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中象征艺术手法探析

2017-06-30 19:55曹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

曹卉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部描写阿富汗社会现状的著名代表作,叙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被控制转向新生的成长过程。这部小说主要对现代阿富汗社会让人心酸的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描绘,阿富汗独有的穆斯林文化是这部小说的社会背景,通过对阿富汗斗风筝的描写来充分展现出风筝在阿富汗文化中的独特意义。作者还充分运用象征艺术手法来对阿富汗社会中存在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追风筝的人》的内容进行了大致的概括,并且對作品中蕴含的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进而对《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一词进行作用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象征艺术手法;卡勒德·胡塞尼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6011303

《追风筝的人》是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根据自身对阿富汗社会文化的了解,运用自己丰富的辞藻和沉稳的气质叙写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作者第一部作品,在2003年6月出版后便成为了文坛的黑马,一举成名,广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成就了其一直以来的梦想。《追风筝的人》还获得了法国《ELLE》读者票选的年度最佳小说,卡勒德·胡塞尼也因为这部作品获得了2006年的联合国人道主义奖。作品的时间线横跨了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讲述了好几代人的成长故事,卡勒德·胡塞尼是现在仅有的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作家,向大众真实形象地展现了阿富汗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作品中的意象可以进行隐喻的转换,在文章中不断地重复出现就会形成象征,成为象征体系中的一部分。象征艺术手法属于文学作品写作中常见的手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大自然中蕴含的形象或事物进行作者思想的表达[1]。象征所运用的事物是有形并具体的,但它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是无形并抽象的。本文主要对《追风筝的人》中象征艺术手法进行仔细的探析。

一、《追风筝的人》的内容概括

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的故事背景是阿富汗30年来的苦难经历,动荡不安的社会以及脆弱不安的人类命运,描述了每一个人物在痛苦中的挣扎,最终通过放飞风筝来展现作者自身对和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热爱。《追风筝的人》讲述了主人公阿米尔从小便好学敏感,具有一定的写作天赋,但其父亲却认为他胆小和柔弱,对他十分的不满意。就在二人关系渐渐远离时,风筝比赛却给这一段关系带来了新的希望。仆人哈桑从小便身手敏捷,并且是一名斗风筝的好手,为了能让自己的主人阿米尔获得父亲的喜爱,哈桑助阿米尔赢得了比赛。但就在比赛结束之后,哈桑却遭受到了性侵,而阿米尔对此事却无动于衷,可此后深深的愧疚一直深埋在他的心里。当前苏联入侵阿富汗时,阿米尔随父亲出国逃亡,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但父亲在不久之后去世了,阿米尔得知哈桑竟是自己父亲的私生子,这时哈桑已经去世了。阿米尔随后回到了阿富汗,解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但索拉博因为在长期的虐待中无法彻底敞开自己的心扉,但最后在一次阿米尔和索拉博的放风筝活动中索拉博绽放了笑容。

二、《追风筝的人》中象征艺术的具体分析

1风筝——一个代表命运、希望、救赎和尊严的集合体

《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的开始是风筝,结束也是风筝。风筝在纯洁的白雪和蔚蓝的天空中飘动着,欢快的人群手里拿着暖心的红茶,就这样一场隆重的风筝比赛在阿米尔的家乡正式开始。在小说中,“风筝”二字不断地反复出现,在整个故事中都穿插着,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呢?“风筝”应是一个多重的象征,不仅仅象征着阿米尔和哈桑,其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心中都隐藏着一个风筝,每一个人都是不惜一切地追逐着风筝的人。阿米尔非常喜欢赛风筝和斗风筝,在小的时候,他很渴望能得到父亲对自己的宠爱以及欣赏,可是他自私的行为却给哈桑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以至于令自己一直备受良知的谴责。后来跟父亲去了美国之后,幡然醒悟,鼓足勇气想要找回那已失落的风筝。此时的风筝象征着与哈桑的友谊以及对自我的救赎,找回风筝既是自我救赎也是对祖国的救赎。哈桑为了向阿米尔尽忠尽责,承受着阿塞夫等人的欺辱,想要得到那一只蓝风筝。在哈桑的心中,此时的风筝象征着呵护与忠诚。由此可见,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就像风筝一样,想要飞向更高的天空,但却承受着细线的牵引无法实现自由。哈桑的悲剧命运就如风筝一样,从出生到逝去,一直都是一个悲惨的角色,没有自己主宰的权力。这个风筝在阿米尔妻子的心中象征着心中的理想,虽然曾经走偏过,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正轨。盲目地追求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被原谅后重新回到家庭之中,急欲做一个贤妻良母,延续着阿富汗的血脉。索拉娅和阿米尔的父亲都是追风筝的人,就算前苏联侵入了他们的国家,他们依旧坚持着,直至死亡都没有放弃对那只风筝的追逐,这个风筝在他们心中象征着国家尊严和回归祖国的希望。

2阿富汗——一个充满种族歧视、兵荒马乱、落后贫穷的人间地狱

《追风筝的人》是第一部由阿富汗人写作的英语小说,以阿富汗现代社会为背景,具有深刻和丰富的象征内涵。自从“9·11”事件发生之后,全球的焦点立即对准了阿富汗,这时《追风筝的人》的出现会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陌生的国家。从阿富汗原有的历史能够看出,战争是一直以来都未平息过的,而《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正是以阿富汗穆斯林文化为社会背景,展现了1975年到2001年的丰富而饱满的阿富汗,叙述了阿富汗这近30年来的重大事件,主要包括君主制度的结束、内部战争、苏联入侵以及内部关系紧张等矛盾。在国家民族的灾难之中穿插着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战争的枪响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作品中主人公阿米尔的父亲也因此从赫赫有名、富甲一方的商人变成了市场小贩,加上种族歧视和民族关系紧张的原因,产生了严重的伤害,进而导致人物的命运更为曲折。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父亲的朋友曾这样描述阿富汗:“我们是忧郁的民族,我们总是陷入自恋和悲伤之中。我们在灾难和失败的面前屈服,把这些看作生命的实质,甚至将其视作必须,我们总是会说,生活还是会继续的。”由此可见,小说的基调是深沉和忧郁的,但却又闪现着希望和光亮,这也展现出了阿富汗人民面对战争的真实心理状态。这部小说的背景一直在战争不断的阿富汗移民聚集地与富裕和平的美国加利福尼亚之间相互转换,作者将美国形容成一个自由、和平和美好的国家,而阿富汗则是一个充满种族歧视、兵荒马乱、落后贫穷的人间地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悲哀和愤怒,以及面对民族灾难产生的悲悯情怀[2]。

3哈桑——一个处于种族歧视环境下的善良耿直、勇敢宽容的替罪羊

阿富汗的少数民族还包括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和塔吉克族。而普什图族则是阿富汗拥有最多人口的民族,并且也是阿富汗的统治者。一直到现在,阿富汗的现代社会仍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在《追风筝的人》这部小说中主要提到了普什图族和哈扎拉族两个民族,其中的普什图族被认为是统治阿富汗的高贵民族,而哈扎拉族则被认为是地位卑贱的民族。在作品中,哈桑和其子索拉博是哈扎拉族人,象征着饱受种族歧视的弱势群体,而主人公阿米尔则是普什图族人。哈桑是阿米尔的仆人,同时也是阿米尔的玩伴,心地十分善良,对阿米尔更是不求回报、忠心耿耿。哈桑为了帮助主人公阿米尔获得斗风筝比赛的冠军,忍受着凌辱和欺负,即便这样他也没有责怪阿米尔,而是希望阿米尔能够依旧和他自然相处。作者在作品中关于哈桑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吃老鼠的人”“兔唇”以及“塌鼻梁”等词来进行形容,侧面地展现出在阿米尔和其他人的心中哈桑自始至终就是一个外族人,是一个低等的仆人,接受着歧视和侮辱。而面对这些哈桑选择了容忍,阿米尔则选择了逃避。这样的悲剧结局并不是由于性格的差异所导致的,而是在这些孩子的心中早就形成了固定的社会地位意识,少爷不应为仆人进行冒险,仆人就应为主人尽职尽责。哈桑在成年之后回过阿米尔的家,但却受到严重的歧视。在哈桑和妻子住在阿米尔家时,官员来家里逮捕了哈桑,说哈扎拉族人没有资格居住在豪宅里。由此可以看出,哈桑属于一个民族的少数派,很容易就会被迫害。最后,哈桑为了守护阿米尔少爷的房子而在阿富汗的内战中死去。阿富汗的等级社会制度以及种族歧视造成了哈桑的悲剧结局。故事也许不算长,但却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包括种族歧视、国家的战乱以及人性。哈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在阿富汗社会中承受种族歧视的人群,也展现出充满战争和痛苦的阿富汗社会,进而也体现了作者希望消除种族歧视的内心愿望。

三、《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一词的具体象征手法的作用风筝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赛风筝或斗风筝都是一项常见的活动之一,阿富汗的斗风筝活动已经流传好多年了。在每一个国家之中,斗风筝活动都是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因此在阿富汗的斗风筝活动被禁止时,仍然有人会斗风筝。但由于风筝的制造费用过高,穷人无法支付得起,只能在风筝被割断线时去追赶风筝,进而产生“追风筝的人”这一个形象。风筝象征着如意和吉祥,而“追风筝的人”就代表着追逐幸福和快乐的人。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对幸福充满了向往。所以,“风筝”在作品中不仅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多种情感的象征。

1有助于构建起双重语境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是一位离散作家。文章要求在西方的语境中展现阿富汗的传统文化,进而让其传统的象征在全新的语境中重新呈现出光彩,实现陌生化的效果。正因如此,他的小说作品才能够展现出阿富汗的诗性,接受阿富汗自身及其文化。象征是文学作品创作时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将其划分为私设形象和公式化的固定形象两种,本土作家普遍不会采取固定形象的象征手法。然而卡勒德·胡塞尼在《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中采取了“风筝”这个固定化的词语象征,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呈现出全新的美感和内涵。美国和阿富汗两方构成的双重语境,卡勒德·胡塞尼运用“追风筝的人”这一个意象成功地结合了现代和传统,保证了小说的生动和形象,“追风筝的人”在阿富汗美丽的背景之中生机勃勃地展现着,在世界面前揭开了阿富汗神秘的面纱[3]。

2有助于让大众对边缘作者产生认同感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在后殖民主义的时期,大部分的作家开始根据自己的经历进行创作,这时候的国家概念和民族文化身份也随之产生模糊性,进而涌现出很多的边缘作家和流散文学。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家们积极地探索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就和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一样,许多的文学作者都会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到主人公的故事上。卡勒德·胡塞尼也将自己的流散经历写入到主人公的命运之中,并寻找自己的民族认同感。这些文学作家,流落在异乡,很难对异域的文化产生融入感,由边缘作家转向主流作家也存在着巨大的困难。

3有助于扩展作品的叙述空间维度

作者在這部作品中运用了直叙、插叙和倒叙等手法,建立起一定独立的场景,但在场景之中又没有隐含的结构或因果关系,仅仅是依靠反复的意象重复进行统一和穿插。一部优秀的小说是不可能独立建立一个空间的,它需要通过人类的活动共同展现出来,进而形成一定的场景[4]。除此之外,空间叙事的单位问题也是核心点之一。通过基本单位之间进行相互作用和反射来形成场景,最终展现出小说的效果。由此可知,对于小说整体效果和创作过程来说场景是很重要的因素。场景对小说叙述主要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通过场景之间的相互转换形成小说的结构和因果关系;二是对叙事时间起到干预的作用。表达场景的主要手法是描写,故事的时间或许发展缓慢或许暂时停止,所以读者才不会在阅读时感觉时间的过分流动,而是被故事中的细节深深吸引,进而形成对时间流的无法控制。场景的相互连接构成庞大的叙述单元,进而构成故事结构,所以场景还与小说结构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结束语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创作的《追风筝的人》的时间线横跨了前后近三十年的时间,讲述了好几代人的成长故事,卡勒德·胡塞尼是现在仅有的一位用英语写作的阿富汗作家,向大众真实形象地展现了阿富汗自身独特的文化历史。《追风筝的人》通过不同的风筝描述展现了在不同人物心中不同风筝的象征,也侧面描写出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中的醒悟和对内心的坦诚。多种象征贯穿在全篇文章之中,将作品的主题进一步深化,营造出更加美好的艺术效果,其中阿米尔和哈桑放飞的风筝象征着美好的品格和情感,在蔚蓝的天空中尽情地飞翔,美丽而又壮观,给予我们永不放弃追逐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张国龙,陈晖.成长的背叛、救赎及其他——《追风筝的人》对“成长”的深度书写[J].中国图书评论,2007(5):27—31.

[2]余钢.身份认同感的缺失及其寻找的焦虑——《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的身份认同轨迹[J].电影评介,2009(5):47—48.

[3]黄莹.《追风筝的人》中的意象呼应及其文化隐喻[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0—74.

[4]陈红莉.解析《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体对人性成长的隐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7):61—62.

A Probe into the Symbolic Artistic Techniques in The Kite Runner

CAO Hui

(Guangdong Engineering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The Kite Runner is the famous masterpiece of Calle de Hosseini which depict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fghan society, and describes the growth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st Amir from being controlled to the newborn. This novel is a profound description of the bitter present situation of modern Afghan society. The unique Muslim culture of Afghanistan is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is novel, and the unique meaning of kite in Afghan is fully demonstrated by the description of the Afghan kite. The author also makes full use of symbolic art techniques to expose many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Afghan society. This paper makes a general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Kite Runner, analyzes the symbolic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ole of "kite" in The Kite Runner.

Key words:The Kite Runner; symbolism artistic techniques; Calle de Hosseini

(責任编辑:陈树)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7Vol.36 No.6

猜你喜欢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一本畅销书的十年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追风筝的人》汉译本中的应用
评《追风筝的人》中哈桑的悲剧人生
论《追风筝的人》中的友情与救赎
《追风筝的人》中体现出的双重背叛与救赎
命运轮回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