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2017-06-27 19:56高聪聪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逐渐代替了传统媒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随着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广泛传播,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相互交流,并且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许多平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许多挑战。所以,虽然新媒体存在许多传播优势,但要如何利用新媒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一、新媒体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傳播的机遇

新媒体出现以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比较呆板,缺乏活力和效率。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许多机遇。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善于运用微信、微博以及QQ和论坛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可以通过微信、微博以及QQ等新媒体手段加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新媒体是集图片、文字、声音为一体的一种新媒介,这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变得丰富、生动,极大的吸引了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地学习、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其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公信力,增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说服力。在高校,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积极主动、轻松自由地借助微信、微博这个平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增强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任,也就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公信力。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信息的公信力越高,越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同时,微信、微博的广泛应用也可以激发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的兴趣,从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二、新媒体时代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媒体存在许多传播优势,但是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挑战。首先, 新媒体使得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更为随意,缺乏科学性。由于新媒体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人在微博、微信或者QQ上都有言论自由权,也可以随意转发信息,而且如果造成严重的后果,也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许多大学生会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随意转发信息,这样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更为随意,缺乏科学性。其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许多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症”,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创新性。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许多在校大学生都会出现“网瘾”“手机依赖症”等症状,这使得他们在拿到一个新的问题时首先从新媒体中去寻找答案,缺乏自身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妨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创新性。最后,从传播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信息枯燥无味,大多都是学术化的词语,在校大学生难于理解,因此也无法吸引大众。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大的威胁。大学生都倾向于选择风趣幽默的网络流行语,对于枯燥无味的马克思主义信息,高校大学生都很难提起兴趣。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策略

1.高校应该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创新宣传方式。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在在校大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在高校,我们可以利用视频、短信或者微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宣传和教育,这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论坛和社区,设立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论题让广大在校生参与其中,并且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表一些自己的一些看法,这不仅有利于马

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头脑风暴法,使得马克思主义相关工作人员找到创新点。

2.在高校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中,应该找到新媒体传播与传统方式传播的最佳结合点,采用“新旧”结合的传播方式,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传统的传播方式,通过杂志、书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我们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报刊和书籍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新媒体技术仍然替代不了传统方式,传统方式的传播更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如果我们一味的强调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作用,忽视传统方式的传播,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比较空洞化,缺少扎实的理论功底。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教育者以及在校大学生要提高认识,主动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专业网站的信息发布者缺乏自己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在理论宣传上大多满足于对书籍内容的原版摘抄,对信息的简单陈述,使得表面信息过多。在信息分享方面,尽管已经建立了众多网络资源库,但是真正有含金量的资料并不多,并且许多网站的资料都有雷同现象。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在校大学生,都要提高认识,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他们也很容易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所以,高校一定要注重新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减少抄袭雷同现象,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更广泛。

参考文献:

[1]杨晓慧.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9(07).

[2]胡程鹏,王力尘.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3,(03):5-7.

[3]廖一如.新媒体环境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05):116.

作者简介:高聪聪(199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媒体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