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李 茜 刘 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通过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工程技术、法律法规、工程经济和项目管理四大知识平台构成,其中技术平台占学时比重最大,它包括工程结构、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共3个方面的知识,法律法规平台占学时比例最小,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的两个平台差距最大,技术平台课时占总课时的71.48%,法律平台比重7.13%,相差10倍。[1]
四大平台知识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专业技术课程主要偏重房屋建筑领域的课程,同时,涉及国际工程管理的内容仅限于国际工程管理概论单独的课程介绍。虽然东南大学、重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设置了国际工程管理培养方向,但是也仅限于双语培养或联合毕业设计[2][3],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四大平台”培养模式。
传统的“四大平台”课程设置会出现“各据一方、各自为政”的现象,课程内容零散、重复、联系不强、融合度不高,学生无法应用,也无法产生集聚效应。[4]因此,需要设置一种可以贯穿课程内容,让学生“渐进式—一体化”的学习模式。本文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流程,开发以全寿命周期为主线,以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国际化工程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为专业培养方向,以双语化教学为依托,引入国际工程相关的课程,形成全新的阶段性课程设计,如图1所示。
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框架一般为“通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一维线性设置,[5]为了能更好的与国际工程接轨,供给出企业需求的人才,现提出以“知识维和能力维的二维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型,以达到培养出“拥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国际规则、标准、规范,适应国际化环境,具备国际化竞争力”的人才的目标。
图2 二维矩阵式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型
这种二维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型,是利用矩阵式组织结构的特点,具有:
① 机动、灵活。知识维的知识可随实践维的工作内容随时进入和调用。
② 任务清楚,目的明确。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知识的侧重点,根据实践维开展有目的的工程任务工作,完成工作的同时,也深入领会知识的重难点。
③ 它还加强了不同知识之间的配合和交流。克服了1维直线式课程设置互相脱节,后面课程无法结合前面课程内容的现象。
④ 当实践维与知识维发生矛盾时,以实践维为主,故实践维用实线表示,知识维用虚线表示。随着工程技术、施工工艺和国际法律法规等的变化,会出现知识维和实践维冲突的偶然事件,这个时候应当以实践情况为准,调整知识结构,合理准确的解决问题。
国际形势与国内人才培养的差距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本文提出的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全寿命周期的课程设置下,进行多学科、多任务的交叉人才培养,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研”等多种方式,培养出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符合国内企业急需的国际化工程人才。虽然我国国内企业的国际项目营业额逐年攀升,但是,营业领域仍集中在房屋建筑这种低技术的传统行业,对于国际企业占据的电力、石油化工/工业等行业仍然处于劣势低位。工程地点仍集中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并未真正进入欧美占据的国际化主战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因此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首要任务,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应引入国际相关的课程,如《国际工程索赔》、《国际工程项目管理》、《FIDIC合同条款》等,并实现与RICS、CIOB、PMBOK等国际工程行业协会的紧密对接,实现职业能力的递增式培养。同时,工程管理是复合型综合人才,学校可以发挥其自身长板,培养出具有一专多能的人才,如交通类的院校可以培养基础交通方向的国际化管理人才,财经类的院校可以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如审计师、经济师等。综合性的院校可以培养具有综合管理素质的人才。独立性的院校可以培养以实践能力为主的人才,如专业的BIM建模师等。国际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是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新问题和新热点,在未来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处于不断摸索和创新中,本文的研究成果尚有不成熟之处,望今后深入研究,不断完善。
[1]晏永刚,唐小鸿,姚秋霞.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整合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6年01期
[2]竞峰,李启明,邓小鹏,林艺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国际工程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01期
[3]叶晓甦,曹宇薇,吴书霞,邹开.基于《华盛顿协议》的土建类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研究——以重庆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6年 03期
[4]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5]王艳萍,邹坦.工程造价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年 0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