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静
现行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其一,受到其他文体挤压。相比较文言文、小说、散文等文体,现代诗在整个课程安排中所占时间较少。其二,课堂氛围不够活跃。一言堂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失去了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其三,学生信心不高。对现代诗的写作技巧把握不足,对其意境思索不深,出现“字句散漫”“难以读懂”等学习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朗读、鉴赏、审美三个角度,谈谈高中语文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一、现代诗教学之朗读
朗读,是学习现代诗的关键。这里的朗读,并不是盲目性、随意性的读和背,而是融入感情,发散思维,带有节奏的朗读。理学大儒朱熹曾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抑不能久也。三到之作,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对现代诗的朗读,同样需要做到此“三到”。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点:其一,节奏朗读。现代诗虽然不像古体诗那样格式齐整、韵脚一致。然而,收录到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诗篇,无一不是现代杰出诗人的经典之中。通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现代诗虽然长短句不一,但诗人颇费思量,其整篇诗歌的节奏感十分明显。为此,教师要重视带有节奏的朗诵现代诗。所谓“教无常法”,朗读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可大声诵读,也可细声低语;可三五作伴,也可集体朗诵。其二,融入感情。朗读诗歌,必然要带有感情。从“文本诗歌”,进入“作者心中之诗”,进而转为“自己心中之诗”。也只有带有感情的朗读,才能切实融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切实感知到诗歌的美。其三,多次朗读。现代诗虽然突破了字数、韵脚、格式等框架束缚,在表达方式上自由了许多。或可直抒胸臆,或可婉转含蓄。然而,只要是“诗”,必然是语言高度凝练,意蕴极其丰富的艺术形式。为此,要朗读出其中的意境、思想,必然需要多次、反复的朗读。而这也正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现代诗教学之鉴赏
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对现代诗的鉴赏能力?其一,提高重视程度。众所周知,现代诗在语文考试的试卷中占据的分值很低。由于其“位卑职低”,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之下,自然不受重视。为此,改变教学现状,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环节,即是教师摒弃传统思想,强化现代诗教学的主体地位。
其二,改变教学设计。现代诗教学,与其他文学形式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因而在课前的准备阶段、课堂授课阶段、课后复习阶段,教师均需要重新考量。结合现代诗的特有属性,以契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来开展现代诗教学。部分教师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脉相传,生生不息。为此,现代诗的教学方法,可按照古代诗歌的教学模式进行。事实上,这种思路并不正确。自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逐渐为世人所接受,而现代诗也正是此时诞生的。现代诗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而其出现的背景,正是来源于与古典诗歌的决裂姿态。也就是说,两者在思维方式、语言方式、 传情手法等重要层面, 均分属于不同的体系结构。鉴于此,教师不应以古典诗歌的教学模式,生硬地套用于现代诗教学。
其三,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现代诗的鉴赏,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如以我国的印象主义为切入点,以批评法和点评法贯穿于其中。又如,对照式地与西方诗歌参考鉴赏,如西方诗歌中出现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女性话语、后殖民理论等。
三、现代诗教学之审美
审美情趣是高中学生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面对青春洋溢且又不谙世事的高中学生,应重视在现代诗教学过程中,以诗歌为载体,引导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具体教学中如何开展?其一,营造氛围。据研究显示,处于安全、放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人的大脑更加活跃,思维和记忆能力更强,学习效率明显提高。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有趣、简练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形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片、视频、声乐乃至动画相互结合,多维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其二,开放课堂。对诗歌的学习,切记不能过于“求解”。现代诗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其内容丰富、意境超群。任何人读之,其优美的言辞、轻快的节奏、深长的意义,均润物无声地进入内心深处,内心情绪为之起伏。与诗人对话,或者悠然神往,或者冥神思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因而其感悟也不尽相同。语文没有标准答案,诗歌更是如此。倘若非得一一注解诗歌的意义,逐字逐句地对其标注,不仅扼杀了现代诗的美,更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飞驰。学习《再别康桥》时,笔者让学生表达诗中的美,学生有的口述,有的续写,有的画画……课堂的开放,让学生更能靠近诗的本质与美的所在。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新城校区(27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