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伟伟
罗丹说:“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在音乐表现中实现情感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孩子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也要高度重视孩子健康情感的培养,让孩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情感得到释放并引起共鸣,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也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一、序曲:构建有效情境,调动审美情感
美国小提琴演奏家来克教授说:“把真正的感情溶化在每一个音符之中!真正的音乐是有感情的音乐!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感情。”因此,音乐教学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独有的审美教育方式,主要体现为:从感性角度出发,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然而,“情感”仅仅是先导,如果课堂教学中没有适合孩子学习的良好教学方法,不能有效营造教学情境,孩子的情感就难以调动,更不用说激发持久的学习“热情”了。例如在学唱《龙的传人》这首歌曲时,我根据以往的经验,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让学生深刻领悟龙在中华民族中的权威和象征,激发学生在演唱时那种激动骄傲的情绪,在唱到“多少年炮声任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要满怀悲愤的心情,无奈又失落的惆怅,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虽然备课时我准备得较充分,但我发现孩子在演唱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来在另一班上课时,我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情境,我搜集了大量龙的图腾,配以“龙鼓”的音乐,从画面、音响上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指导学生如何用饱满的气息演唱歌曲,有了气息的支持,才能以气带声,以声带情,把情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可见,用视听手段来创设有效情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音乐场景,让他们身临其境,这样孩子的审美兴趣、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产生共鸣,孩子的审美心理活动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二、起调:促进意境解构,激发情感共鸣
清人王夫之说:“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因此,教师引导孩子再现作品的意境,帮助体验诗、曲、声、境的美妙绝伦的意境,有利于点燃孩子的情感火花,有效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到音乐的美感。例如想让孩子能更好唱出曲子的情感,可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孩子先欣赏歌曲的创作背景,思考作者为何要写这首歌曲,这首歌曲的意义是什么,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孩子对此有了了解后,再次学唱歌曲时就会带动自己的情感,仿佛置身于歌曲的意境中。歌曲的情感就被孩子表达出来,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心理情感的共鸣,在音乐中得到了歌曲情绪的进发。
三、高潮:发挥主体作用,培养积极情感
1.让“乐于参与”在生本理念的照耀下成为主旋律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孩子听,孩子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孩子的审美积极性。由于孩子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就不可能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应有的情感体会,渐渐地,他们就会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使本来生动活泼、情感充沛的音乐课变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尽力实施以“孩子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例如教学《快乐的音乐会》时,我紧紧围绕“音乐会”这个主题,从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说说你喜欢的乐器,模仿乐器的声音来引导孩子探索和体验乐队中的声音,并模仿演奏的姿势,在探索活动中快乐地解决了歌曲的重难点。再通过举办音乐会的形式,让孩子们切身体会当演奏家的神气,鼓励孩子为歌曲配上新的歌词,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选择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愉快融入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在学会歌曲后,让孩子补充欣赏两首音乐作品《青蛙音乐会》和《白鸟朝凤》。通过视、听、说、唱结合的教学活动,开拓了孩子的音乐视野,使他们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以“人人参与”为主线,满足了现代孩子的审美需求,培养了“乐于参与”的情感态度。
2.让“自主探索”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成为协奏曲
如何更好地激发孩子探索、发现和学习的积极性呢?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孩子,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不要有什么顾虑。孩子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归宿,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咨询的作用。放手让孩子在疑中学、动中学、趣中学、乐中学、学中乐。例如表演歌曲《小鸡的一家》时,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后,讨论如何更加生动有趣地演绎小鸡的一家。请学生自由组合扮演小鸡的一家,要求角色分明,表情到位。学生开始踊跃组合,有的组合成一家三口:大公鸡、老母鸡、花小鸡;有的组合是一只大公鸡,一只老母鸡,一群花小鸡。演出结束后,评选出了最神气的大公鸡、最“有爱”的老母鸡和最可爱的花小鸡,再让他们组成一家进行表演。借助这个富有游戏性的表演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艺术,在找伙伴的过程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在相互评价中树立审美意识,并且获得了相互关怀、尊重、友善、分享等人文情怀。
3.让“不和谐音”在智慧的呵护中成为跳动的装饰音
犯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避免的,何况是低年级孩子,可能行为举止不能时刻要求自己,比如开心时前仰后翻,造成前后桌的冲突,比如激动时大声喊唱,再比如在表演时胡闹等等。对于孩子的种种错误,我们千万不可轻易以自己的年龄、经验、智慧优势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巨大压力,而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让孩子获得心理的安全感,同时也让我们自己心平气和,拥有一个宁靜安详的教学心情。例如教学《两只小象》时,大伙正唱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冷不丁冒出个“不和谐音”来:“老师,为什么不是两只小猪啊?我喜欢唱两只小猪!”这不和谐之音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是问题孩子的张权同学发出的,小家伙经常发出这样的“不和谐音”,并以此为乐。我想,他既然说喜欢小猪,说明他在想象着音乐情景,所以,我以表扬的口吻说:“刚才张权发挥了他的想象力,他感受到音乐好像是两只小猪在一起玩,要不我们就把歌词改一改,来唱两只小猪吧!”这下同学们可来劲了,张权就更来了神气,这是他唱得最认真的一次了。
四、尾声:激励创造活动,升华音乐情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我们应该努力实施快乐音乐教学,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例如组织二年级孩子进行节奏练习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课堂里学“理发师”。我摆出了事先准备的剪刀、吹风机、喷雾、围裙等道具,我当理发师,请一个学生来当顾客,有模有样地开始理发,孩子们模仿着我的动作,边念边做:
请坐好,我先帮您来梳梳头吧!
阵阵“嚓嚓”声伴随着不同的节奏此起彼伏,教室犹如大型理发店,热闹非凡,其乐融融。“小理发师”忙得不亦乐乎,还时不时地擦擦额头上的“汗”,抖抖发酸的手臂,真是有趣极了。这样的学习带有趣味性,使孩子在审美的活动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这一过程使孩子在巩固性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情感上也得到成功的满足。至此,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体验也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孩子在基本知识的内化以后,通过自己的参与,充分得到成功的喜悦与心理的满足,从而为继续学习形成新的动力。
总之,小学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伟大的音乐家、艺术家,而是培养人。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活动,使孩子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丰富孩子的艺术情感体验,让幼小的心灵在跳动的音符中自由翱翔,积极主动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并创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