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2017-06-27 02:19张朦朦魏雪春
神州·上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互文性关联性翻译

张朦朦?魏雪春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

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

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换句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他文本扩散。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互文性”,亦称“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首次提出的。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系在一起了。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克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其次,译文同文本一样,都可以被看作言谈。只有当我们考虑到该言谈在具体情景中的运用,理解到其内在的规约和法则,能够辨明它如何嵌入到某一特定文化和观念形态中,并且尤其重要的是,知道该言谈与过去的内容相关时,言谈才真正地具有意义。

再者,就像任何文本一样,译文本身也不是作为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而存在的。

3、互文性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同我们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紧密相连。了解文本之间具有互文性既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之前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便为翻译作好充分准备;也可以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有效地处理好源语文本同其他文本之间互指互涉的关系。在翻译之前或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文本同目的语文本之间互文性的重要性所在。然而,一方面文本之间的互文性有利于翻译实践,使得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查找可资借鉴、佐证和参考的资料。比如:

如果所要翻译的文本通过引用和暗引的方式直接调用其他著名文本(比如,中国的经典名著《论语》、《红楼梦》,西方的经典名著《圣经》等)中的部分内容,那么它们就理所当然地同其他文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些引用和暗引的内容便成为这些经典名著的“回声”。作为翻译者,必须时时刻刻留意这些回声。如何恰当地处理这些回声取决于具体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寻找到所涉及的原文中的某个(些)段落并将它(们)融入目的语文本当中就可以了。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这些回声有可能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太过于玄妙或者不重要,这时就不值得将这些回声融入目的语文本当中。

另外我们知道,互文性饿另一个重要模式是模仿。有些文本通篇都是特意旨在模仿其他文本的,比如模仿其他作品或者采用仿拟中的仿词、仿句、仿调等修辞手法等。仿词、仿句和仿调均属于仿拟。关于仿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的某个语素或词,临时造出新的词语,改变原来特定的词义,创造出新意,这种修辞手法叫仿词。常见的仿词类型有谐音仿,相类仿,反义仿。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要求翻译者既要忠实于源语文本的语言特征、文体特征和具体内容,又要顺应目的语文本的语言习惯、文体标准、书面规范和文本规约。由于翻译的这种双重性,使得作为翻译成品的译文成为一种特殊的文本,它基于源语文本,与源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与源语文本作者的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它又深受目的语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还受翻译者背景知识的影响。因此,翻译的文本具有最为错综复杂的互文性。将翻译同互文性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可以大大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对翻译理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ell, 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Essex: Longman Group UK Ltd., 1991.

[2] 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3] Hatim, B.and Mason, I.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M].London: Longman, 2001.

[4] Kristeva, J.“Word, Dialogue and Novel” [A].In T.Moi(ed.).The Kristeva Reader [E].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6.

[5] 巴赫金.文本、對话与人文[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J].外国语,2002, (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文性关联性翻译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四物汤有效成分的关联性分析
如何准确认定排污行为和环境损害之间的关联性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CRP检测与新生儿感染的关联性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关于矩阵的关联性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