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策略探究

2017-06-30 13:30沈中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提高

沈中健

【摘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提高学生品德水平与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本文从营造良好氛围、情境再现、贴近生活以及设计好结尾等方面,对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教学策略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36-02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品德与社会教学已经获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效率低下,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本文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和看法。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进师生之间情感

在传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师讲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占據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的教学大都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实施的,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容易引发学生的厌烦情绪,不利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师生情感的增进。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活跃课堂氛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认识到自己的主导作用,放下教师的身份,与学生成为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真正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注重模拟情境再现,激活原有知识体验

教育是要在不断体验和经历中进行,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把具体的行为转化为一种思想、一种理念,最终形成一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这种体验历程才是教育的最佳途径。开启学生新的知识大门的钥匙,恰恰就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体验,因为新知识的构建过程始终是建筑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教师只有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体验,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例如,在教学《生活不能没有他们》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情境,用以激活学生思维和原有知识体验。首先,幻灯片上呈现出以下情景:警察叔叔在公路上指挥交通;老师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的到来;学生在食堂吃着香甜可口的饭菜;辛勤的园丁再给花草浇水;学生放学后乘坐公交车回家。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一天的活动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发现各行各业的人们为我们所付出的汗水。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使他们从根本上了解每一位劳动人民都是伟大的。

三、贴近学生道德生活,提高品德教学效果

发现“最近发展区”,将其转化为现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而在现有发展区停滞不前则会阻碍学生们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品德课的教学活动中要联系现实生活,将教学活动寄托于现有生活中,在不背离的社会道德的基础上,培养完善个人道德品质,进而提升社会道德水平。任何道德水平的完善和提升都必须建立在生活之上,任何脱离生活的道德培养都只是流于形式,使道德教育抽象化,脱离社会道德标准,阻碍品德课的开展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教育要立足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将视野由课堂转向社会生活,创新教育理念,实现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们快乐学习,用愉悦的心情观察社会研究生活,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主动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发展完善自己的人格品性。以生活为基础并不是照搬生活,成为生活的“翻版”,而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中汲取教育材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产生高于生活的教育意义。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认知和情感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认知上获得满足,同时也要收获心灵和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将学习过程看成一个完整生命付出和心理结构的过程,形成完善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树立科学价值观,提高学生认同感,让品德课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扫清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前学会做人,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开始自己人生的求学历程。例如:“学看平面图”一课,在开始讲课前,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我课下事先准备好的市区平面图展现给同学们,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在地图上找出市政府、图书馆、商厦超市、我们的学校、汽车站火车站等标识性建筑,最后再让同学们找到自己家的准确位置,市区是学生们从小生活的家园,同学们再熟悉不过,寻找建筑物的效率自然非常高,同时同学们由于对自己生活的家园的热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最终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巧妙设计课堂结尾,做好下节课的铺垫

如果说课堂导入是连接新旧知识点的桥梁与纽带,那么课堂结尾就是整节课的点睛之处。作为品德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课堂结尾的重要作用,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注意力容易分散,当课程临近尾声时,学生的兴趣几乎难以维持了,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结尾方式,力求做到“课已尽,趣犹存”。可以利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学生感悟、师生讨论等多种方式,来维持学生的积极性,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重点,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效果,为下一节课奠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准备。

总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作为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品德水平与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元碧.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在多媒体的助推下焕发新的魅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1).

[2]张全地.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3(09).

[3]张亚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4]杨凌富.开放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运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06).

[5]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08).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提高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品德课程中历史事件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