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小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等课程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可。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其中“以学定教”就是当下教学模式转变中很受瞩目的一种。
什么叫“以学定教”呢?笔者认为,所谓的“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目标、方法和策略。为什么要“以学定教”呢?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学必须符合受教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此,只有立足学情,以学情为起点,教学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实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呢?
一、多方面了解学情,把准教学起点
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怎样才能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学情?这是令许多教师困惑的。笔者认为要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学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导学案中得到反馈
课前下发给学生预习用的导学案,既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學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又可以让我们通过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掌握学情,知道他们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没掌握——掌握了的,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没掌握的,我们就要详讲,重点讲。
2.从引导学生质疑中得知学情
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古人也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疑问是最能帮助我们掌握学情的。当然,要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首先需要教师有着开明的态度,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并且,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一定要及时地处理,而不能搁置一边,还是按自己的教学预设自顾自地讲下去,把学生的质疑当作形式走过场。
3.从学生的课堂动态中掌握学情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前了解学情,更要具备敏锐的课堂捕捉能力,能从学生的目光、面部表情、发言等动态生成方面掌握学情。从而调整自己的预设,随学情的变化而采取相适应的教学行为,因势利导,重新规划教学的起点。
二、建立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把陈旧的、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创新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注意在课前、课堂、课后等各个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多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需求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提倡团结合作、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的课程, 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要多倡导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探究发现的快乐、小组分工合作的力量,而不是感受自己就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填鸭、灌输。
三、设置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
俗话说:“教无定法”,又说:“因材施教”,归根到底,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引领作用,也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上的无为。我们遵从“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以学定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其实就是体现学生主人翁的学习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呵护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所以我们要构建对话、合作、开放的语文课堂,设置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充分又充实,这样才能让“以学定教”落到实处。
如,笔者在教学《望江南》时,设置了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请你任选以下一种方式解读诗词,和你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小组一起有感情地朗诵,注意朗诵的分工。以词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给对方写一份简短的书信,表达别后的境遇和相思之情。如果给这首诗词拍一段MTV,你会如何拍?(可以考虑以下因素:环境渲染、人物出场、背景音乐、镜头选取等)这样有选择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各取所需,人尽其才,活动充分又充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能达成“以学定教”的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教师愿意开动脑筋,不断学习,创新教学理念、想方设法了解学情,构建与学情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地活动在语文学习的天地中,“以学定教”就一定能落到实处,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让学生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南师范大学(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