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7.06.015
收稿日期:20170118
作者简介:关满春(1988—),女,陕西安康人,助教,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摘要:目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果欠佳。大学语文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中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都要求教学方法的改变。教师示范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讲课,教师点评并深入讲解的方法,对提升学生兴趣、能力和教学效果有较大帮助。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必要性;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6004103
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开设,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其间从事大学语文研究的学者和教师在理论构建、教学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一些院校在理论创新、教材编写、教学理念和手段革新、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目前大量研究成果侧重于整体教学现状的把握,或倾向于理论研究,对具体教学活动的指導价值不足。一流大学开发的精品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观摩学习的机会,但其授课方案和教学方法未必适用于学生基础薄弱的高校,也有一些论文涉及对教学方法的探讨,却局限于理想化的设想而可操作性不强。本文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及改进策略做一些探讨,希望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所帮助。
一、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现状
从近几年的教研论文,一些网络教学视频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兼用问答、讨论、探究等方法。王步高老师在爱课程网的资源共享课中有大学语文视频课42节,是他在清华大学的授课录像,从中可以看出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文学史的框架下讲解历代名篇佳作,融入了大量的文学知识和古代文献材料,如讲授《诗经》时,详细讲解了其篇目、内容、表现手法等,对《伯兮》和《黍离》的分析却相对简略,对《黍离》众说纷纭的主题只是选取其中一种直接传授给学生,并延伸讲解了“黍离之悲”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四分之一的课文在配套的《教师手册》中收入了教学设计和方案,对于讲授内容和角度,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成果,都作了明确的提示和具体的建议,对教学方法及其具体运用却少有涉及。这些讲授方案的基本思路是:导入课文、提出问题、分析课文、拓展讲授。在文本分析之前提出的问题都颇有难度和深度,相当于课文的要点聚焦,是给教师深入分析文本提供思路。这些教学设计所关注的是如何实现教师对知识的单向传授,学生的任务、活动被排除在预设之外。可以看出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讲解文本,教学方法也是以讲授为主。南开大学还开发了与该课程相关的网站、与教材配套的辅教光盘,其中有南开大学教师授课的视频片段,基本是教师一人讲解,很少有提问、讨论和师生互动。
二、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讲授法是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述、讲解、讲演等形式,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较多的知识信息。这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过多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和学习的被动。从教学环境看,讲授法更适合于规模较大的班级。从教师素质看,讲授法适合于那些知识丰富、充满自信,思路清晰又能驾驭语言技巧的教师。从讲授对象看,刚开始大学学习的低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讲授法[1]129—130。很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偏少,教学内容较多且全校统一规定,教学资源有限而采取合班上课,讲授法便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任务的完成。王步高、陈洪等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教师,以其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运用讲授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能达到这样教学水平的语文教师不多,具备清华、南开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求知欲望的学生数量也很有限,讲授法的过多使用导致课堂的单调乏味和学生的厌恶反感。结合讲授法的特点和要求,从教师素质和学生状况看,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和师资队伍现状的矛盾迫使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大学语文涉及的知识面广,古今中外的经典美文、文学和文体知识、应用文写作等都包括其中,要求达到传授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多元目标。徐中玉先生说:“开这门课,一定要找系里知识最广博的老师来教授。”[2]然而,大学语文教师的现状是年轻教师较多,职称和学历较低,教学经验不足,过多采用讲授法又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就会使学生失望。但是年轻教师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他们年富力强,思维活跃,教学处于不断探索和尝试中,不需要艰难的职业角色转型,容易接受新理念和新方法。他们大多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媒体兴起的时期成长和接受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强,便于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上与学生年龄差距小,教育背景接近,更能理解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给学生带来亲切感和亲和力,师生互动容易展开。
第二,中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和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要求教学方法的改变。首先,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加大了改革力度,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苏教版、粤教版、鄂教版、鲁教版等多种版本。既有正式的必修教材,又配备了涵盖中外传记、古今诗歌散文、影视名作等各类文章的自读课本。课文数量、深度较之前大为增加,教学内容与八九十年代的大学语文教材大量重复。虽然在教育部2004年召开的高校中文学科研讨会的推动下,出现了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的热潮,但是徐中玉、王步高、陈洪、温儒敏等人所编写的影响较大的教材,选文依然和中学语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重复篇目又以学生惧怕和厌倦的古文和古典诗词为主。由于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淡化语言知识和文意疏通而深化内容、创新讲授角度超出了很多学生的接受能力,沿袭讲解字词、翻译、思想内涵、表现手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又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而将学生自学基础知识与教师深入分析文本相结合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其次,大学语文的开课对象是入校不久的新生,他们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任务中解脱出来,拥有大量的自由时间,对问题的思考更独立、成熟、开放,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智能手机为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这些都有利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的展开。但是,很多学生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方式,急需读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很多学生意识到当前本科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将目标聚焦于毕业后寻觅一份赖以生存的职业,希望通过开设的课程提升能力,为求职和就业做准备。笔者曾让学生写下对课程的期望和建议,很多学生希望多一些讨论、互动环节,提供更多提高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设置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认为求职信、简历、会议记录等应用文更实用;希望列举和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通过自主学习扩充知识量。可见,学生不满足于在教师的讲授中比中学多学几篇课文,而对获取学习方法、提升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展现自我有较高的期待。
三、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中学语文和国外大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给我们某些启示。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在教学时都采用讨论法,教师事先指定一定数量的原著书目供学生阅读,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心得准备报告,等下一次上课时向教师和同学们汇报,并进行讨论。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看他所写的课堂作业和参与课堂讨论积极程度而定,那些不开口说话的学生,很难得到好的分数,也影响他后期的专业课程的选择和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学习。”[3]44这种方法在大学语文课中也是可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是大一学生,但是他们经过中小学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学能力,又有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教师可以在每种类型的课文中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篇目进行示范讲授,向学生展示各种文体的学习重点,以及讲课时在内容组织、语言表达、课件制作、与台下学生的互动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指定学生自主学习的篇目,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知识和课文的讲解,教师予以评价和补充,或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进一步启发思考或组织讨论。具体措施和步骤如下:
第一,课前准备。教师在开学前对将要学习的篇目有总体的把握。根据课文的难度、篇幅决定示范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篇目,列出学习每篇文章的参考资料,给每个学生分配任务。制作教学设计模板,要求学生课前准备时填写。开学第一次课介绍学习内容和方式,课程要求和考核方式,以及自主学习、讲课对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建立课程讨论群组,发布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模板、学生讲课的篇目和顺序、参考文献等。然后,教师示范讲解课文,总结各类文章的学习要点。讲课学生根据任务安排,在上课一周前把填写的教案,讲稿、课件上传到讨论群组。教师在深度备课的同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下载查看学生的教案和讲稿,对不当之处提出修改意见。第二,课堂教学。首先由学生讲解,结束后要求两三名听讲的学生做出知识点的补充、纠错或对讲课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态、语言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应该尽量鼓励学生,制造轻松、融洽的氛围,评价要客观具体,避免泛化,以便于学生改进。最后,教师对学生讲解不清或者理解不够深入的问题再重点讲授,也可以从学生的讲解中引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总结。第三,课后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同学和教师补充、交流的结果完善教学材料,重新上传到讨论组,实现资源共享。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
笔者组织学生讲解的《史记·李将军列传》《兰亭集序》《李凭箜篌引》等课文,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史记·李将军列传》为例,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不仅梳理了语言知识、故事情节,还深入分析了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第一个学生讲解了上郡遭遇战和表现李广治军特点的片段。从李广射杀射雕者、射杀白马将、夜幕突围等情节分析了他箭术高超、勇猛善战的品质,在与程不识的对比中,表现了李广治军简易的特点。学生以肯定的态度分析了人物的正面形象。
第二名学生梳理了雁门出击战的情节,认为表现了李广的机智勇敢、武艺高强,但也难以掩盖他被俘虏的事实。讲到斩霸陵尉事件,引出了“死灰复燃”的典故,将韩安国与李广作对比,引导大家理解李廣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在此处学生通过回顾中学所学的《滕王阁序》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提出“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补充了课文没有选取的关于李广的史实,如李广诱降八百多造反的羌人却又用欺诈手段全部杀害;与张骞出击右北平,伤亡惨重,没有战功;跟随卫青出击匈奴,无功而返,由于木讷少言,爱兵如子,宁死不受辱,导致自杀的悲剧结局;景帝时出击吴楚军,立下战功,却接受了别有用心的梁王授予的将军印,失去了封侯的机会……就这些材料分析了人物的性格弱点,对提出的问题做了较圆满的解答。其他学生反映讲课内容丰富,不局限于教材,非常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笔者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李广的性格缺陷,在课文节选部分是否也有类似的信息?学生很快发现,在第一个学生讲解的段落里,就可以看出他自负其能,喜好冒险,不守军纪。在与程不识的比较中,就领军作战而言,程不识纪律严明的做法是正确的,而李广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此时,学生在头脑中构筑的李广形象更加丰满、真实,但是也颠覆了一些学生之前对李广正面形象的认识,人物的才能被其缺点所掩盖。
接下来一名学生讲到了描写李广生活的细节,如射箭入石、射虎、以射为戏,战斗中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等。结尾处是司马迁对李广的高度评价,有的学生由于上一轮讨论中形成的偏见,认为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有刻意拔高之嫌。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李广是否具有值得肯定的才能和品质?学生找出文中人物的最大特点是精于射箭、武艺高强,这确实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而廉洁爱士、待兵宽缓也是极为可贵的品质。由此得出结论:司马迁在彰显李广名将风范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性格中的致命弱点。作者用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笔法,还原了一位真实的悲剧英雄形象。此时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入、全面,而这都是在他们自己查找资料、阅读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和讨论得出的结果,很多学生表示这才是大学课堂应有的状态。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和讲解课文的方法,目的在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增强自学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课堂,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扭转讲授、提问、讨论等教学方法中学生不思考、不发言或者参加讨论而质量不高的局面。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人数过多的班级,以自然班较为适宜。在师范生中更受欢迎,可以培养他们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技能,而在艺术、体育类基础较差的学生中不容易实现。同一个班级学生的语文基础和讲课水平参差不齐,讲得不好的学生会影响教学质量。难度较大、生僻、资料不易查找的课文不适合交给学生。教师课前要耗费较多时间深入备课和引导学生学习,对学生可以完成和需要教师补充讲解的部分要有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
[2]曾军.大学语文,从“新”理解[N].社会科学报,20040108(5).
[3]赴美国、加拿大通识教育考察团.美国、加拿大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Study on the Necessity and Strategies of Reforming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s
GUAN Manch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 725000, China)
Abstract:Teachers demonstration is the main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Chinese, but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quirements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ers and teachers current status, the change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and students expectation of college Chinese dem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s demonstrati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lecturegiving, teachers comments and indepth explanation can greatly heighten students interest, ability and the effect of teaching.
Key words: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reform; necessity; improvement strategy
(責任编辑:侯秀梅)2017年6月第36卷第6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Jun.2017Vol.36 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