的心理能量,或许还能抵达“自由”的高级界面。
三、光影相间的意象世界
文中有两个关键词可作为对照分析的材料:“荷塘月色”与“荷香月色”。“荷塘”是疏阔的“境”,用做标题,显出留白的好处;“荷香”是具体的“物”,能表达细巧的嗅感内容。唯有“月色”成了两者共同的选择,而不是使用频度更高的“月光”。两词的微妙区别在朱文中有一个着色亮丽的比喻性表达: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或者说,“月色”就是光与影的恰好组合。这是本篇“景物”的基础色调,也必然成了文章“情感”的基础色调: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孤寂灵魂。其游走于两端的显见措辞有满月、淡月,热闹、冷静,群居、独处,酣眠、小睡等等。作者的心思也就在这些小幅度震荡中交织着轻浅的慰藉与淡雅的失落。
四、语义场中的时空状态
现代意识流作品没有一个超稳态的意念聚合中心,只是诸多阶段性意识流内容之间不着痕迹的随意性增生与蔓延:仿佛沿着一个球面朝着周边可以无限地铺展过去,“意”多而“境”少。伍尔夫名作《墙上的斑点》通篇只有一个线索性节点词:墙上的斑点。这个不可多得的“语言坐标”只有在必要的瞬间才悄然伸出触须,把写作者肆意而涣散的高密质意识流体拉回思绪的某种时空端点:壁炉边的冥想者。
《荷塘月色》却要在若干阶段性意识流内容之间设置一个个敞亮的范围,界面清晰稳定,时空感突出。作品起于一处月亮渐升渐高的平民小院落,这里是琐碎的凡俗世界。作者用“忽然想起”一词导出了“墙外”的自然世界:“曲曲折折的荷塘”足以纵展眼力,也许能够提升人性的某种自由程度。但是自然界的“有限”元素和“无欲”表现不能完全疗救作者微创的心理,人性的自由状态并不圆满充实,于是又一次“忽然想起”时间深处的一段动人场景:荷塘之上自由欢放的人事活动。
这种时空转换的模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基本构架,即空灵隽永之作往往在有限的空间描写中,回缩出一段悠远的时间流程。但本文作者并没有融入悠远的“意境”中去,他抽身以出,又回到了逼仄局促的现实空间。
余光中说,朱自清散文章法有条不紊,堪称扎实。或许指向过于明确的那些语言“坐标”正是这种“扎实”的具体表现。
注:本文系“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论文,课题立项号:GS[2016]GHB0290。
编辑 赵飞飞endprint
新课程·教师2017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