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院校知识与能力的转化问题研究

2017-06-27 15:57张尔可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院校人才

张尔可

院校是培养适应高水平人才的基地,衡量院校的工作,其基本标准,就是看培养的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是不是符合社会实际,能不能适应未来发展,受不受社会的欢迎。这应该是院校一切工作的着眼点。

一、构建怎样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知识,是人对世界的客观认识,是事物的属性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的构成方式。不同职业或需要不同的知识结构,或需要不同的结构核心。理想的知识结构,是就相对的职业而言,适应职业需要的知识结构才是合理的。能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特征和技能。作为一个高水平人才的能力是指从事本职工作所具备的心理特征和活动的技能。其突出标志是完成工作任务所能达到的程度和质量。包括观察、判断、应变、创新、预见、表达等基本能力。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是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转化为自己的主观世界的部分内容,以备以后需要时提取出来,在行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重要保证。

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比如说学员掌握了有关科学观察方面的知识,就会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掌握了现代指挥管理知识,就能提高他们的指挥管理能力。因此,离开了知识的学习,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是无从谈起的。同时,能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不具备感知的人,就很难获得理性知识。因此,能力与知识是密切联系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人知识的多少不能完全表明他的能力的大小。有的人读了不少的哲学书,具有不少的“辩证法、一分为二”的知识,但他并不一定就能通过所学的这些知识把某个问题处理好。有的人学了不少现代知识,但他并不一定就能做到实际运用。这主要的原因,是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有一个内储和外储的过程,通过内储和外储的潜移默化,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通过这种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显示出它的决定作用。

二、遵循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基本规律

1、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人才成长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掌握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是挖掘知识宝库的钥匙。二者不可偏废。人才的成长,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按其能力的增长和工作实绩逐步提升,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有无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便可充分显露来;二是流动性大,循环快,任职能力弱,踢不开“头三脚”的,往往很快就会淘汰。改做其它工作,其继续发展潜力也就无从谈起。三是按照院校培训体制,一般需经初、中、高三个层次的入校培训。这种培训,也是为了更新知识,从而为培养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所以,院校应把立足点放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上。并适当考虑发展潜力。

2、把知識转化为能力,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院校的重要职责。这在当前来说已引起各类院校领导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但就实际情况看,距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各级院校必须把如何使学员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作为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首先,在“转化”问题上,以打牢基础知识为主,挖掘潜能,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倾向。有一种观点认为,能力只有通过应用知识的训练,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于是,有的院校把提高学生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放在了开设第二课堂、模拟训练,岗位实习等等。不重视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应该说,这的确是一种提高能力的好办法。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方面上,其结果既不可能使知识做到有效的迁移,又不可能使能力得到高层次发展。由于基础知识未打牢,专业没有学好,势必造成知识结构的“残缺”,以至在未来使能力形成的水平受到限制,缺少后劲和发展潜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要讲究课程的科学性、内容的统一性、对象的适应性。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权应该有所集中,以保证宏观规划的统一性。同时要搞好微观控制。由于教学活动的年体性强,为了防止“走题”、“变调”,搞好微观控制是有必要的。搞好微观控制首先要有稳定的教学大纲,并且有计划地组织试讲和听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持教学的统一性和一贯性。

再次,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的考核制度。长期以来,各级院校采用的考试形式一般都是开卷与闭卷。这二种考试形式,其优点是能比较全面地考核此门功课的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一锤定音”。实事上,有时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高分低能”,另一种“低分高能”。因此,这就要求既要考知识的程度,又要注重考其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这些知识,则又是一个判断、应变、创新、预见的能力过程。能够全面体现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

第四,要充分发挥老师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导向作用首先体现在对学员学习动机的激发上。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总是指向一个特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只有在有可能实现时,才能形成动机。就学员的情况看,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需要补充、强化某学科知识;有的需要取得某科学历;有的是因为“腾位子”才来学习的,并无明确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一个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所说的话,比一个与他们格格不入且受他们鄙视的人所说的话,他们接受起来是完全不同的。从后者口中说出的即使最崇高的思想,也会变成可憎恨的东西。”所以说老师在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合格人才的工作中,担负着极为重大的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综上所述:人要对社会发生作用,必须具有一定的才能,人们对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也就是才能释放过程,为要释放才能,首先要不断吸收知识,一个人的才能就是在吸收、释放、再吸收、再释放的无限循环中增长起来的。endprint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院校人才
人才云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