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拓
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历次对教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改革, 都包含了对科学素养的追求。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但我国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揭示这些问题, 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 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自然博物馆是在采集、收藏、研究有关自然科学的标本和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将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给观众。向观众展示出我国富饶的自然资源,揭示出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我国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保护自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承担者,特别是青少年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文化殿堂[1]。日本及欧盟许多国家都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把博物馆开辟为第二课堂。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博物馆与义务教育的紧密结合,对于普及科学认识、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自然博物馆的作用及特点
标本资源丰富。自然博物馆以收集、保藏动物、植物、古生物化石等为职能,是一个区域甚至囊括世界的物种集合体。是学习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生物物种分类的极佳对象。
研究资料具体详实。每一件标本都有采集地、采集人、采集时间、制作人、标本量度等基本资料,这些资料是真实反映该物种当时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特别是某些已经灭绝物种的珍贵资料,在自然博物馆里不但可以看到标本,更能查阅详细的数据资料。
数字化标本数量庞大。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革新,自然博物馆在标本采集上也有了质的改变。从原始的采集生物体,正逐步向采集生物体照片、影像等资料过度。一方面提高了对物种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更加生动直观的反应了生物体存在的状态。
潜在科研价值极高。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博物馆的动植物标本,即是陈列的主要构成元素,同时也是现代宏观生物学、遗传学的有利研究对象。
接待观众群体中,青少年游客为主要参观对象。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中小学课堂上开设如自然、生物、地理等课程,增添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爱好。自然博物馆庞当的收藏、陈列,是中小学生课堂外对物种直观认识的强有力补充。以东北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为例,2011年至2013年,累计接待126家中小学团体参观,总人数为134874人次。
二、中小学自然学科教学现状
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每一个人提出的新要求。我国历次对教育发展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教育改革, 都包含了对科学素养的追求。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确提出培养科学素养。但我国在学生科學素养培养的教育实践上, 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揭示这些问题, 探讨其原因,提出改善科学素养培养的建议, 应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紧迫问题。[2]我国中小学自然类学科教学现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课堂讲授为主,实验为辅。目前中小学自然学科的讲授,多数以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结合实验完成。此种模式,在长期的教学中,容易形成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等,忽略了对学生的发展方向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科学思维模式的建立和巩固过程。
2、过于关注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忽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模式和能力的培养。现行义务教育,不仅要求学校完成对学生知识的讲授,还要求教育工作者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而现行教育中,多数由于考试模式的存在,使得学校、学生、社会往往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3、轻视的思维模式、科学的素养观建立。对于问题的认知、解决,往往更加关注于如何解决问题,得到相应的分数,形成纵向单一的思维模式。而忽略了在解题过程中,是靠什么样的思维来考虑,在解决过程中,发现其他问题的横向联想思维。良好的科学家,不仅仅是能解决单一问题,而且能从单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联想和发掘出更多相关联的一系列问题,这种钻研过程,就是科学素养观的建立和发展。
三、建立“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往往相对滞后。这一问题,是全球范围性的。但欧美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建立和培养。有了一个良好的科学思维模式,和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就能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在投入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机械的去单一解答问题。
自然博物馆作为公众单位,服务是博物馆的第一要务。不仅包括对游客的参观游览过程中的服务,更应该包括对特殊游客群体的知识性教育。目前中小学自然、地理、生物等学习的教育,主要是课堂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由于学校的场地、资源等条件限制等因素,相对缺少必要的实践过程。而自然博物馆作为一种公众资源,是对该类课程的良好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探讨讲课堂转移到博物馆内讲授、可以请博物馆的相关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课外教师,形成“自然博物馆—学校”模式,来共同完成对相关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让自然资源、知识、能力完成优化整合,使学生即完成了学习任务,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感性和理性认知的结合,形成了科学思维模式、科学素养观的形成和巩固。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 新形势下博物馆工作实践与思考 [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0:62
[2]唐荣德.我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中的问题探析.教育探索 [J].2006年第7期(总第181期)p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