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深入,高校学生接触的新事物也愈加丰富。随着文明裹挟而来的,是许多糟粕。对于辛苦培养的高级人才,我们必须为其守护住思想的纯洁性,防止其不受西方腐朽思想的毒害。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但现状令人担忧,教学模式的僵化,教学课时的打压,社会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收效不大。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人”的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为理论基石,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人学观
一、引言
高校教育是社会化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成人教育模式的一种,其所面对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但成人后的学生又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学生不仅仅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他们同时也是其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主张人的发展,认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是统一的,不可分割,不可厚此薄彼。首先,本文阐述了人本主义人学观,并言明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的先进性。其次,略述了新时期高校的教育现状,以及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坚持以科学人学观来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求为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略尽绵薄。
二、区别于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
(一)人本主义人学观概述
人本主义人学观是马克思曾经秉持的观点,马克思这种人学观的形成受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赫斯的经济异化学说的影响。费尔巴哈主张感性的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本质神秘化和虚无化,试图对人的本质作唯物主义的理解。马克思甚至认为,费尔巴哈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1]赫斯的在其《论货币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很多重要思想,比如人的价值在于交换劳动,如果无法交换,则一文不值[2]。同时,赫斯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违反人性的。赫斯的理论为马克思批判私有化提供了指引。总的来说,人本主义的人学观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合法性,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和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为广大人民认清资本主义真面目提供了理论支撑。但在后期,这种理论建构中逐渐暴露了资本主义因素,内部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为马克思所抛弃。马克思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前提下,转而建立了科学人学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是科学的而非人本的
不可否认,人学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学,首先必须回答一个问题:人是什么?人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存在,实践使人由动物转变成为人,借助实践,人的文明产生,实践还使得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由此我们必须明白一个要点,人既不是“个”,也不是“类”,而是“社会”,思考人学,必须以社会这个大的框架为基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学的魅力在于它并不是向数学那样的简单相加,而是具有无限的变化性。马克思抛弃了赫斯的对劳动和私有财产的略显狭隘的论断,并没有囿于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使得对人的理解超出了特定时空的限制,而是被置于长远的历史中,以统一的眼光去把握人的本质。
(三)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的根本追求
马克思主义科学人学观所讲的“人的发展”,并不是局限于某个个体的自我发展,而是着眼于教学双方的协调、全面、同时发展。仅仅只有学生单方面的发展,则又回到人本主义的老路,是错误的。在学生一方面获得理论知识的积淀和思想境界的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得到教学经验的增长和交互技能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同时,这种提升应当是螺旋式的上升,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而非直线式的增长。盲目的冒进是马克思主义所排斥的,只有尊重客观规律,并找到方法利用规律,才能实现长期的、扎实的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重知识傳授而轻思政教育
(一)课程繁重,杂而不精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高校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纷纷增设科目,在有限的三到五年高校学习期内,繁重的课程任务分散了学生的精力,使得许多学生无法将本专业学精学透,囫囵吞枣,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偏重专业课,轻视政治课
虽然目前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老师监管也不到位,使得原本为学生所设计的精品课程,最后流于形式,令人遗憾。高校为了学生更好的就业,勤于灌输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类的课程被认为是没有用处的课程而不被重视。没有经过认真的思想政治学习,很难想象学生会形成正确的三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算工作再怎么体面,也是潜藏在社会中的一粒危险的不安定因素,随时可能爆发。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的犯罪更为可怕,对社会的破坏力也更加巨大。
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发挥高校这块前沿阵地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据教育部统计,我国2001年至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8086万人。8086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的大事,虽然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但这八千多万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则更加严峻。一个学生,或许职业收入上有高有低,但只要能够生存和追逐梦想,奉公守法,就是一个合格的毕业生,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是若其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存在违法的念头并付诸实施,将会使其父母和国家对其进行的教育投资付之东流。
(三)过分强调活跃气氛,忽视了基本理论的教学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如火如荼,大家似乎都将目光聚焦在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花了很多精力去创新教学方式。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虽然已经形成潮流,但并不值得赞同。思想政治本就是严肃的和枯燥的,对基础理论的牢牢把握是这项教学工作的核心,只有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他们才能在后续的学习中理解教学的内容。学生大吐苦水所说的枯燥和无聊,恰恰是教学中并未使学生理解这门学科的精要,从而产生了陌生感。这就好比没有学习过外语的人,听到外语无异于对牛弹琴,现在妄图改变说话的方式,可学生听不懂的话,再怎么改革也无济于事。
四、坚持以科学人学观来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优先性不容置疑。人本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个人的需要凌驾于社会整体的发展之上。事实上,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科学人学观的应有之义。不同于人本主义,科学人学观正确认识到了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同样会促进个体的发展。比如,师资力量的增强和教学设施的更新,都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个体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只强调个体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个体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发展起来的。
(二)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处的实践,一方面是指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实践。首先,课堂教学是实践的表现形式之一,课堂并不只是老师教授理论知识的地方,它同样也是老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换思想,实现教学相长的场所。双方通过讲授和学习的实践,实現对自我的提升,同时也促进对方的发展。这种提升,具体来说,老师可以改进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接受信息;学生能够增进理论知识,形成正确的三观。从长远来看,这种发展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三)把握好学生的精神需求,以换位思考为良法
我们必须承认,思想政治的内容是抽象的、枯燥的,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特别是在世界愈加丰富、选择更加广泛的当下,强制性的教学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有适得其反之嫌。但枯燥并不代表低俗,相反,思想政治是高深的、科学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科学。我们要完善的是教学的方式。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换位思考,投入精力去把握学生的精神需求,选择适合当代高校学生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把握需求不代表投其所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
(四)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树“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听课,老师授课,这种单向的模式不利于知识的有效传播。为此,我们在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本身就是实践的主体,老师是参与其实践的主体之一,二者没有严格的主次之分。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任何外在灌输都无法替代的,只有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意识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意识到学习思想政治不是由外界强加于其身的痛苦,而是自身求索问道的思想利器,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昂,参与实践的动力也会大大提高。
(五)培育以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之所以可以而且必须居于当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地位,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张澍军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主流思想文化或主流意识形态“传导”、“承续”的基本载体和实现形式之一。”[4]据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载体和实现方式。高校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掌握着我国的高端人才领地,如何捍卫好这块阵地不被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所侵蚀,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时刻注意和警惕的头等大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0.
[2]赫斯.论货币的本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6-14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
[4]张澍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定位与运行特征[J].教育研究,2015(04):44.
作者简介:陈泳(1991-),浙江长兴人,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