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蔚+贾红霞+宋石蕾+王玲
[本文系2015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初中阶段WORLDPIE(世界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JCJYC150501084]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明确提出:“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地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WORLDPIE校本课程立足于国际理解教育,以核心素养为标杆,旨在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问题与对策
一、WORLDPIE校本课程研发背景与依据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本次新课程改的六项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学生需求、生存和发展为基础的。初中阶段,在校学生正处于12至15岁的精力旺盛的青春年华,基于此,我们对所选校本课程实验学校在校学生做出相应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验学校内约60%学生愿意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约80%学生愿意在学习文化课以外,花一定的在校时间学习一项特长。依此,我们制定具有符合我校特色的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WORLDPIE校本课程。
二、若干问题与对策
(一)实验学校的选取
我们课题实验组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名称叫做-WORLDPIE。在课程实施的大环节给了我们最初的三个思路:一,在本地区最具有国际交流环境的名校、国际学校或者外国语类学校中开发和实施。二,在本地区一般类普通学校中去开发和实施。三,在本地区偏僻的教育基础设施差、师资薄弱的学校去开发和实施。在第一类学校中去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阻力最小且最有实施基础的,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不利因素就是我们无法去考量大多数学校和普通初中生的需求,这样对比之下,就尤为显得在第三类学校中去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最有必要的,所以,最终我们选取了本地区一个属于第二类层次的学校进行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就是一种聚合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归入综合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课程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各学科中的有关知识,也就是从国际理解教育课中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各门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的素质和态度。
(二)课程开发人员及研课教师的选择
首先,我们回到最初的教育的概念,并不能孤立的看待教育,不能忽略社会政治经济大环境对其的影响,我们选择了一位政治老师;其次,我们不能忽略语言对于直接沟通的重要性,以及英语学科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我们选择了一位英语老师;最后,在考虑处理尖锐矛盾和敏感问题上,需要学生拥有更健康和开阔的视野和胸襟,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我们选择了一位心理健康老师。
(三)研课过程中的三个典型案列分析及对策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在一节课中,试课教师安排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IPAD上网收集各国的文化标识信息如建筑、美食等,完成海报的制作,我们从发现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当试课老师拿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照片,60%的学生表示不知情。
问题二,学生们使用IPAD自己小组所要介绍国家的相关文化信息时,80%的小组未完成任务。
问题三,学生未按时完成海报的制作。
我们先来分析第一个问题,可能有以下原因造成:首先,实验课程阶段的学生年龄大多为出生于2005年前后,再次,世博会之后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社会、家庭、学校、还是学生群體之间都未对此话题有更多的探讨。
对此问题的解决,我们给予以下几个便于操作的方法:(1)适度的家访,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家和课堂行为的真实情况,给予家长家庭教育适当的指导。(2)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新鲜的了解时下知识的渠道。 (3)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形成跨学科教研的良好氛围。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问题,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学校的局域网络网速过低,造成多数IPAD白屏形同虚设,造成延误小组任务的进度。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校园内无线设备的管理并出台校园无线网络使用条例,规范使用校园网络 (2)学校在课程表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到部分对网络有要求的课程的特殊需求,尽量不要造成在同一时间内安排几个班级同时使用IPAD上课的情况。(3)参与课程开发的老师,应有应对网络无法使用这类突发现象的心理准备和课堂准备。
其次,无法有效在有限时间内搜索到其所需要的信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给出以下几个建议:(1)开设计算机科学这门课程的学校,依托于该课程对于如何进行有效搜索给学生提前的课前指导。 (2)对网络进行甄别和隔离 (3)在学生小组内部进行分工的时候,优先考虑有计算机使用基础的学生在课堂有小组任务时去操作IPAD。
最后,我们分析第三个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因素主要来自于三方面:(1)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2)虽然小组内有明确具体的分工,但是部分小组成员无法坚守自己的岗位职责 (3)小组成员缺乏海报制作的相关知识。针对这三个问题,我们给出的对策:(1)在课程的第一课时专注于小组建设,固定小组成员、明确小组分工和各小组成员的岗位职责、合理分配小组成员。(2)在课堂上正式的小组任务和活动之外,课时适当的留一些课下的小组合作作业,让小组成员在实际的操作上逐步加强的工作协调度和默契程度。(3)针对海报制作可以给予一个课时的时间,讲解海报的制作。
第二,教师及其它因素。(1)教师在发现个别小组进度缓慢时未能给予有效帮助和督促。(2)教师设置任务难度过高而学生所给予的时间有限。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案是:(1)教师应合理设置任务难度和时间,在上课过程中及时了解各个小组的进度并给予帮助和协调,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课程节奏。(2)课前应充分保证IPAD和网络等设备可以正常工作。
【参考文献】
[1]翁文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92-96.
[2]叶澜.教育与人的发展(下)[J].教育概论,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