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晓辉
摘 要:家乡是我们每个人的根源所在,以独特的民间风俗向世界展示着它的与众不同。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是每位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课题。怎样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本文将通过搜集整理家乡独特的民俗,并制作成微课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关键词:“胡呐喊”;马迹塘“故事”;“赛龙舟”;五道茶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当你走向远方,向朋友们介绍你的家乡,你是否意识到你真正了解她吗?记得湖南卫视《天天向上》节目组曾录制过一期关于湖南省桃江县(以下简称“桃江”)的节目,当主持人问及五道茶时,桃江小美女的介绍竟然有些含糊。我当时就觉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课堂上融入的家乡元素真的乏善可陈。那么,怎么让家乡民俗文化走入课堂呢?我想应该可以通过微课这个载体来搭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的桥梁。
一、明确内容,整理资料
桃江的民俗文化有哪些呢?首先我们研读的是厚重的《桃江县志》,这是一部描述家乡的权威全面之作,内容丰富翔实,关于桃江的民风民俗在这本书上均有详细的记载。我们从中选择了最具特色的大栗港“胡呐喊”、马迹塘“故事”、三堂街“赛龙舟”、五道茶进行了研究。
1.大栗港“胡呐喊”
流行于桃江大栗港一带的胡呐喊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高腔山歌,相传是2000多年前屈原用诗文吟唱的方式而产生的。没有严格的曲谱,歌词也是临时发挥,但胡呐喊在形式上高亢激越,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能飞山飘垅,故又叫过山仑。胡呐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什么理由不能走进桃江学生的课堂呢?
2.马迹塘“故事”
马迹塘“故事”在桃江可谓是家喻户晓,这是一种舞台人物造型的高台艺术。每逢元宵节,演员扮成牛郎、织女等各种人物,立在高高的台上,在大街上穿行而过。高台是一种可移动的立体舞台,民间高台艺术最简单、最常见的莫过于踩高跷,高跷就是一个“高台”。但马迹塘“故事”远不是高跷这么简单,它是将三米多高的铁轴固定在一个平台上,旁边用石块、铁块稳定重心,上面用人物造型,编成“许仙游湖”“牛郎织女”“唐僧取经”等。“故事”的重点、难点在扎制高台,所以这种“故事”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民间艺人用灵巧的双手、高超的技艺“扎”出来的。桃江民间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它:“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
3.三堂街“赛龙舟”
桃江与屈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传说诗人被流放到花园洞一带,曾在桃花江畔的凤凰山脚垂钓,并在此写下千古名篇《天问》。后来屈原因难展报国之志,忧愤投江自尽。人们为纪念他的爱国情怀在江中筏舟,洒下糯米,求鱼儿不要再伤害他的身体。划龙舟、吃粽子这些活动逐渐发展成湖南一带的端午习俗,而屈原流放地的桃江更是盛行。每到端午前后,桃花江上鼓声震天,队员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木桨,口喊号子,拼尽全力划向终点;江畔观看龙舟大赛的人群如潮,加油声此起彼伏,成为五月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4.“五道茶”
桃江的茶文化别具一格,很有地方特色,最具特色的当属“五道茶”。婚嫁寿诞,远方来客,贵宾临门,主人都会献上“五道茶”,表示礼遇。招待一般客人则省去其中两道,用“三道茶”。一道茶是煎茶。每天早晨在茶壶内放进茶叶,倒进开水,泡一大壶茶,家家必备,煎茶也叫凉茶。二道茶是泡茶。来了客人,用芝麻、茶叶、豆子放进杯子,倒进开水,又叫芝麻豆子茶。三道茶是擂茶。用一个特制擂钵,将生姜、茶叶、芝麻、花生等放进钵内,再用擂茶棒擂碎,而后加进白糖、开水,形成糊状液体。四道茶是甜酒茶,也可蛋茶代之。甜酒茶用自家特制的糯米甜酒放入开水中煮沸,再加进一个捣烂的鸡蛋冲入煮沸的甜酒中。蛋茶,即荔枝、桂圆、红枣加鸡蛋(煮熟去壳)煮汤即成,一般煮两个鸡蛋,因用材都是圆的,寓意“圆圆满满”。五道茶是面蛋茶。一个小碗里放一个煎熟的“荷包蛋”,上面加盖一些煮熟的面条或米粉。“五道茶”是桃江一道独特的景观,也是一种特有的民俗。
二、走进乡村,广泛取材
微课通常由文字、图片与视频组成。我们整理了一下已经拥有的相关资料,比较齐全的是关于四种民俗文化的文字资料,通过图书与网络的查询已经在第一步准备完毕。图片资料需要补充的是关于“赛龙舟”与“五道茶”的。视频资料方面只有“胡呐喊”最为丰富,因为2010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益阳》电视系列片栏目组来到大栗港镇对益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胡呐喊”进行实景拍摄,此行拍摄的纪录片真实全面而深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几位教师分组到民俗发源地进行了实地的采访拍摄与调研。
我们第一站到达的是马迹塘,找到了故事的第七代传人蒋老师。他向我们介绍马迹塘“故事”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后,马迹塘“故事”演艺团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小演员培训班、一期高跷人员培训班和上装人员培训班。现有踩高跷学员二十多人,上装人员有八人。他还把一些珍藏的图片与视频资料一一呈现出来与我们共享。
我们第二站来到了洋泉湾,这里是“五道茶”最盛行的地方。在农家小院,热情的大嫂为我们现场打起了擂茶。我们一边拍摄一边聊家常,擂茶的原材料全是家里的,芝麻、花生、绿豆、茶叶等都是产自大嫂自家田间,葛根、鱼腥草就在围屋山边,实打实的绿色食品啊!喝着白花花、香喷喷的擂茶,内心舒畅无比。陆续喝完“五道茶”,我们又拜访了几户人家,拍摄了关于“五道茶”的许多颇有美感的图片资料。
因为龙舟赛是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几日,于是我们选择在农历的5月2日来到三堂街镇。这里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是两岸民众的头等大事,自古就有“宁愿误种一季田,不可输掉一舱船”的说法。比赛时,两岸龙舟分别悬挂红白旗帜,划船者手持桡片,站立在船侧;比赛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或比速度,或比拐弯技巧等。我们闻讯赶去时,正是龙舟赛如火如荼之际,家家户户几乎倾巢出动,为自家船队摇旗呐喊。我們一路观赛,一路拍摄,不时与乡亲们聊龙舟比赛的趣事。
三、精挑细选,有序编辑
素材收集完毕,我们先按照民俗起源、民俗展示、桃江人说民俗、民俗的明天四个方面进行编辑。以马迹塘“故事”为例:先用文字图片资料介绍故事的由来。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打下南京,号为天京。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中的文员黄春林、金世才(马迹塘籍)将“高台”艺术带回故里,并将它演变成一种由演员扮成各种人物造型立于高台,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民间称其为马迹塘“故事”;再用视频资料展示如何扎“高台”及元宵节长街表演故事的情景;接着播放采访片段马迹塘人如何看故事;最后用文字与图片的形式介绍蒋老师和他的弟子们如何继承发展马迹塘“故事”这一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家乡的根,是家乡独一无二的味道,制作关于民俗文化的微课,让家乡民俗走进小学课堂,让每个人的心中从小烙下家乡的印迹,让民俗文化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湖南省桃江县桃花路小学)