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磊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功能科 郑州 450000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
王红磊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功能科 郑州 450000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01—2015-12我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联合心理护理,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及空腹血糖变化情况。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SDS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有效帮助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心理护理;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空腹血糖
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中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发生率也不断提高,患者需终身用药控制;另外糖尿病是多种严重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因此患者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本文主要分析了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5-01—2015-12我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82(64.11±2.14)岁;病程1~15(8.25±2.22)a;抑郁程度:轻度抑郁10例,中度抑郁24例,重度抑郁7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6~81(64.09±2.13)岁;病程1~16(8.27±2.21)a;抑郁程度:轻度抑郁10例,中度抑郁25例,重度抑郁6例。本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均在知情状态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联合饮食控制及运动控制。治疗期间均接受常规心理护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环境护理、口头健康宣教、心理安慰、用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及出院指导等内容。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如下:(1)心理疏导。护理人员需全面了解患者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相关信息,通过心理测试、面对面交谈等方式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评估,通过人性化的护理服务来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减轻抑郁程度。(2)加强健康教育。积极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发生原因、治疗、注意事项等内容,让患者了解其心理状态与血糖控制效果之间呈双向影响,并强调良好的饮食状态、运动对血糖控制及心理状态的积极作用,鼓励患者多参与户外运动。(3)放松疗法。通过深呼吸、听音乐、静坐等多种途经来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并争取患者家属、朋友的支持与配合,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与治疗。(4)家庭与社会支持。最大程度协调社会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心中顾虑及其他不良心理因素。社会支持及家庭支持能够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应积极鼓励患者家属及朋友对其多关心,让患者用正确的观念对待疾病,家人、朋友与患者共同建立良好关系,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计划,尽量消除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让其感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及社会、医院的关爱,提高治疗及护理配合性。
1.3 观察指标 详细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后SDS评分及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其中Zung抑郁自评量表[2]中,SDS得分为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2.1 护理前后2组SDS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2组SDS评分对比,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护理前后2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对比 护理前,2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护理前后血糖指标变化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糖尿病属于全身代谢异常性疾病,患者需终身用药控制,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糖尿病患者多伴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糖代谢紊乱、神经内分泌异常有密切关系,另外,饮酒、女性及吸烟等与抑郁症严重程度也有密切关系[3]。糖尿病与抑郁症互为因果关系,可形成恶性循环状态,糖尿病可引起抑郁症,抑郁症可加重患者糖尿病病情,另外,糖尿病伴周围血管、神经系统病变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及失眠症状,也一定程度加重了患者抑郁程度[4]。相关资料表明[5],高教育程度、高家庭收入、已婚、老年、社会支持及体育锻炼均可减轻患者抑郁程度。在积极控制患者血糖水平的同时,需加强患者抑郁症治疗,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进一步改善病情。
在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治疗中加强其心理护理,通过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放松治疗、家庭及社会支持等手段来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情绪,改善其精神状态,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在心理疏导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耐心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心理诉求,使之内心情感得以宣泄,需及时对患者进行合理帮助,且予以有效鼓励,使之能够对护理人员进行充分的信任,由此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医护操作的相关配合。家庭与社会支持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出现精神抑郁障碍后,患者往往因此而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其抑郁症状更为严重。亲属、家人对患者予以合理支持可改善患者不良心理负担,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所以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家属开展沟通交流工作,使患者家属了解给予合理支持对于患者本身具有较高的重要性,叮嘱其多与患者积极的沟通交流,及时对患者进行帮助,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支持鼓励很有必要,尽可能满足其生理及心理所需,对患者进行拥抱或抚摸额头,使其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温暖,使之树立信心,战胜疾病。对患者实施放松疗法时,在患者病房放置绿色植物、鲜花等,可张贴色彩比较明朗的图画,使病房环境温馨,注意保持病房的干净、卫生,患者在吃饭后30 min可倾听较为轻柔舒缓的音乐,每次持续30 min,在此过程中,可鼓励患者将全身肌肉缓慢放松。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变化、文化程度等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患者耐心讲解此疾病的基础知识,使之了解血糖测量方法及其具有的临床意义,对急性并发症进行有效预防,且给予以合理的治疗,介绍胰岛素的保存方法及注射途径,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等,且可向患者发放相关的糖尿病治疗健康资料,使之能够随时翻阅,增加其认知程度。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障碍,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1] 刘佰云.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并发抑郁症护理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8):174-175.
[2] 马鸿鸿.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伴轻度抑郁症状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0):112-113.
[3] 张宪玲.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患者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14-215.
[4] 张冬玲.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9):171-172.
[5] 张强.心理护理对糖尿病精神抑郁障碍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3):1 863-1 864.
(收稿2016-11-14)
R473.74
B
1673-5110(2017)05-0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