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伯宁
(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中国台北10610)
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考察下的“苦”之义项分析
吕伯宁
(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中国台北10610)
多义词研究是词汇语义学、词典编纂学、二语教学及翻译学等领域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味觉词“苦”字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共时语料库中的1000条“苦”字例句为文本,以Evans(2005)所提多义词义项分析准则为理论框架,经由意义准则、句法准则及概念化准则对“苦”字义项进行分析归纳。经过分析,本文归结了(1)“苦的味道”;(2)“难过的表情”;(3)“痛苦”;(4)“苦于”;(5)“使……痛苦”;(6)“难以忍受的境况”;(7)“辛苦”;(8)“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八个“苦”之义项,并构建出其语义网,为字典编纂、翻译及国际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多义词;义项分析;隐喻;味觉词
多义词(polysemy)是各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指具有一种以上意义的词,在词典中表现为多个义项,且各义项间联系紧密。多义词丰富语言词汇系统,但对于非母语者而言,由于词义多样造成理解困难,是词典编纂、二语教学和翻译学中的重要课题。
汉语中的味觉形容词较其他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多义体系。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味觉词语义可延伸至其他感官(李金兰,2005;Backhouse,1994等)。以“苦”字为例,由其基本味觉感官可延伸至视觉感官,如“苦笑”(吴尧瑜,2013)。或借由“日晒之苦”表达肢体病痛,将其延伸至身体部位(许紫星,2001)。此外,常敬宇(1995:143)指出“苦”的引申义还可见于生活的艰难、劳动的艰辛、难受的表情、顽强的毅力等。在《现代汉语词典》(2014年第6版)中,“苦”字条阐述为七个义项并示例如下:
①【形】像胆汁和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如苦胆;
②【形】难受、痛苦,如苦笑;
③【动】使痛苦、使难受,如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
④苦于,如苦旱;
⑤【副】有耐心地、尽力地,如苦劝;
⑥<方>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如指甲剪得太苦了;
⑦(Kǔ)【名】姓。
上述释义是否均为现代汉语中的常用义?各义项是否符合多义词义项确立之原则?除此之外,对于“苦”的解释有无遗漏?本研究拟以味觉词“苦”字为例,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及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文本,考察“苦”的各义项在语料中的分布状况。此外,还将从认知层面切入,结合义项分析准则及原型义项理论,检验词典归纳有无冗杂或缺漏现象。
(一)多义词义项分析之原则探讨
多义词的出现展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cognitive economy)(林正军、杨忠,2005),其语义延伸及义项划分也一直为研究的焦点(田兵,2003)。李安(2014)则指出词典中具有义项区分线索不足、义项缺失等现象,不利于词义消歧。不同的学者对义项划分之依据有不同探讨。张志毅(2001:16)认为义项具主观性,由词典编者依词典的宗旨或规模决定。此外,对于词典义项划分所提多为定性原则,如概括性原则、区别性原则、稳定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等(黄彬,2004)。
另一方面,自80年代起认知语言学兴起,一部分学者主张从认知的角度解析语义发展,认为在词义的发展变化中,隐喻起关键作用(Lakoff,1987;Sweetser,1990等)。因而,Lakoff(1987)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式”(ICM)研究语义概念,却在某些情况下造成义项冗杂现象(欧德芬,2013)。Evans(2005)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正,在针对英语单词time的义项分析中,提出意义准则、概念阐述准则及句法准则如下:
1)意义准则(themeanningcriterion):各义项应具其独特性意义,可区别于其他义项。
2)概念阐述准则(the concept elaboration criterion):义项可与其他词语搭配,形成词汇化现象。
3)句法准则(the grammatical):义项可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
欧德芬(2013)利用此原则对汉语感官动词“看”进行义项分析,认为其拥有7个区别性独立义项。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在义项研究中应引入定量原则之考虑,并将语料库作为文本分析(李德俊,2008;强苗利,2012;柴湘露、李仕春,2014等)。
本研究将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基于语料库文本,根据Evans(2005)多义词义项准则,对“苦”进行义项分析。
(二)味觉词“苦”之隐喻探讨
认知语言学家主张体验论(experientialism),即认为对事物的认知来自于生活经验(Lackoff,1987)。继而认为“一词多义起源于不同认知域以及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映像关系”(Lakoff,1987;转引自林正军、杨忠,2005)。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映射即为隐喻(metaphor),利用其相似性(similarity);同一认知域中不同元素之间的映像即为转喻(metonymy),利用其邻近性(contiguity)(Lackoff,1987)。换言之,语义延伸路径分为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许紫星,2001)。综上,将此观点具体标示为图一。
对于五感之一的味觉而言,即为从味觉认知延伸至其他感官,甚至至于心理层面。在修辞学中称之为“通感”,可藉由味觉经验认知并表达其他抽象事物(李金兰,2005)。李金兰(2005)在对汉语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分析时,整理出“味觉词与非味觉器官词”(如“苦口”)、“味觉词与非器官词”(如“苦功”)两种模式。王宏宇(2008)简单列举了“味觉与嗅觉”的通感和“味觉与视觉”的通感。许紫星(2001)将汉语中“苦”的延伸路径归结为触觉、视觉、听觉、心理外延伸及附加程度。吴尧瑜(2013)则将其从味觉域转移至嗅觉域、视觉域、方式域、程度域及情感域、生活域。
图一 语义延伸中的“隐喻”与“转喻”
然而纵观上述研究,均未见其针对所提延伸路径整理出“苦”之语义网络,因此本研究在参照意义准则对“苦”字条进行第一阶段分析时,将以认知转移作为“苦”的延伸路径,探讨其在各层次语义并最终提出“苦”之语义网。
(三)“苦”之义项探讨
《现代汉语词典》(2014年第6版)将“苦”阐述为七个义项并示例如下:
①【形】像胆汁和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如苦胆。
②【形】难受;痛苦,如苦笑。
③【动】使痛苦;使难受,如一家五口都仗着他养活,可苦了他了。
④苦于,如苦旱。
⑤【副】有耐心地;尽力地,如苦劝。
⑥<方>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如指甲剪得太苦了。
⑦(Kǔ)【名】姓。
忽略⑥⑦的特殊用法,《现汉》列出了“苦”的五个基本用法,然而对于常用的构词“吃苦”、“诉苦”,却无法从上述义项找到合理解释。
而台湾教育部门国语辞典则将“苦”阐述为九个义项并示例如下[1]:
①五味之一。似黄莲、胆汁的味道,与“甘”、“甜”相反。荀子·正名:“甘、苦、咸、淡、辛、酸,奇味以口异。”;
②难以忍受的情况。如:“诉苦”;
③受累、为难。如:“他如此忍辱负重,真是苦了他了!”
④磨练。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⑤患、怕。汉书·卷三十四·韩信传:“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
⑥有苦味的。如“苦瓜”;
⑦艰辛、难受。如“苦境”;
⑧愁闷。如“愁眉苦脸”;
⑨尽心尽力的。如“苦劝”。
在台湾教育部门词典中,用法⑤常见于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语料库是否仍具高频使用率。此外,比较两部字典,均列出“苦的味道”、“难受”、“尽心尽力”等义项,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缺少“难以忍受的情况”、“磨练”、“患、怕”等义项,两者在词类上的划分也不尽相同。
柴湘露、李仕春(2014)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苦”的30000条语料做分析,归纳出九个义项:
①【形】像胆汁和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对)。
②【形】难受;痛苦。
③【形】劳累的;艰辛的;辛苦的;操劳的。
④【副】有耐心地;尽力地;竭力地;用心地。
⑤【形】贫寒;清贫。
⑥对某种情况感到痛苦;苦于;苦在……上;以为苦。
⑦【形】除去得太多;损耗太过;形容在某方面超过了一定的程度。
⑧佛教指世间一切苦难、不满或痛苦。
⑨【动】使痛苦;使难受。
⑩【名】姓。
柴湘露、李仕春(2014)在《现代汉语词典》的基础上补充了三个新的义项,但并未对语义归纳依据做出说明,也未见其理论架构。义项②与义项⑧似乎可以合并为同一义项。此外,对于某些义项又存在遗漏的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以Evans(2005)多义词义项为准则,探究“苦”的区别性义项。
(一)研究问题:探究现代汉语中味觉词“苦”具区别性义项。
(二)研究范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中心CCL语料库、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
(三)研究过程:本研究将先收集语料,随后按照Evans(2005)之三准则对语料进行分析。
1.收集语料
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中心CCL语料库和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为本,共收集“苦”字的语料1000条[2]。然而删除重复语料、文章标题及现代诗词等,得到有效语料974条[3]。
2.语义分析
结合定量原则与定性原则,对收集到的974条语料进行分析。以Evans(2005)所提义项判定三准则,首先以意义准则归纳出“苦”的备选义项;其次,根据句法准则分别检验“苦”的各义项在句子结构中的成分;最后,依据概念阐述准则找出“苦”有无词汇化现象。具体流程如图二[4]。
图二 对于”苦”之义项确定的研究流程
对提取自两个语料库的974条语料进行分析,依照Evans(2005)的意义准则、句法准则及概念化准则确立“苦”之义项。因此,本节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从上述三个原则出发,探究结果。
(一)从意义准则切入
依照Evans(2005)多义词义项划分三准则,第一条即为意义准则,即各义项应具其独特性意义,可区别于其他义项。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人们的认识由具体至抽象;由个体至一般。许紫星(2000)、王媛(2014)等人对味觉词语义延伸路径探讨时均指出其基本发展沿“生理”、“心理”、“感觉范畴之外”。据此,针对974条语料的分析结果将在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1.“苦的味道”义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苦”字解释为“大苦,苓也。”可见许慎将其定义为一种中草药。然而清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时指出,此“大苦断非苓耳。而苦篆苓篆不类厕,又其证也。然则大苦何物。曰沈括笔谈云。尔雅蘦大苦注云。蔓延生。叶似荷靑。茎赤。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虽然段玉裁不认同“大苦”与“苓”同为一物,但也指出其为植物的一种。又曰,“苦为五味之一。”可见至少至清代,“苦”已作为味觉之一,用以形容味道。
在现代汉语中,以“苦”指植物的意义已脱落,只留存下“苦的味道”之义,如下:
(1)……再从另一角度来看,茶味有苦.、涩、呛、熏,由其中才能品味出茶味的香……
(2)……而它给我的感觉却是天啊,这是什么东西,怎么这么苦.!
(3)……我比较不喜欢吃苦瓜,因为很苦,可是我母亲还是会逼着我吃。
在语料库中,符合此义的有51条,占5.24%。上述事例中,“苦”被作为基本味觉之一,在吃喝的过程中被察觉,属于其最基本的用法。
2.“难过的表情”义
“苦”作为基本味觉之一,往往引发不舒服的、不愉悦的情绪。而这种情绪可以反映在面部表情上,引申出“难过的表情”这一涵义,具体例句如下:
(4)……咀嚼着一嘴鼓囊囊地露出苦笑和倦容……
(5)……那里敢反抗?各自苦.张脸,双双在头前带头……
(6)……那个愁眉苦脸、打扮成妖精似的妇人,并不回嘴,连望也不望他一眼。.
这种引申属于从味觉域到视觉域的引申,利用两者的相似性,属于隐喻范畴。在语料库中符合此义的仅有14句,占1.44%,多见于“苦笑”、“愁眉苦脸”等搭配。
3.“烦恼”、“忧郁”、“痛苦”义
“苦”从基本味觉引发了的不好的情绪,此情绪延伸至心理,造成心理感受上的不愉快,达到从味觉域到心理域的语义延伸。这种不愉快的心理感受多表现为“烦恼”、“忧郁”,甚至“痛苦”。三者依程度而逐渐加深,有时相互之间的界限模糊而不易区分,如图三表示。
图三 “苦”之味觉域到心理域的延伸
此义项的例句有下:
(7)……却不能痛快地让怒火熊熊燃烧,喷射,他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苦恼。
(8)……台湾的表演团体,明年将陷入苦无演出场地的困扰。
(9)……在自家地盘一直为民生所苦的势力,竟会创出这种天方夜谭。
(10)……虽然她明知道自己也有“伴”,因而四小姐大概仍旧要感到寂寞苦闷……
(11)……要是知道建国这样做时心里头的那些无奈和苦衷……
(12)……一年之内就有二十次要冒着生命危险并且遭受体罚的痛苦.……
(13)……大伙对医生的看法众说纷纭、不以为然,可真是苦了小伟。
(14)……只苦了那些临时来看热闹,事先没有准备的人。
这个含义的语料共有294句,占全部语料的30.18%。在表达“内心痛苦”义的句子中,有的表示为“为了某件事心情烦躁”(例句(7)~(9)),常见的构词如“苦恼”;有的表达了“内心的难过挣扎”(例句(10)~(14)),如“孤苦”、“苦闷”、“痛苦”。可见味感器官感知到的“苦”可被延伸至心理域,以表达内心的感受与情绪。
4.“难以忍受的境况”义
许紫星(2001)、王媛(2014)均指出“苦”之语义延伸可从个人转移至客观现实。此义项除了具有情绪上的难以忍受性的特点外,在认知上描述的是一种客观现实性,表达了“难以忍受的境况”之意,是从味觉域到客观现实域的映射。例句如下:
(15)七十天的干旱,使基隆市部份饮食业者已饱尝无水之苦,有些业者干脆暂停营业……
(16)……如果多花十元能减少等车的时间和转车之苦,是值得的。
(17)……大人吃一点苦没关系,空中飞人内心有苦水和犹豫……
(18)我在加拿大受了那么多苦,结果还被别人怀疑……
此时的“苦”多有“经受困难或苦难”之意,在语料中高达31.31%。进一步分析这些句子,发现有两组句子特点突出。一组句子中,“苦”与佛教联系在一起,是原有的佛家用语;另一组,以“苦”表达经济上的“窘迫”、“穷困”。例句如下:
(19)……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20)……由佛教界筹办的观音线协谈中心昨天成立,以寻声救苦为旨……
(21)……须知生命虽是众苦充满,但是舍依身还真无修道的下手处。
(22)初来台湾,大家的生活都很苦,舍得花钱买花露水的家庭有限……
(23)很多评论说,王菲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去救助什么穷苦的人们。
(24)……完全为了个人权力,国家安危、民间疾苦……
上述句子中,(19)~(21)中的“苦”是佛教概念中的用词,现今也可出现在日常对话中,泛指一切不好的经历,如“苦海”、“苦果”;而透过(22)~(24)的“苦”则可感受到“经济状况不好”这一内涵,可见于“穷苦”、“困苦”等词汇搭配。
虽然在上述句子中,佛教概念中的“苦”或是经济条件上的“苦”各有其侧重,意涵稍有不同,但仍可归纳至“难以忍受的境况”这一义项下。这个含义的句子达到语料的30%以上,却在目前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无法找到相关义项,应被列出。
5.“辛苦”义
在“难以忍受的境况”下往往带给人一种心理上的痛苦,生理上的劳累,这种心理与生理的综合感受可概括为“辛苦”义,在全部语料中占11.70%,具体例句如下:
(25)“你们太辛苦了,又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和麻烦,因为目前象你们这样替老百姓说话的……
(26)……的确,历经千难万险、千辛万苦的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的火种得以广泛燎原……
(27)丹娘还告诉他,这22年来,她除了含辛茹苦扶养孩子外……
“辛”与“苦”本皆为基本味觉词,但”辛”的味感本不能由舌头体验到,且其描述的多为一种由触觉、嗅觉等感官而来带的综合体验(许紫星,2001)。“辛”与“苦”结合,表现了在不好的现实境遇下,生理与心理的综合感受。
6.“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义
王媛(2014)提出味觉词的隐喻最终延伸至“能动性”上。“苦”从其基本味觉义,引发出不好的情绪,表现在面部表情上、心理感受上,又延伸至对于客观现实的描述,最终回到自身“主观能动性”,表现了改善“境况”的决心和欲望。这种意涵,相较于“辛苦”义表达了更多的“能动性”,可概括为“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例句如下:
(28)……白净以自己较高的学术水平、丰硕的成果和埋头苦干的精神,赢得了世人的首肯。
(29)……着整个国家和世界,同时又需要一些脚踏实地的人,踏踏实实地去做苦功夫……
(30)苦战一年编制出的“三电”应用软件在美国模拟调试喜获成功,受到美国……
这一义项的句子占语料的19.71%,常见搭配如“苦干”、“苦想”、“苦功夫”等,皆为面对“不好的境况”做出的自身努力,而这种努力带给人较大的负面感受,可与“苦”的味觉相联系,实现了从味觉域到自身能动域的映射及转移。
7.意义准则之小结
“苦”由其基本味觉义而引发的不愉快情绪,以此为源,认知历程经历了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乃至客观境况及客观境况下产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综合感受,最终达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引申出“难过的表情”义、“痛苦”义、“难以忍受的境况”义、“辛苦”义和“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义等义项,整理如表1。
观察表格,其中“难以忍受的境况”和“痛苦”义所占比例最多,推测此两义为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义项。而其基本义只存留5%左右,可见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味觉“苦”的引申义已成为广泛用法。
以上为依据意义准则对“苦”字义项的初步探讨。接下来将依照Evans(2005)所提之句法准则检验上述义项是否有重复或确实。
表1 “苦”之各义项分析
(二)从句法准则切入
Evans(2005)认为各义项间不仅应具有不同的义项,还应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在“苦”的本义中,多用以形容味道,为性质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苦”的义项也主要被解释为形容词。王力(1957)认为性质形容词的主要功能为做定语;赵元任(1968)、朱德熙(1982)认为主要为谓语(转引自丁慧,2010)。
作为形容词时,“苦”的主要语法功能为何,具不同意涵时出现条件是否不同。除了形容词外,“苦”有无其他词性。以上将为本节探讨的主要内容,依据句法准则,探讨各“苦”之义项作为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的合法性和可能形式,进一步检验“苦”之义项有无重复或遗漏。
1.“苦的味道”义
作为基本味觉的“苦”同时拥有主语、宾语、定语、谓语的语法功能,示例如下:
(31)那种苦,似一股寒气,直逼心坎,像是一片枫叶落到湖面……
(32)为什么我一抽就呛到了,而且又觉得好辣好苦……
(33)我们日常吃的老白菜和苦萝卜虽然没什么好滋味……
(34)茶味清且苦,若能在品饮中体味出淡泊自然……
在此义项下的语料中,“苦”作为主语和宾语的句子较少,多为谓语,且为作为单独谓语,不接续其他成分,用以形容味道,表达了味觉上的感知活动。
2.“难过的表情”义
在“难过的表情”的义项中,“苦”仅可出现在谓语、定语和状语的位置上,示例如下:
(35)……左看看,右看看,苦着脸儿说:“郑某人才疏学浅……
(36)……所以你打出来的东西,都是笨手笨脚,愁眉苦脸的。
(37)……那人在上面望着她,然后回转身去.微微地苦笑着……
此时,“苦”的搭配很有限,在做谓语成分时只可接续宾语“脸”,构成“苦着脸”的搭配;在做状语时只可搭配“笑”,构成“苦笑”。
3.“烦恼”、“忧郁”、“痛苦”义
依据意义准则,此义项在语料中使用最为广泛,在句法成分上也最为灵活,在主、宾、谓、定、状、补的六大位置上皆可出现,示例如下:
(38)打油一首,是啥滋味?甜酸苦乐,都在里面。
(39)……像个孤独的老人,希望能尽早开学,免受寂寞之苦。
(40)我苦我乐,我生我死,彷佛不与任何人相干!
(41)忆及这一段苦涩的经历,他说……
(42)……而在内心里痛苦地说……
(43)当时我想家想得好苦哇!
然而,此意涵下有两组句子虽然在意义上均为“痛苦”义,但却有独特的句法特征,值得更进一步探讨。
第一组句子具有明显的被动特征,“苦”只能出现在谓语位置上,如下:
(44)……经警方主动追查,苦无结果。日前,鹿港警分局查获通缉犯陈春木……
(45)……艾卜森父子为失业所苦,又认为他会失业全是日本鬼子害的……
(46)……深以参展为苦的陈国富似乎不觉得创作艰苦……
(47)……很多厂长、经理苦于缺少资金而疲于东奔西走……
此时“苦”的语义为“烦恼”,但由于句子的特殊句法,需解释成“为某事烦恼、忧虑”或“因为某事而感到烦恼”,常见的搭配如“苦于”、“为……所苦”、“以……为苦”,此类句子在全部语料中出现了28句,占2.87%。依照Evans(2005)的句法准则,此处对前文进行修正,将其单独列为“苦于”义。
除此之外,第二组句子也具特殊语法特征,如下所示:
(48)……造成的危害也并不严重,仅仅苦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
(49)……在当今物价飞涨的台湾里真是苦了鸟妈妈了。
(50)……这种教学精神当然是人师之最,可是,却苦了他的妻儿们……
上述的“苦”,虽也为心理活动上的“苦”,但从句法层面而言却有两个独特性特征。首先,从语义指向而言,“苦”具有“致使义”,即“苦”后边的成分为“苦”的承担者,是句中受事;而从句法功能而言,此时的“苦”只能与“了”搭配,作为谓语,后接具生命性的宾语,可以解释为“使……痛苦”,具有使动用法。此类句子在全部语料中出现了25句,占2.57%。依照Evans(2005)的句法准则,此处对前文进行修正,将其单独列为“使……痛苦”义。
修正后,在此认知历程上的“苦”之义项整理如下:
4.“难以忍受的境况”义
在表达此义时,“苦”字可出现在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的位置上,示例如下:
(51)佛陀说得好:“苦是由集而来的。”痛苦、挫败和一切苦难都是从累积。
(52)他吃过许多苦,被整得够呛。
(53)生活虽然艰苦,但比之仍处于温饱在线的乡亲,已很满足。
(54)……很郑重地说,“一个委员拿五百六,没车马费,没办公费,苦事!”
观察发现,此时的“苦”具有明显的名词性特征,用法也与一般名词相似,可见在词义发展的过程中,其词性也可能随着改变。在用以描述“难以忍受的境况”时,表现出了名词性特征。
5.“辛苦”义
在表达“辛苦”义时,可出现在主语、宾语、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位置上,例句如下:
(55)……闻到扑面而来的花香,那种“苦尽甘来”的感觉,备加强烈。
(56)白天行乞不辞苦,晚上绩麻到夜深……
(57)幸而我老一点,苦一点,累一点,心有余,而意志不济。
(58)我们曾经有留学生早期比较苦的人,真的到了四十岁还在打工……
(59)……你辛辛苦苦创出的品牌,却被别人轻而易举地拿来作为产品商标或企业字号。
(60)……比如那个国家女子排球队练的特别苦,练一趟,……
虽然与“痛苦”义所具的语法功能相同,但从语义分析而言,此时更表现了客观现实造成的生理活动,更具行动性,符合意义准则,应独立成一个义项。
6.“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义
此义项下体现的是“主观能动性”特征,多用于形容动作方式、状态和程度,在句子中表现为谓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如下:
(61)……经过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移民等单位的艰苦努力……
(62)……撑不下去的纷纷关门大吉,咬牙苦撑的只好请员工少上一些班。
(63)可英文这东西,你不下苦工夫不行。
(64)……所花的金钱不说,身心的疲累与用心之苦,是无法言喻的……
此义项下“苦”多为状语,符合其修饰动作方式、状态和程度的意涵。在做定语时只能见于“苦功夫”、“苦心”等词汇。
7.句法准则之小结
依照Evans(2005)之句法准则,“苦”的不同义项具不同句法特征,因此在意义准则分析的基础上加以修正及检验,共获得了8个义项,其句法特征见于表3。
表3 “苦”之各义项之句法分析
从表中看出,“苦”之义项各具其句法特征。其中,可用作谓语的形式最为多样;“苦于”和“使痛苦”的义项最具特殊性用法;“难以忍受的境况”义已明显转化为名词性用法,“使……痛苦”义和“耗费时间精力地行动”义多被当做动词使用,可见“苦”在语义发展的过程中改变了其原有词性。
(三)从概念化准则切入
本节将会依照Evans(2005)之概念化准则,探讨“苦”之具有的词汇化现象。Evans(2005)虽然指出多义词义项会与其他词语展现出共现关系(collocational relationship),甚至形成词汇化现象,但在“苦”的各义项中表现却不明显。在上述的各义项中,“苦”之词汇化仅存于“佛教用语”的义项中,即“人生苦短”一词。在本文所收集的语料中出现了两次,例句如下:
(65)……我没有跟他扯破脸,人生苦短,宇宙浩渺……
(66)……太现实了,人生苦短嘛!讲到钱……
“苦”在此释义应为“很”、“非常”,表示程度。许紫星(2001)、王媛(2014)等将其与“苦干”、“苦练”等表副词特性的“苦”归纳为同一组,认为其属于“程度域”。但此类分法从认知的层面难以解释,且与“苦干”、“苦练”等词间的差距过大,因此,本文认为“人生苦短”原为佛教用语,“苦”的原本释义应为“很”,但因当代语料中此用法较少,可将“人生苦短”一词作为短语,进行单独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在表示“难以忍受的境况”义时,“苦”字已具备了从味觉形容词转变为名词性的条件,可见于动宾搭配,如“吃苦”。此时,“吃”的含义已被虚化,应理解为“经受”。换言之,“吃苦”不再表示为“吃味苦的东西”,而应理解为“经受苦难”。
此外,在表示“使痛苦”之义时,存有一种词语搭配组合,即为“挖苦”,示例如下:
(67)往往有些男女,想说些聪明话来挖苦人家……
(68)……可挖苦起知识分子和洋人来,往往更加不遗余力。
在本研究所收集的全部语料中仅出现两次,频率较低。在理解“挖苦”义时,可解释为“揭露别人的短处”。此时“苦”含有“致使补语”的句法及语义特征。具体而言,“苦”为动词”挖”的补语,然而这一补语产生的效果却是“使对方痛苦”,具有“致使性”。
综上所述,“苦”字自由度较高,与其他词语搭配较为灵活,在短语化现象中表现并不明显,仅有“人生苦短”一项符合此原则。
多义词研究是词汇语义学、词典编纂学、二语教学及翻译学等领域重要课题。本研究以味觉词“苦”字为例,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以共时语料库中的974条“苦”字例句为文本,以Evans(2005)所提多义词义项分析准则为理论框架,对“苦”字义项进行分析归纳。
经由意义准则、句法准则及概念化准则的分析,本文归结了8个“苦”之义项,具体语义特征见表4。
表4 “苦”之各义项整理
在“苦”之义项的语义延伸中,可见其产生映射的依据为“苦的味道”引发的“不愉快情绪”,依照个人体验,由此情绪则可容易理解其他义项的内涵,符合认知学派的体验论。而语义延伸的路径又分为辐射型变化(radiation)和连锁型变化(concatenation),两者互相融合,共同构成词义变化轨迹,似仙人掌业茎的生长方式(王文斌,2007)。在诸多多义词之语义网研究中可见其形(如林正军、杨忠,2005;萧惠贞,2013等)。在此,则提出“苦”之语义网如图四,以便在教学中便于华语学习者理解、掌握。
图四 “苦”之语义网
本研究的直接意义在于可通过义项分析原则归纳“苦”的义项,为字典编纂提供依据。其次,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翻译学,有助于中外文间的翻译。除此以外,对于“苦”字的隐喻义探究可运用与华语教学,有助于华语学习者从基本义到延伸义的掌握。
然而,本研究受时间所限,仍存在样本量不足,样本范围窄等缺陷。未来的研究应扩大语料数量,且增加口语语料来源。此外,还可进一步探讨适用于华语教学的教学顺序及教学方法,以期促进华语学习者在多义词上的学习及其成效。
注释:
[1]其中释义①②为名词,③④⑤为动词,⑥⑦⑧为形容词,⑨为副词。
[2]检索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可得401条语料,全部纳入研究范围。检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中心CCL语料库可得11519条语料,利用EXCEL乱序随机抽取599条,纳入研究范围。
[3]选取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379条语料,北京大学中国语言中心CCL语料库595条语料。
[4]如前文所述,在确定备选义项时将以认知转移作为”苦”的语义延伸路径以确立其在各层次的义项。
北京大学CCL语料库,[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index.jsp?dir=xiandai
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柴湘露、李仕春:《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苦”字义项分布研究》,《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4期。.
丁 慧:《味觉形容词的句法特征和语义属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汉语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黄 彬:《义项划分的依据与标准》,《辞书研究》,2005年第5期。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 森(Mark Johnson):《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译注,台北:联经出版社,2006年。李 安:《多义词义项的语义关系及其对语义消歧的影响》,《语言文字应用》,2014年第1期。
李德俊:《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词典编写系统CpsDict的研制》,《现代外语》,2007年第4期。
李金兰:《味觉隐喻化的认知结构及语义特征》,《修辞学习》,2005年第3期。
李 瑛、文 旭:《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
林正军、杨 忠:《一词多义现象的历时和认知解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
欧德芬:《多义词义项区别性探究-以感官动词“看”为例》,《华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3期。
田 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探索多义词义项划分和释义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一)》,《现代外语》,2003年第4期。
吴尧瑜:《现代汉语味觉词语义语法考察》,苏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王 媛:《基本味觉词的意义分析和认知解释》,《燕赵学术》,2014年第1期。
王宇弘:《通感隐喻的认知基础和哲学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4期。
萧惠贞:《多义词“洗”之语义分析、词汇排序与华语教学应用》,《华语文教学研究》,2013年第4期。
许紫星:《从味觉词的语义联想看味觉词的语义延伸》,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台湾教育部门教育研究院: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网络版),[EB/OL]:http://dict.revised.moe.edu.tw/
台湾“中研院”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EB/OL]:http://app.sinica.edu.tw/kiwi/mkiwi/
Backhouse,A.E.The lexical field of taste:a semantic study of Japanese taste ter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Evans,V.Themeaning of time:polysemy,the lexicon and conceptual structure.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5.41(01).
The Distinction of Senses of Polysem y of“Ku”(苦):Based on the Corpus of M odern Chinese
LV Boni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aipei10610 China)
The study of polysemy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lexical semantics,lexicography,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nd translation science.This study,taking"Ku"(苦)as an example,with the Principled Polysemy of Evans(2005)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and using the no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tmeanings of"Ku"(苦)in contemporary Chinese.Through analysis of 974 different texts containing"Ku"(苦),this paper found eightmeanings for"Ku"(苦):(1)bitter taste;(2)a sad facial expression;(3)pain;(4)to suffer from;(5)make sb.feel pain;(6)unbearable situation;(7)hardship;(8)a time consuming action.In addition,the study constructs a semantic network for"Ku"(苦),whi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dictionary compilation,translation,and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Polysemous;Sense;Metaphor;Taste word
H030
A
2221-9056(2017)03-0308-13
10.14095/j.cnki.oce.2017.03.003
2015-10-30
吕伯宁,台湾师范大学应用华语文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Email:milly_7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