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建东
无论是应试写作的需要,还是着眼于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精当的语言表述,都要求我们从语段写作出发,教会学生写作符合逻辑、表达严密的论证语段,从而使议论文表述更加严谨深刻。
学生步入高中便尝试写议论文了,但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写出来的议论文篇不成篇、段不成段,或者是泛泛而谈的空洞说理,或者是字数不够例子凑的堆砌,议论文的那种论点深刻、阐述精辟、论证严谨在高中生的议论文中简直是凤毛麟角。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也感觉教学生写作不难,难的是教会他们深刻严谨的表述。于是学生议论文中千篇一律的“三段论”和“论据堆砌”就开始大行其道。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需要从语段写作出发,引导学生写出逻辑严密、论证深刻的议论文。
一、论点剖析要精准深刻
在不少议论文写作中,我们发现学生会简单结合审题,提出了一个论点,然后就开始举例分析,或者简单分析,对论点本身缺乏应有的挖掘式剖析,导致论点呈现很直白、突兀,难以给人一种深思熟虑、精准深刻的感觉。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写作深刻与否,核心就在于论点是否深刻。但是论点的深刻不能直接等同于议论文的深刻,还需要在论点的进一步阐述、剖析中体现出来,以一种逻辑严密的形式表达出来。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想一层、深想一层,对于论点的剖析,要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过渡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以精辟、精彩的语言让论点散发出哲理的光环。在实际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从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来剖析论点、挖掘内涵。比如,有学生以“不要轻信”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他在文中这样写道:“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轻信就是失败之因。轻信别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轻信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虽然说,作者的语言还算不错,但就这个论点剖析来说,应该是漏洞百出,既没有议论文应有的严密,也缺乏一种深刻的洞见。
对此,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轻信”的外延与内涵,轻信的对象是什么,是不是仅仅拘泥于人?轻信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征?轻信的结果会怎样,有什么样的后果?等等,这样就能对“轻信”有了相对深入的思考,比如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重新修改了这一语段:“轻信一如走进‘迷雾而不自知。人们常常习惯从已知推导未知,有时会以自己目见耳闻的一点内容,就笃信不疑地下起结论来,以为看透了本质,往往却陷入现实的‘迷雾,在轻信别人以及所谓的事实、权威、经验中丢失了正确的认知与判断。”在这一语段中,作者对“轻信”的形象内涵、表现形式、适用对象、产生结果等都作了精辟而准确的分析,“常常”、“有时”、“一点”“以为”、“往往”、“所谓”等词也使得表述更加严密,比起最初的版本来也就显得更为深刻精准了。
二、论据陈述要契合深入
从很多高中生议论文的论据陈述中,我们都会发现有“收不住”的情况。或许是出于字数的考虑,或许是出于对论据理解角度的问题,不少学生在使用论据时,都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相关所有内容都写出来,往往起着很多枝节是于论证没有太多意义的,结果等到论据陈述完毕,想要分析时,才发现已经写了很多字,已经没有篇幅去深入分析了,最终草草完结,这样的文章自然也就不可能深刻到哪里。
论据陈述在议论文写作中其实很重要,如果说论点是魂的话,那么论据陈述则是“肉”。论据陈述如果剪裁不当、不够契合,就会使得整个议论文显得“身材臃肿”、“虚弱乏力”。比如,在《不要相信》这篇作文中,作者最初是这样来陈述论据的:“不要轻信书本,书本说不定会埋没真相。只要一提到唐朝,书本上必然会对唐太宗大夸特夸,英明神武、文武兼备、从谏如流,等等。有一次,因为魏徵的故意为难,他甚至不得不将自己心爱的鸟儿闷死在袖子里。在魏徵去世时,还痛哭流涕地說:‘朕殁一镜矣!事实上,唐太宗多次对长孙皇后说,要杀了魏徵这个老家伙;而魏徵死后不久,也被推了碑、挖了坟、鞭了尸。所谓的君臣之情,不过是政治家的故作姿态罢了!”
在这个论据陈述中,作者一股脑地将唐太宗与魏徵君臣之间的恩怨都写上去了,实际上其中对唐太宗的一些评价、一些细节,对于文章来说是不必要的。相对来说,这样的论据陈述在高中生中还不算离谱的,有的学生甚至将讲故事与论据分析等同起来,表述浅白、“注水”严重。作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别论据分析与复述事例的不同,精心选择契合论证需要的论据,并进行细节剪裁、语言串联,使论证更加深入。
再看重新修改的语段:“穿透历史的‘迷雾,不能轻信白纸黑字,还要透视被忽略的真相。提起唐太宗,我们就想起史书上从谏如流的评价,就想到史书记载的他对进谏的百般容忍,就想到史书上他对第一谏臣魏徵之死‘如殁一镜的感叹……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没有长孙皇后的求情,魏徵不知早死了多少回;而魏徵死后被推碑、挖墓、鞭尸的遭遇,却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勘不破‘迷雾的文人们,只轻信唐太宗明君的光辉,只看到魏徵千古谏臣的美名,不知道有多少无辜死在所谓正言直谏之中。”这样的论据陈述就“收放自如”,始终注重契合论证需要,舍弃掉无关的内容,而将与论点相关的细节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得论据表述更加深入到位。
三、主旨提升要恳切深邃
不少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往往注重了对论点的提炼,对论据的表述,却忽略了对文章主旨的提升。议论文的论点往往需要相对鲜明和具体,也就意味着往往不能深入地呈现,并且在文章的开篇以及主体论证部分,也不宜多说。故而,在文章的结尾往往需要对论点进行一个总的提升,既是为了点题的需要,也是深化主旨的需要。
对议论文主旨的的提升要恳切,而不能“故作高深”,只有这样才会让人可信可感、信服认可。比如,在《不要轻信》的结尾,我就引导学生加上这样一段:“透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简单,但真正穿过现象、现实的“迷雾”,真正透视真相的人,又有多少?在这个信息爆炸、偏于浮躁的社会,因为轻信而随意下结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只有谨守本性,带着一颗谦卑警醒的心,不随意轻信、不人云亦云、不囿于陈见,才能穿破这‘迷雾,抵达最为接近真实的‘彼岸”。
应该说,加上这一语段后,就对上文的论点分析、论据陈述作了一个总结归纳,同时也是对议论文的主旨进行点题式提升,从之前的道理分析、举例论证回归到现实中来,并对现实中我们怎么做提出告诫和要求,也就从思想上的认识“是什么、为什么”,过渡到行动上的认识“怎么做”了。从论证结构上来说,议论文有了一个有力的收束;从语言表述本身,也使得议论文的内涵更为深邃可信。
其实,议论文如何写得深刻是一个大话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从一个角度就能成功破解,而要引导学生多从审题立意、论点提炼、论据剪裁、论证设计、主旨挖掘、语言表达等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尝试,最终写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表述精准的议论文。
[作者通联:江苏江阴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