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功能及其系统优化研究

2017-06-29 22:40袁明旭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系统优化

袁明旭

摘 要:在政治文化研究强势复兴中,学者们倡导包容性而非排斥性的多元主义政治文化研究。政治文化是政治行动者及其政治活动的灵魂和软件,它与政治机构等“硬件”共同构成了政治体系。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是通过各个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即结构而产生的。从政治文化的主体视角可把政治文化结构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结构的政治文化功能不同。在当前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大多是抽象笼统地谈论政治文化的影响,没有探讨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功能。

关键词:政治文化;主体结构;结构功能;政治社会化;系统优化

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在特定时期所流行的一套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政治文化总是与特定主体直接关联。不同层次的政治主体构成国家的政治体系结构,不同政治主体具有不完全一致的政治文化,形成特定结构的政治文化,发挥着不同的政治功能。合理的政治文化结构对政治生活产生正向的积极效应,而不良的政治文化结构则对政治生活产生着消极阻碍作用。政治文化在观念的潜意识层面上影响着主体的政治行为,了解不同层次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结构及其效应,对政治文化的优化提供针对性的方法,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基础性意义。正如政治文化研究的创始人阿尔蒙德所指出的:“研究任何一种具体的政治体系都应该简明扼要地勾画出一幅其政治文化最基本的轮廓的图画,同时也应该相应地勾画出一幅其结构和功能的图画。” [1 ]

一、政治文化主体层次结构分析的意蕴

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文化强势复兴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着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两种研究范式。实证主义范式把政治文化作为一个外在于研究主体与其分离并被研究主体进行客观系统地观察、测量和研究的事实。其代表人物阿尔蒙德与维巴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个体政治态度、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的整体分布状况,通过把个体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汇总就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而解释主义则认为,政治文化不是一种游离于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在很大程度上,政治文化是特定主体的一种人为之物,政治主体就是活动于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这两种研究范式的争论,其实就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差异,是政治文化分析中的层次之争。“明辨层次的区分对于任何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如果研究者们在研究中不能保证分析层次的一致性,通常会造成两种类型的研究错误。” [2 ]实证主义和解釋主义研究方法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性,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其局限性。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来看,政治文化是个体层次上的政治文化之和,是个体的政治态度、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等的汇总相加之后的整体之和。阿尔蒙德和维巴在政治文化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一套概念体系和测量体系来收集个体层次上的人们的行为倾向来推论一个社会的整体的政治文化状况。这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内在的悖论:即实证主义是一种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从个体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得出一个社会整体的政治文化状况,这是用个体层次的资料来解释和分析宏观层次的问题,即用低层次的资料来解释高层次的现象,这是一种化约主义错误。

当前的政治文化研究成果中,有的抽象模糊政治文化的主体,有的把政治文化主体整体性地视为某个社会、民族、国家,有的则视作某个群体。对政治文化的主体缺乏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认识。

政治文化结构就是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模式。政治文化构成要素具有复杂多样性,由其相互之间作用而形成的关系模式即结构也具有复杂性。从内容要素来看,政治文化的要素结构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等。从发展时态来看,政治文化的时态结构包括传统政治文化、现代政治文化、后现代政治文化。从性质属性来看,政治文化包括地域性政治文化、臣民性政治文化(依附性政治文化)、参与性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等。王沪宁从历时性结构和共时性结构两个维度分析了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把历时性结构又分为古典结构、近代结构、最近结构;把共时性结构分为因素结构、群体结构、功能结构、地域结构。历时性结构,就是从政治文化的历史发展演变的阶段对政治文化进行分析。共时性结构就是从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所属主体、功能效应和区域特点来分析政治文化。从政治文化的结构分析说明中国政治文化从“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向“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的转变发展[3 ]。有的学者从构成要素上把政治文化分为宏观的意识形态、中观的政治思想和微观的政治心理。有的学者把政治文化分为主流政治文化和亚政治文化,认为各种亚政治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就形成了政治文化的内部结构。政治体系内部的亚政治文化可分为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和被统治者的政治文化,即精英政治文化和大众政治文化。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政治文化结构进行了研究,为我们全面理解政治文化及其结构提供了有益借鉴,但还缺乏从主体层次的视角来探讨政治文化结构的研究成果。任何政治文化都是特定主体的政治文化,不同主体的政治文化在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效应。从主体视角研究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为我们深入准确地理解政治文化及其政治活动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作为政治文化概念首创者的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公民文化》中认为,“当我们说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我们所指的是:作为被内化于该系统居民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系统” [4 ]。在此,阿尔蒙德把政治文化的主体定位于政治系统中的居民,即一国中的所有公民。在之后出版的《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中,认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维度,“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 [1 ]。把政治文化的主体定位于一个国家的国民——整体上的民族。阿尔蒙德所提出的政治文化概念由于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而得到了世界政治学界的普遍认同,受此影响,许多学者主要抽象含混地研究某个国家、民族、群体的政治文化,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政治文化进行研究,没有把一个国家、民族的政治文化看作是由各种主体政治文化相互作用而整合形成的系统,政治文化的主体被隐退到内容的幕后,或者被当作不言而喻的东西而被搁置一旁。这样,政治文化的多元主体就被模糊为一个抽象的主体——民族。在这样的政治文化研究中,虽然人们都认同政治文化对政治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但对其作用机制却不甚明了,尤其没有认识到不同的主体的政治文化所起的作用的差异性。“一国的政治文化并不是统一和单一的。人们经常可以发现主流政治文化和亚文化、精英与大众之间态度的差异。” [5 ]

政治文化具有属人性,不能离开人而孤立存在,任何政治文化都属于特定的政治主体。有的学者只把政治文化主体看作民族或国家,认为政治文化的基本单位是国家或民族,没有认识到国家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人所构成的,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人和各种各样的组织构成的。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由某个外在的神秘力量同时赋予所有国民的,而是由其公民和组织在社会政治生活实践中,在政治社会化和传统政治文化熏陶下长期积淀所形成的。“政治文化既可以从整体角度去看,也可以从个体角度去看。从整体角度去看,政治文化是一个社会长期政治历史经验积淀的结果;从个体角度来看,则是一个个人的或长或短的既有政治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 [6 ]政治文化的主体既有自然人的个体公民,也有群体和组织化的法人、国家机关等。这种认识其实在派伊和维巴主编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一书中就已经指出来了,派伊在导言中提出,政治文化包括社会的各种传统、公共机构的精神、公民的感情和集体理性、领导人的风格和行为规范。只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文化的主体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微观个体、中观组织和宏观国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政治文化主体结构就是由不同的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和格局。由政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层次性所决定,政治文化主体也具有多样性,既有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公民,有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各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也有以松散的群体形式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与此相对应,存在着公民的政治文化、组织的政治文化以及群体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主体结构就是由这些不同类型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相互影响而构成的较为稳定的关系模式。由政治主体的层次性所决定,处于不同层次的政治主体掌握着不同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具有影响范围和作用深度的差异性。为此,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层次性,主要有微观层次的公民政治文化、中观层次的组织文化和群体文化、宏观层次的国家的政治文化。不同层次的政治文化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活动。

探讨政治文化主体结构可以深化政治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活发生作用的机制。当前,已有学者从中观视角对政治文化进行了研究,如对公务员群体、少数民族群体的政治文化研究,或从整体上探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但在对政治文化功能上没有对应不同主体进行分析,只是模糊地指出政治文化的一般功能。从总体上看,学界尚未从主体的视角对政治文化结构及其功能进行系统化研究,没有研究不同层次的政治主体所构成的整体的政治文化结构状态,没有探讨不同政治主体所发挥的不同功能。

政治文化结构效应是不同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一定结构所产生出来的功能作用。在政治文化构成要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合理优化政治文化要素配置结构能够带来政治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体制结构升级转型和政治文明发展。研究政治文化结构对政治发展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目标就是研究政治文化的适配性问题,即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如何使政治文化的发展更好地同政治发展的需求相匹配,以充分发挥政治文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这就需要对不同层次政治主体的政治文化进行针对性的差异化调适。

任何社会和政治体系都分层的,这决定着政治文化结构也具有层次性。“政治主体虽然是多元的,但相互之间并不是一种平行或并列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政治权力的层次性决定了各政治主体在互动中组成一种层次结构。” [7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不同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不同民族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群构成的一个多元体,这个多元体中的每一元都有着自己的特殊利益和倾向,因此,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也必然是由多元的文化圈构成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标志着政治态度在全体居民中不同集团之间的多元分布。这种多元分布是任何一个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的必然结构,也就是政治文化中的‘亚文化(或‘次级文化)现象。” [8 ]对组织文化研究最有影响力之一的埃德加·沙因在《组织文化与领导力》中,把组织文化分为宏观文化、亚文化和微观文化三个层面。本文从政治主体及其不同的影响力视角,把政治文化结构分为宏观政治文化、中观政治文化和微观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分析不同层次主体政治文化的不同功能,研究政治文化主体结构及其功能的具体运行机制。

二、政治文化结构的层次分析

政治文化结构是政治文化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模式,是一个多层次、多变量、多因素、多主体的系统。本文从主体视角对政治文化结构及其功能进行探讨。政治文化主体就是政治文化的承载者,是政治活动的各种主体。政治主体具有多元性、多层次性。在国家政治体系中,根据制度安排、权力配置、利益关系、功能职责,多元主体在互动中型构成特定的关系网络,形成了一定的政治主体结构。政治文化本身就是特定人员、群体、阶层的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存在发展依存于具体的政治主体,并通过主体发挥作用。因此,这种政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即政治文化的主体结构。研究政治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不能仅关注其内容要素,还需关注不同主體政治文化的特点和相互作用。一般来看,政治主体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政治主体,如国家、政府、民族、社会、跨国组织等,中观层面的组织政治主体,如政党、社团、利益集团、企业、家庭等,个体层面的微观政治主体,如公民等。由此,我们把政治文化分为宏观政治文化、中观政治文化和微观政治文化三个层次结构,构建起层次分析的理论框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对政治文化及其结构功能效应进行系统研究。

1. 微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分析

微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就是个体层面的政治文化,即公民个体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总和。个体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离开个体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微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就是公民个体对政治的认知、态度、信仰和价值取向等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相互关系模式。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社会中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也没有政治文化完全一致的公民,每个公民个体的政治文化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人性和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国家实行全面统一的政治社会化,加之社会中公民工作生活的社会宏观环境的相似性,公民个体的政治文化又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其政治文化要素和结构具有相似性的一面。一个国家社会的政治文化不是由每个公民个体的政治文化机械叠加堆砌而成,而是由公民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逐渐积淀形成的。阿尔蒙德强调了对微观层次个人政治文化研究的必要性,认为“个人的政治取向必须与其他种类的心理取向各自单独加以分析,以便我们检验关于政治态度和其他态度之间关系的假设” [4 ]。并且对个人政治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我们可以把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个人对任何政治对象的倾向都可根据这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 [1 ]。

每个社会和组织都是由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人所构成的,一个社会、组织的总体的政治文化就是大多数人大致相同的政治心理倾向,是大多数人对政治体系认知、情感、评价的最大公约数。“政治文化既是全社会历史经验的产物,也是每个人社会化的个人经验的产物。” [9 ]个体政治文化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个人生活、教育、工作、地位、身份等因素与政治互动以及政治生活经验积淀的结果。一个社会、国家、组织的政治文化总是具体表现为特定的个体的政治文化,总是弥漫分布在每一个特定的具体的人身上。“当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取向时,它实际上就是个体意义上的政治文化。” [6 ]微观层面的个体政治文化是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政治文化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离开个体的政治文化,组织的政治文化、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分析

群体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人作为生命的个体首先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人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又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和普遍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 ],这说明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依附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人的群体性,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种社会关系就如同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把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各种社会群体。群体就是具有共同观念、情感、价值取向的有一定互动行为的个人集合体。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即组织;非正式群体,即初级群体;准群体,即没有组织结构的,仅有某种松散联系的人群。国家和社会中存在着大量规模不等的多层面群体,他们是政治活动中较为活跃的主体,是政治活动的具体实践者,是政治文化的群体性主体,他们构成了政治文化结构的中观层面。

根据群体的不同类型,可以把中观层面的政治文化分为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初级群体政治文化以及准群体的政治文化。在此,我们所指的中观层面正式组织政治文化是指除了国家、国际层面之外的中小型组织的政治文化。根据组织的社会职能,可分为政治性组织、军事性组织、经济性组织、文化性组织、社会性组织和生态性组织。政治文化以不同的组织实体作为载体,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较为明显不同的政治文化,如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是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性组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它也形成对政治的认知、态度、情感、评价、价值取向,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每个组织都有自身的组织文化,政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组成成分之一,它是组织所拥有的、通过一定政治实践经历经验所积淀凝结在组织成员身上的对政治的认知、评价、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的总和。组织政治文化不是组织成员政治文化的简单加总,而是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组合模式。相同类型的组织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同质性,不同性质的组织政治文化则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同时,组织内部存在着不同的层级,不同层次组织成员有着不尽相同的政治文化,如领导层政治文化、管理层政治文化和普通职工的政治文化。作为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虽然内部由于不同层次成员的不同具有差异性,但由于组织自身所具有的协调化、一体化功能,组织成员须遵循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拥有共同的组织目标,使其政治文化在对外展现时表现出较强的组织性和同质性。“初级群体在党派意识方面是倾向协调的;家庭、朋友团体、工会团体总是由政治观点相同的人们组成。而且,如果在该团体中有某些异质性的政治观点,那么该团体将迫使其态度发生变化,达到协调。” [4 ]

初级群体和准群体统称为非正式群体,这类群体没有组织实体作为载体,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但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偏好、背景经历、经验感受、教育知识、利益诉求、情绪情感等而形成的松散的无正式联系和关系的人群聚合体。非正式群体既包括联系较为紧密的小群体,也包括联系疏松甚至没有直接联系的大群体,还包括根据人们的地位、职业、身份、收入、知识、价值取向等而划分的群体,如精英群体、大众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公务员群体、企业家群体、农民群体、工人群体等,也包括由于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偶然临时聚集起来表达特定情绪情感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不同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态性,其政治亚文化也具有较大的模糊性、混合性、动态性和差异性。

3. 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分析

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是指作为一个國家或社会的整体性的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所拥有的凝聚在其成员身上的政治认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素的总和。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不等于个体政治文化的总和,也不等于群体政治文化的叠加,是个体政治文化、群体政治文化内部和相互之间持续性的相互作用而融合积淀综合形成的,其形成机制相对于个体政治文化结构和群体政治文化结构而言更加复杂。这种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是从总体上显示出来的与其他国家社会具有较为明显差异性、独特性的政治文化。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中,对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5国居民的政治文化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发现,这些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意大利的是一种离异的政治文化,墨西哥的是一种离异与渴望型的政治文化,德国的则是一种政治超然的属于臣民取向而非参与者取向的政治文化,英国的是一种恭顺型公民文化,而美国的则是一种参与型的公民文化。

宏观层面的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具有显而易见的异质性,如欧洲大陆各个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是一种碎片化的异质性政治文化。但也有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文化具有相似性。在阿尔蒙德看来,英国、美国的文化特征是均质的、世俗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同质性的“系统性混合”的政治文化;世界上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具有强制形成的同质性政治文化;前工业化政治体系的政治文化也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的差异性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历史发展、地理环境、政治制度、社会发展程度等有着直接关联性。

在一个国家社会内部,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的组织载体是作为国家代表的国家政府机关,即国家首脑和国家行政、立法、司法等机关,这些国家组织的政治文化构成了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机构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具有物质精神形态的客观存在物,是由具体的公务人员组成和运作的庞大组织机器。这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样具有对政治体系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价值取向,其政治文化制约着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模式,影响着公共政策和战略发展趋势。在宏观层次,由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全局性和统一性决定,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整体性,对国家政治生活和全体国民具有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机关所拥有的公共权力在来源上和所有权上具有公共性,在本质上具有公共性,而在权力的行使上具有个体性,即权力最终只能由具体的个人来行使。“国家只是一个抽象概念。实际上,国家的行为都要由代表大多数人的一小部分人来实施,他们被称作代理人、代表、官员,或干脆以政府笼统称之。国家的特点就是将暴力的使用权委托给那些被公众认为为他们的利益办事的人们。” [11 ]由此属性决定,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主体实际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权力高度集中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往往是一个人,他既是拥有最高权力的国家机构的人格化代表,同时也是掌握行使最高权力的个体,其政治文化决定着国家政治发展状况和走向,对国民政治生活发挥着全面深远影响。在民主法治国家,国家最高权力分属于立法、行政、司法等多个机构所有,权力受到有效监督制衡,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统治者虽然掌握和行使着巨大权力,但这些权力都受到法律的有效监控,其政治文化虽然具有普遍化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则远不及集权化国家的统治者。

三、政治文化结构的功能效应分析

一个事物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是由构成事物的要素之间以各种方式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合力。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就是结构,结构规约着事物发挥作用的方式和作用大小。在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中,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政治文化要素既构成了政治文化的结构,又以这种层次性结构产生着相应的功能。政治文化影响着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政治生活方式,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发展和公民的政治行为,其作用在于赋予政治系统以价值取向,获取和维持政治合法性,规范个人政治行为,使政治系统保持一致。这些功能在不同的政治文化层次中具有不同的表现。

1. 微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功能

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作为微观层次个体公民政治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对自身政治行为的影响。个体政治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导、规范、影响个体的政治行为。普通公民的政治文化对其外在的政治行为产生潜在心理上的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的政治行为模式,是公民政治行动的心理基础,赋予政治行为一定的意义,驱动公民为一定的政治理想和目标行动。阿尔蒙德和维巴把公民的政治文化分为地域型政治文化、臣民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三种不同的类型,公民正是由其不同类型的政治文化而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具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往往具有较为强烈的参政议政的愿望、能力和诉求,具有民主、平等、自由、自主、权利等观念。具有臣民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往往视政治为极少数人的事情,即国家大事是由“肉食者谋之”,不关平民百姓的事情,这样的公民不愿参与政治,对政治体系的输入功能体系取向频率较低,畏惧官员,逃避政治,顺服权力,政治效能感低。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公民缺乏明确的政治认知、评价、情感和价值取向,不关心生活区域外的事情,较为迷信,行为保守僵化。政治文化对个人的政治行为具有指导、规范和控制的作用。

第二,对周围他人的影响。普通公民的政治文化会对与自己生活、工作有密切联系的身边的人产生影响。这种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家庭宗族关系、伙伴朋友关系、同学同乡关系、同事业缘关系等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的形式实现的,具有随意性、偶然性、潜在性、直接性、弥散性、有限性等特点。在家庭宗族中,家庭成员、宗族成员在较为密切的交往中,彼此的政治文化会发生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尤其是家庭中的父母、家族中的族长的政治文化对家庭成员和家族成员产生着较大作用。在其他关系中,人们之间处于一种较为密切和平等的直接面对面的生活、工作、学习交往关系,彼此之间政治文化的相互影响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带有随意性、偶然性。在这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具有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公民对其他具有臣民型、地域型政治文化的公民的政治文化影响较大,或者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较高身份和地位的公民对其他人的政治文化具有较大影响。

微观层面个体原子式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范围有限,看似微不足道,但从长远来看,公民之间持续性的长期相互影响,通过人际网络的不断扩展而积淀、传承、交流、互动形成大致相同的政治文化,从而形成一定群体、区域、民族、社会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文化,构成一个社会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态、政治氛围。这种政治文化如同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生态中的空气、水和土壤一样,在潜移默化中对公民、群体、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发挥着基础性的渗透、涟漪扩散式的功能,影响着公民、统治者、组织和国家的政治行为模式,对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及其政治行为的态势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形塑作用。“因为政治系统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所以,个人或社会团体之中的特殊的心理趋向对政治系统及其输出的功能可以认为是很重要的。” [4 ]

2. 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

中观层次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就是群体性政治文化的功能,即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政治文化的作用。组织的政治文化对其行为和成员的影响作用方式不同于个体政治文化,它是以组织的方式和名义持续进行的,是一种整体性力量。组织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组织的性质和规模。不同性质的组织其政治文化具有差异性,其功能的发挥及其大小也受其制约。一般来说,政治性组织的政治文化功能要比非政治性组织的强大许多,如政党组织,其政治文化直接影响着政党及其党员的行为。一个政党组织的政治文化如何,其政策纲领和政治行为模式就有所不同。非政治组织的政治文化功能相对弱一些,如经济类组织的政治文化其功能往往附属于或服从于组织的经济利益宗旨,其对组织成員的影响也较弱一些。与此同时,组织的规模大小也常常影响着组织政治文化作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越大,其政治文化的影响力越大,反之亦然。二是组织的领导者。组织的领导者是组织的代表者和指挥者,对内掌握着组织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既是组织政治文化的培育者、传播者、引领者、主导者,也是组织政治文化发挥功能的代表者、作用者、聚焦者。在人治社会中,许多组织中的领导者的政治文化几乎等同于组织的政治文化。组织的政策由领导者制定,其政治文化直接决定着政策的走向和价值目标。不同组织的政治文化有所差异,相同组织其领导者不同,政治文化也会不同,功能也有差异。三是组织自身的政治文化状况,即组织政治文化的性质类型决定着其作用的发挥方式和影响力的大小。组织政治文化的不同性质与类型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力是有差异的。一般来说,如果组织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则其对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常常较大,如果是地域型的臣民政治文化,则其影响力较低。如果是公民型政治文化,则会促进组织不断改革完善,形成积极进取、宽容开放、团结和睦的健康的组织文化。正式组织政治文化功能的发挥具有持续性、专业性、结构性、封闭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中观层次政治文化结构的另一部分是非正式组织即群体的政治文化。群体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的在意识和行动上相互发生联系或影响的为某个目标而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群体具有松散性、封闭性和临时性,没有明确的结构性和组织性。从动态上来看,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的政治文化既具有较大的同质性,又具有复杂的多变性。群体在满足个体多方面心理需要的同时,也对个体的情感情绪、意识观念和行为活动具有增效或减效、强化或弱化作用。群体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融入群体之后,其心理和行为模式会发生极大的变化,群体中的个体不同于孤立的个人。“一个心理群体拥有以下一些惊人的特点:不管构成这个群体的人是谁,也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智力是否相同,只要他们成为了一个群体,这个现实会促使他们产生一种集体心理,这就让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会发生改变,与他们是个体时会不一样。如果没有形成这个群体,有些思想和感情就不会出现在某个人个体身上,也不会有相应的举动。” [12 ]个体加入群体之后,无论是普通的民众还是政治精英,其政治认知、情感、态度、评价、价值取向等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在群体中,政治精英的政治认知能力水平会大大降低,因为主导群体行为的是政治情感和无意识,群体没有理性的思维逻辑,其理性政治认知能力降低,群体成员之间的政治情感和行为相互传染,非常容易接受一些暗示,个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行为具有明显的从众性和匿名性,其责任感消减,群体的情绪多变,波动大,并且具有夸张性和单一性,极易走向极端化,群体行为往往融极端、偏执、专横、保守、破坏、冲动于一体,许多无意识的动机几乎完全支配着群体,暗示对行动起着决定作用,不能对政治问题作出正确判断,群体拥有着强大敏感而活跃的形象化的想象力。由于群体的这种特殊性,其政治文化的功能具有两面性,或者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或者产生难以遏制的破坏力。一般来说,群体中的精英的政治文化对其他人具有较大影响,主导和引领着普通群体的政治文化。在临时聚集的群体中,往往缺乏理性的政治认知,起主要作用的是非理性的政治情感、评价,这些因素通过群体氛围渲染具有极大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对人们的政治情绪和行为起着催化和煽动作用。

3. 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的结构功能

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结构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整体性的政治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全社会、整个公共管理者群体以及作为代表国家的最高领导者的政治文化。宏观层次政治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整体上的政治文化,是国家公共管理者的共同的政治文化,是在形式上代表国家、社会的组织和人员的政治文化。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管理体制,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结构包括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国家公务员的政治文化、代表国家掌握国家权力的领导人的政治文化、作为全社会整体的政治文化。在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中,其宏观层次政治文化结构不包括公务员、执政党这两个方面的政治文化,因为他们都只是社会和国家的一部分,并不代表整体上的国家。这种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的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相对于公民个体以及组织的政治文化来说,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和抽象性。

宏观层面政治文化结构一方面直接影响代表国家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的公务人员、领导者的政治行为,另一方面通过他们所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表现主流的政治文化,以此影响全国的所有公民和组织,这种影响具有系统性、全面性、深远性、根本性和普遍性,是一种具有较大权威性的强影响。

作为国家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全体人民在共同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意识形态的教育熏陶下,在长期的共同政治生活实践活动中共同的政治经历经验的集体记忆、集体意识的积淀,是公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达成的基本相同和较为稳定的政治态度、评价、情感、认知和价值等方面的共识,即阿尔蒙德所说的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流行的政治价值观。这种主流的为全社会大多数公民所共同具有的政治文化构成了国家政治活动的基本框架,这种政治文化对公民的影响是权威性的,覆盖全社会所有的公民,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塑造着与之相适应的公民的政治人格、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观。

公务人员是国家政治活动的直接主体,代表国家行使公共权力,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其工作环境、内容、任务、性质和程序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在同质化的政治制度和规范下开展工作,其政治文化有很大共性,是主流的政治文化。公务人员的政治文化在直接影响自身政治行为的同时,还通过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通过法律法规,通过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国家的核心政治价值观,影响全社会的政治文化。公务人员的政治文化对国家社会的政治生活产生广泛直接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发挥依凭国家政权组织的力量和名义,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影响上的深远性和权威性,表现出国家社会的政治走向。这些公务人员是国家的政治精英,“由于这些精英在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方面是决定性的,因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严重地影响政治系统的运行” [4 ]。

代表国家掌握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是最深刻最普遍的。在一个国家中,掌握行使最高权力的是极少数人,甚至只是某个政治领袖。这种政治领袖个人不同于普通公民个体,他代表国家,代表全社会,掌握和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以国家名义开展政治活动,以国家代表身份发布重大命令。“政治行政领导通常执行重要的体系功能。” [1 ]代表和掌控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主要领导人,其角色身份的这种双重性决定着其政治文化影响的极端重要性和深远性,一方面他们代表国家,行使最高权力,其角色定位是国家机关;另一方面,他们又是独立个体,是具有情感、意识和行动能力的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这种角色的特殊性使其政治文化不仅规约着其政治行为,更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全体国民产生整体性的重大影响,主导着国家政治发展方向和前途。领导者的政治文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的政治文化从根本上主导着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和特点,决定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政治命运和政治文化。在国家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决定着国家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如美国国父华盛顿,其政治文化直接制约着其政治行为,也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其影响下,美国建国时,实行了民主宪政的总统制,制定了三权分立的制度,为美国政治发展奠定了民主法治的正确方向。而中国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复辟帝制,与其自身痴迷皇权的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影响有着直接关联性。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对国家的政治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深远影响。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的影响力不再像传统君主专制社会那么巨大和深远,但仍是不可低估的。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虽然在形式上是个体,但由于他是国家机构的最高掌权者,是国家整体的代表,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与化身,其政治文化具有系统性、全局性、深远性、根本性、普遍性的宏大影响。

四、政治文化结构的系统性优化

政治文化结构的系统优化就是为了适应时代和政治体系发展变化的要求,为充分发挥政治文化不同层次结构的有效性和适应性,对不同层次结构政治文化进行改良优化,增强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的匹配性和互促性,不断地推动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结构的系统优化应该改良微观政治文化结构,改善中观政治文化结构,提升宏观政治文化结构,通过优化各个层面的政治文化而形成合力,保持各个层次政治文化结构的协调,促进三个层次政治文化结构之间的平衡,构建民主科学的现代政治文化体系。

1. 改良微观政治文化结构,培养公民型的政治文化

正如农民为使庄稼长得好以获得好收成而不断改良土壤一样,为了促进国家的政治发展,就必须持续性地改良社会的微观政治文化结构,即进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使社会中大多数公民个体的政治文化都得到改善优化,唯有“地灵”才能“人杰”。微观政治文化结构改良是一个长期持续的系统工程。在改良微观政治文化结构时,必须首先明确政治文化结构改良的对象和要素,即必须明确什么是良好的政治文化,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追求人本、民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正、自主、仁愛、宽容、权利、责任的公民型政治文化无疑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文化。同时,对传统落后的政治文化进行改造,通过网络、微信、微博等平台,进行公开、自由、平等的辩论,用质疑、讨论、说理等方式使人们领会理解落后的政治文化之所以落后的原因,知晓其表现和危害,理解现代政治文化的先进性、合理性、优越性,实现传统落后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换。

2. 改造中观政治文化结构,培养参与型政治文化

中观层面政治文化结构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群体政治文化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改造中观层面政治文化结构,要加快政治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加强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公正,为组织的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各种组织应把现代化的政治文化融入到塑造培育组织文化之中。组织的政治社会化方式具有系统性、计划性、目的性、高效性、持续性,能够有效推进政治社会化进程,使组织成员掌握理性的科学政治认知,培养对国家、组织强烈的忠诚感和认同感,培育正确的政治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政治文化结构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的科学化人本化管理,培养开放、宽容、民主、平等、法治的建设性沟通氛围,把培育现代政治文化融汇到组织的日常管理中。尤其是组织领导者要强化自身的民主、法治、公正理念,重视现代化的政治文化建设,民主决策,公正用人,率先垂范,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这样可以自下而上地影响宏观层次的政治文化。

在中观层次的政治文化结构优化中,要重点发挥家庭、各级各类学校和新闻媒体的关键性作用。通过家庭家风的熏陶、学校学风文化的教育、大众传播媒体的宣传,使先进的政治文化得以开花结果,使落后的政治文化逐渐消解。通过组织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功能,传播现代化的政治文化,把培育优化现代化政治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新闻媒体组织用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发挥传播主流政治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建设主流政治文化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培养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需要的政治文化。

3. 优化宏观政治文化结构,培养公务员服务型政治文化,生发政治家创新型政治文化

宏观层面的政治文化结构在国家政治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代表国家行使最高权力的政治领袖的政治文化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政治命运前途,也关系到国家国民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生活,这种宏观性意蕴,使其政治文化须具有代表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性,具有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民本性和公共性,具有代表人類社会进步的正确方向的先进性。在当前中国权力关系中,还存在着权力崇拜、权谋观念、家族管理和人治化的政治文化,缺乏以民为本的现代公共服务精神,为此,应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府和政党,通过持续性的制度化方式系统全面地对公务员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教化,改造其落后僵化的政治文化,学习现代政治科学知识,树立民主法治理念,培养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坚定崇高的政治信念,强化以民为本的政治责任,培养公务员群体责任型、服务型的政治文化。同时,应该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强化政治家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激发和提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改革创新的意识和意志,生发出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政治家情怀的政治文化。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0,30,30,307.

[2]迈克尔·布林特.政治文化的谱系[M](代序言).卢春龙,袁倩,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9.

[3]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55-64.

[4]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伯.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6,37,539,36,33.

[5]迈克尔·G·罗金斯.政治学与生活[M].林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2.

[6]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7,97.

[7]吴大英,杨海蛟.政治主体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2.

[8]闵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2.

[9]杰克·普拉诺.政治学分析辞典[M].胡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11.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11]莱斯利·里普森.政治学的重大问题(第10版)[M].刘晓,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55.

[1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严雪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6.

Research on the Subject Structure Function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YUAN Mingxu

Abstract:In the revival of political culture research,scholars advocate inclusive and non-rejection of the pluralism. Political culture is the soul and software of political actors and their political activities,and it forms the political system together with the“hardware”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s a subsystem of politics,the func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is produced by various elements and their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subject of the political cultur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analys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hierarchy,from the micro,meso and macro level of the three levels of political cultural structure,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its functions. Most of the current political cultural studies talk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ulture abstractly and generally,and do not discuss their specific 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Key words:political culture;subject structure;structure function;political socialization;system optimization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系统优化
学生服务系统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精益生产的持续改善系统优化研究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