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卉
【摘 要】伴隨着全球产业升级和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基于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遭遇瓶颈,中国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国建筑企业也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国际化进程的双重任务,需要转换国际化竞争思维模式,实现从低层次比较优势到全球竞争优势的转换。本文将结合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化历程中产融结合创新模式的实践为例,对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商业模式创新;产融结合;拉美;案例分析
一、引言
产融结合模式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能够降低银行与企业的交易费用,消除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提高交易效率。我国产业资本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金融资本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方式支持企业的海外投资,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上没有股权方面的融合。
本文将以中国某大型建筑企业在开拓拉美基础设施市场过程中使用的产融结合创新模式实践为例,分析利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搭建海外经营平台的跨境产融合作模式。由于涉及商业机密,本文将隐去公司名称和部分关键数据(以Z项目作为案例代称),但仍力争在不违背保密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揭示真实情况。
二、Z项目案例分析
1.背景介绍
近年来,拉美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为中国国有企业和有经济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打开了商机。如巴西政府计划投入总额657亿美元修建或扩建国内7500公里公路和1万公里铁路;墨西哥颁布实施2013年—2018年国家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对全国大约1.8万公里的陆路网和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现代化改造等。拉美多国投资环境优良,政治稳定、与经济相关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较为完善,运作透明,市场的秩序与效率都较高,PPP、BOT投资管理较规范,对投资者的保护措施也在不断健全。
基于上述拉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国际融资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各类投资者纷纷进入拉美基建投资市场,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市场主要投资机构如养老基金等的投资需求集中于已建成运营的经营性资产,对推进基础设施项目落实作用有限,不能有效缓解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同时,新投资者不断涌入,但成熟项目供给不足,资产出售价格被不断推高。为了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投资者的投资重点逐渐向项目开发前端转移,这为有基建管理能力的综合投资商提供了商机。
2.合作伙伴介绍
(1)A公司——中国大型建筑企业
A公司是中国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基建企业,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业务足迹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领域覆盖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领域,从事港口、码头、航道、公路、桥梁、铁路、隧道、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业务,自身已基本建立全球营销网络,有较强的国际商务能力,具有与国际一流承包商同台竞技和在竞争中合作的优势。
(2)B公司——国际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
B公司是亚太区最大的专项投资、财务顾问和金融服务的国际供应商之一。近10年来,B公司在全球很多国家对基础设施、机场、收费公路、水务等公用事业以及房地产进行投资和收购。B公司所参与的交通基建投资项目的资本价值排名全球第一,积累了丰富的项目投资经验。B公司在Z项目中将利用其全球商业网络,为项目进行最优融资安排及相关资源组合,使得项目可以以最优价格进行出售,从而为Z项目股东争取最大利益。
(3)C公司——巴西某银行
C公司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一家投资银行,主要是为个人以及公司提供银行类产品及相关金融服务。投行业务主要是针对于巴西市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及服务。C公司由商业银行逐步转型成为集多种私人业务、资产管理与投行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机构。C公司可利用其在拉丁美洲,特别是巴西的广泛资源,为Z项目提供商业、金融等多方面的协助。特别是对于巴西市场的投资项目,能够提供全面的当地资源支持。
3.合作模式介绍
Z项目拟以合资公司的形式构建,主要从事拉美地区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发工作。投资者A、B、C公司将按照所持股比对公司重大事项行使决策权。Z项目除股权筹资外,拟采用以所持资产作抵押取得无追索权的方式融资。随后,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及需求,考虑纳入其它潜在性合作方。
Z项目的投资定位和理念是基于对目标市场的综合考量确定的。当前拉美市场多数投资者的目标集中在已投入运营的资产,使得相关资产价格上涨,也使得处于开发阶段的资产价格上涨不明显,为像该项目投资者这样有项目综合运作和资本运作能力的投资者创造了有利条件。
投资者将Z项目所进行的基础设施项目开发工作集中于项目前期工作,如环评审批、各类政府审批手续的获取,以及必要的融资活动等。投资者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兼具基建管理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优势,全流程把控项目周期,在项目前期开发阶段介入,通过运作并落实EPC承包合同和融资方案后出售资产实现收益,或持有项目至建成后,再出售给长线投资者,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在跨国产融结合模式中获得的价值增值
中国企业A公司以参股形式在拉美设立Z项目合资公司,符合国家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政策导向,是落实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规划要求的重要实践,可以通过产融结合实现由“工”向“商”的转变,打造全球知名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
拉美地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市场潜力大,风险总体可控;设立Z项目合资公司可利用各家公司的全球商业网络,为项目进行最优融资安排及相关资源组合,同时可以促进A、B、C公司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推动企业实现共赢发展;并有助于中国企业提高新型商业模式运作能力,提高投资收益管理和投资退出管理水平,有助于提升A公司的品牌在拉美地区市场影响力以及拉动A公司主业发展。
Z项目主要投资区域为拉丁美洲,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与当地开发商、承包商、投资商、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金融机构等各界组织及机构建立联系。A公司在项目运作过程中积累的商业信息及拓展的商业网络,可进一步支持自身当地乃至全球业务相关业务的开展。
此外,从项目本身看,根据Z项目财务模型分析,其单笔交易项目税后IRR在全球基建投资市场回报值预测处于较高区间。针对各种潜在风险,股东公司作为项目财务顾问及项目开发顾问,制定了较详尽的应对措施,力求最大程度地保证股东的利益,确保获取丰厚利润。
中国企业也具有EPC合同及资产购买的优先权,A公司通过参与项目前期运作,可掌握到优质项目的第一手信息,减少单纯作为工程承包商的信息不对等或不透明的问题。在掌握关键信息的条件下,A公司可对项目收益、风险等方面信息有更为全面、客观及公正的评估,降低决策过程中信息不足产生的风险。拉动主营业务,发挥施工实力,确保自身利益。
四、小结
可见通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接的市场高端运作,可进一步发挥中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公司的全产业链优势,实现项目规划、工程咨询、勘察设计、投融资服务、施工建造、采购安装、工程管理的内部资源整合,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发挥主业优势。同时,通过升级进入新的市场,突破现有的产业层次,落实高端发展战略,实现创新发展,进一步拉动业务向行业高端发展。
根据我国企业的实践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实现产融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建议采取分步走、先易后难的策略进行试点推进,可遵循“海外项目公司—海外经营平台—综合跨国经营集团公司”的脉络来开展,通过先在海外项目公司层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股权融合,奠定产融结合紧密发展的基础;随后利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搭建海外经营专门平台,在海外经营专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以核心企业为主组建商产融一体化的综合跨国经营企业集团。
在分步驟推进产融模式发展的同时,中国建筑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探索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形成产业联盟,打造产融一体化综合性跨国经营平台,由单一企业“走出去”向多企业、多产业联合经营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外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及创新模式经验借鉴[J],财经界,2008.
[2]刁玉柱,白景坤,商业模式创新的机理分析:一个系统思考框架[J],《管理学报》 , 2012 , 09 (1) :71-81.
[3]王锡秋,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能力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 2010 (7) :193-196.
[4]孔翰宁,张维迎,商业模式:企业竞争优势的创新驱动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81-240.
[5]许天信,沈小波,产融结合的原因、方式及效应 [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